百年清华

徐銤:他把毕生都献给了快堆

2010-12-30 |

中核集团首届“钱三强科技奖”获得者徐銤事迹摘登

   徐銤,1937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堆工程部总工程师。

   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中央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获国家“863”计划十五年突出贡献奖及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获第十六届国家级二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2010年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突出贡献奖,奖励人民币10万元(徐銤将10万元奖金捐出,作为快堆工程部科技创新奖基金)。

   他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数据就是他的生命。四十年来,他一直奋斗在中国快堆事业的第一线,为中国反应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就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实验快堆工程部总工程师——徐銤。

   1961年7月,徐銤大学毕业后,来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正式加入了快堆的科研队伍。1971年,快堆队伍搬迁到三线,由于国家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再加上快堆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都不明确,许多科研人员因看不到快堆研究的前景而选择了放弃。然而,徐銤和一批快堆的科研人员坚持了下来。

   之后,徐銤担任了快堆工程部的总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总结了国外快堆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中国快堆从实验快堆到模块快堆,再到大型增殖快堆发展的三步战略和技术路线。

   由于对快堆设备和系统设计制造技术储备不足,国家决定与俄罗斯技术设计合作,以减少国内的科研费用和验证时间。徐銤领导了这一合作,并要求大家在合作中进行平行设计,组织中方人员在消化俄国技术设计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中国实验快堆初步设计。1997年,中方设计通过审查。2004年,中方又独立完成了施工设计。

   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徐銤主持完成的中国快堆发展规划已成为“863”高技术能源领域最大的工程项目。他坚持采用的非能动余热导出系统方案,使中国快堆成为世界上唯一采用这一方法导出事故余热的快堆,提高了中国实验快堆的安全性。

   徐銤为人低调,作风朴实。从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快堆工程部总工程师, 无论身份、地位几经变化,但对故交、对同事、对乡亲,他永远是那么谦和,那么坦诚。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年轻的科研人员不受外界高薪的诱惑,留在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将快堆研究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徐銤把他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他钟情的科研事业,把他的情和爱都倾注给了快堆。

转自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2010917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