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中国工程院新选院士校友简介

2010-06-30 |

周克崧

周克崧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技术专家。1941年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71年至今在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曾任该院院长。1980—1982年在美国从事材料表面技术研究工作。

长期从事涂层与薄膜的研究,研发成果在军民企业广泛应用,为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系统研究了热喷涂技术及涂层材料,主持设计建成国内首台具国际先进水平的低压等离子喷涂系统,在航空发动机叶片、抗空泡侵蚀的舰艇螺旋桨、精锻机芯棒、核聚变第一壁材料W涂层等项目中成功应用,其中航空发动机叶片涂层已批量生产;他负责研制的轿车薄板退火炉辊防积瘤涂层在宝钢生产线上成功应用并在钢铁行业得到推广;他系统地进行热喷涂涂层替代电镀硬铬的研究,采用新型热喷涂技术及喷涂和激光复合技术,在飞机起落架、包装印刷工业用网纹辊及瓦楞辊等项目中成功替代电镀硬铬,并建成多条先进涂层生产线。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先后发表论文110多篇,编著2部。

翁宇庆

翁宇庆钢铁材料专家。 1940年1月1日出生于四川西昌。1963年清华大学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毕业,1980年派往美国作为访问学者,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5年至1994年历任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合金钢一室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研究室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1994起历任冶金部科技司司长、副部长,国家冶金局副局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先后任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微合金高强韧钢的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973”计划项目“提高钢铁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冶金学研究”首席科学家。这三个连续的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将钢铁结构材料“强度翻番、使用寿命翻番”为目标和以“超细晶、高洁净、高均质”为特征的新一代钢铁材料在我国基本确立,总生产和应用量超过2000万吨,并形成一批重要的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基础。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3等奖、中国冶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省部级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所主编的《超细晶钢》一书获中国图书奖、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获中组部及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出版并发表论文近百篇。1994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荣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第七届“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国际先进材料制造和加工会议颁发的“杰出贡献奖”。现任中国《钢铁》杂志主编。

岳光溪

岳光溪洁净煤技术专家。1945年生,北京市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农机系。1985年后从事洁净煤技术研究。现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自“八五”到“十一五”连续主持国家关于“循环流化床燃烧”的科技攻关项目,是我国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期间,他发展了循环流化床理论体系,建立了以“定态设计”为核心,循环流化床流态图谱为指导的全新循环床锅炉设计体系,且将理论用于实践,开发了系列容量国产循环床锅炉产品,并大规模产业化,为我国燃煤节能环保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设计理论在国内外的实践中均得到证实,并实现了我国循环床设计技术出口。他近年还将燃烧理论中的分级送风概念引进煤气化领域,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熔碴-熔碴分级高压纯氧煤气化”专利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工业示范和产业化。

他先后发表论文300余篇。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主题报告。2009年还担任了第20届国际流化床燃烧会议的主席。他的成果曾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七届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奖等奖励。

孙宝国

孙宝国香料和食品添加剂专家。1961年2月出生于山东招远。2003年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和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攻关)项目课题和子课题1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食品添加剂分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合成香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副理事长;北京日化协会理事长;北京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化工学报》编委;《中国食品学报》编委;《食品科学》编委;《食品工业科技》编委;《食品科技》编委;《精细化工》编委会副主任;《日用化学工业》编委;《香料香精化妆品》编委会副主任等。

侯立安

侯立安,环境工程专家。1957年8月出生,江苏徐州人。1976年入伍,1978年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后分配至第二炮兵。在职攻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研究生,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环境综合治理研究工作,在水污染处理、空气净化以及遭受特种污染后环境治理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现任第二炮兵某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0项,国家专利20项。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撰写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先后获全国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中国首届发明创业者奖,被评为全军环保模范和全军首届杰出技术人才。

程京,医学生物物理学(生物芯片方向)专家。1963年7月生于北京。1983年获上海铁道大学工学士学位。1989年至1992年就读于英国史查克莱大学,获司法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阿伯丁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分子生物学和生物芯片相关博士后研究。1996年至2000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及实验室医学系研究助理教授,美国纳米基因公司首席科学家和Aviva公司技术总监。1999年3月回国,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2000年至今任生物芯片北京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现兼任Human Mutation 杂志通讯编辑、IET Nanobiotechnology 杂志编委;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科技部“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

长期从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生物技术研究,在生物芯片的研究中有重要建树和创新。主持建立了国内急需的疾病预防、诊断和预后分子分型芯片技术体系,领导研制了基因、蛋白和细胞分析所需的多种生物芯片,实现了生物芯片所需全线配套仪器的国产化。主持研制了生物芯片类产品及配套仪器共50余项,获国外发明专利28项、中国发明专利31项,负责起草了5项用于临床诊断的生物芯片行业标准。实现了国产生物芯片类产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批量出口,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主编中英文著作各4部,在Nature Biotechnology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95篇,他引2000余次。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奖励和荣誉。

栾恩杰

栾恩杰导弹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1940年11月出生,辽宁沈阳人。1968年清华大学精仪系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首次外星发射任务大队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主任,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在国防科技管理和航天专业技术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倡导并组织完成了指导中国航天发展的航天白皮书;主管并直接参与多项航天重点型号研制和重大工程;在深空探测科学研究方面,提出并指导小行星附着等前瞻性课题的研究,为探月工程立项及中国以探月为起点的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各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多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