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克威:见证新中国的起步

2010-06-29 |

 李克威,男,本科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48级法学专业,现居北京市。他于19615月由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调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历任新闻组副组长、编辑部副主任,编委会成员。1980年调北京电视台任副总编辑、副台长。1986年调回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任台长。1988年评为高级编辑并任北京市新闻高级职称评委会成员。现兼任北京市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试论广播语言》、《发挥广播电视优势,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解放思想,开创电视新闻宣传报道的新局面》、《论首都意识》、《浅谈对新闻舆论导向几个热门话题的初步认识》、《从北京风波看新闻广播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等。

别样求学经历

  老先生在少年时期就立志学习法律了,当年在南京考取了北平的朝阳学院,并成功进入司法组。当时朝阳学院采取公费制度,在校学生由国民政府提供学费。不幸的是,在李克威学长入学那年,优厚的公费制度取消了。为了不给自己的兄长带来更多的经济负担,学长只能转学。他首先想到的是北大法学院。因为当时清华的文科虽然也很强,尤其是法学院有很多至今还相当著名的学者和教授,比如说闻一多、冯友兰、张奚若、陈岱孙、朱自清等名家大师,但是在人们心目中,清华还是一个以理工科,尤其是工科见长的学校。所以学习法律,清华并不是首选。然而真是“祸不单行”,当李老先生到达北大红楼报名处时,报名已经结束。李老先生风趣地说“北大报名处已经收摊”。于是他来到尚未结束的清华报名处报名,并顺利被清华法学院录取。李老还补充道,清华浓厚的民主革命气氛,和丰富的学生运动,对他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吸引。

  于是在阴差阳错之间,李老先生就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和他的革命之旅。

充实的学校生活

  当时清华的教育跟现在还是有一定差别的。首先是学习方面:大家广泛涉猎知识,从天下大事,国家大事,兴邦之策,到群众工作,专业知识。而且学习刻苦,晚上争相去老馆读书,每天晚上都学习到管理员闭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老馆空间比较小,存在严重的占座问题。当时学校实行学分制,与现在法学院不同的是,大一和大二要学习基本人文社会知识,比如说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而法学专业课是按照六法全书的顺序开展。

  其次是体育锻炼方面,当时马约翰担任体育老师,其人授课比较有特点,用英语授课。当时清华相当重视体育事业,每天下午四点以后学生进行锻炼,更为严重的是,体育不及格就不能升级,比现在还要严格。

  最后是学生社团工作,当时有着不逊于现在的社团规模,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涌现了很多有名的学生社团,教工友识字,教农民识字,开办夜校,志同道合的同学走到一起,无论系别,一起开展工作。根据老先生的说法,学生活动尤其是革命活动在学校中占得比重相当高。当时李老先生是民青的成员,尚未入党。,其后由魏廷铮老学长(当时已经是地下党员)发展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于当年在老馆台阶上学习新民主主义,学习什么是阶级的情景,李老先生还是记忆犹新。虽然民主运动在学生中如火如荼,但是至少在法学院,真正法律系教授并不太支持反美反蒋的爱国学生运动。法律系主任赵凤凯,当时北平市参议院的参议员,属于傅作义系统,后跑到台湾,曾经常对学生说:“傅作义讲了,共产党有本事,咱们兵对兵,将对将,咱们当面干,你们这么搞不是英雄好汉”。当时北平剿匪总部土墙上还写着“消灭知识潜匪“的大字。可见当时开展革命活动还是相当艰难的,我们应该对李老先生这一代为新中国建立付出的血汗感到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大学并没有像现在一样,存在明显的毕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工作。比如说李老师,名义上51届毕业生,其实48年就开始工作了。

  这就是特定历史时期下,清华的学校生活。可见当时很多学长在学生时期就将自己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积极地投身到革命活动中,参加民主运动。

投身基层,致力新中国建设

  上面也已经提到,李老先生大学根本没有毕业,就于48年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工作了。北平解放后,地下党根据北京市委的要求派一些学生接管北平,进行政权交接,清华学生名单还是由当时的地下党员魏廷铮学长拟定的。作为地下团员的李老学长也光荣地成为负责政权交接工作的接管会中一员,口号是“接管旧政权,砸烂旧保甲”,并被分配到内七区第七工作组。在49年夏天,工作组改为街政府,并于八九月份和派出所合并。于是李老先生被调到派出所工作,参加工作后从49年底一直到54年,担任西单派出所所长,从事基层工作。在此过程中西单多次改名,从内七区,到内五区,再到西单,最后改为现在的西城。54年李老先生由派出所调到公安分局,工作了两年后又被调到西城区委的宣传部,进行理论工作,工作了两年后,恰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从中央电台分离。于是61年李老先生被抽调到广播电台,一直工作到80年。此时北京又开始筹办电视台,李老先生又被抽调到电视台工作。最后于86年重新回到电台,并从电台台长岗位上离休。

当时那代大学生服从国家分配,就业选择的时候没有那些所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那些慷慨陈词。他们用行动践行了清华精神,践行了大学生应该有的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李老先生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国家的基层建设中,亲身经历并切身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投入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的崛起过程中,不遗余力,堪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楷模。同时也给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联系起来,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结合起来,才能成就伟大。

校友经典语录

科学发展 爱国爱党

同学感悟

  李克威老先生以一个法律人的身份,从事了几乎一生的新闻工作,并且硕果累累。从他的经历中,我们感受到真正的法律人并不一定从事法律领域的工作。作为社会生活的高度抽象和管理者,法律活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流动在人际交往之网的每个角落。可谓是生活处处有法律。然而话虽如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在社会生活工作中游刃有余,尤其是现在,老一辈法学家批评年轻学者,不懂现实。事实确实如此,当今法学已然脱去“俗世的尘埃”,高居于理论的象牙塔,似乎显得更纯粹,更高深了,更科学了。但是没有了对现实的理解,没有了对人世的关怀,法律只是水中月镜中花,毫无用处。李老先生的经历以及当时清华的法学教育告诉我们,做一个成功的法律人,对现实的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绝不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法律的时候要胸怀天下,要怀有对13亿人民的责任,乃至对全世界人民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法律,才能研究透彻;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广泛涉猎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比如说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对人文社会进行科学的研究。

  作为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都是服从国家分配,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义无反顾的奔向哪里。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不要紧,边工作边学习,只要能为国家做贡献,在哪个岗位上都是一样的。从两位老学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流才俊们朴素的价值观;从两位老学长之后的人生成就中,我们明白了:祖国终将要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至于是否合于自己的专业,那只是其次,正如老学长所说,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军们,没有一个是军校毕业的,大家可以边工作边学。因此无论是作为国防生,还是普通学生,只有将自己的理想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积极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之中,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出自己最辉煌的一面。

  21世纪是我们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期,加快祖国的发展,就能很好的完成邓小平总书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祖国怎么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怎么建设,就是要靠魏老学长提到的民主与法治。通过完善民主与法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从而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我们这一代正好处于祖国建设的重要机遇期,祖国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我们。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必须学好本领,学好法学,为祖国的和平崛起尽自己绵薄之力。这不仅是为自己负责,更是为祖国负责,为13亿人民负责。最后让我们牢记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法学院:张鹏杰、魏青松、杨颖琛、马腾、张乐)

相关新闻

  • 232016.12

    陈瞰:百万庄,新中国的居住样本

    新中国现代住宅区设计的开山之作——百万庄,位于北京西二环外。经历六十年的风雨,如今依旧呈现出一种超越时间的从容和智慧。它先进的设计理念在何处?如今现状....

  • 172018.12

    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纪念清华园解放70周年座谈会举行

    12月15日,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清华园解放70周年座谈会在主楼接待厅举行。

  • 112019.09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 “清华与澳门”专题展览在澳门举行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并作为迎接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海外校史巡展的第一站,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联合清华大学澳门校友会共同主办、清华校友总会等合办的“清华与澳门”专题展览开幕式暨大...

  • 262022.05

    “汇智清华 创新中国”∣第七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晋级赛在全国相继开赛

    5月18日,第七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首场晋级赛在贵州黔东南榕江举行。随后上海、无锡晋级赛相继成功举办。本赛季的启动正处于各地面临较大疫情防控压力的阶段,但大赛组委会和当地政府,千方百计想办法,办好赛事、做好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点击跳转赛事指导意见第七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晋级赛(榕江赛场)榕江,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月18日至19日,第七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首场晋级赛在...

  • 082019.01

    王大珩:开创新中国光学事业的“追光者”

    他一手筹建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直到如今,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里科研人员奋斗的指明灯。

  • 012016.04

    怀念新中国美术史界拓荒者王逊

    王逊(1915~1969),山东莱阳人,中国著名美术史、美术理论家,中国现代高等美术史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33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1938年....

  • 092017.10

    傅正泰——新中国民办高校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山泰斗

    傅正泰的工作经历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三十年在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任教,后三十年致力于重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被誉为新中国探索高校办学体制改....

  • 212022.01

    迎着新中国朝阳毅然回国克己奉公的地大教学元勋和南建主帅——池际尚

    1950年8月初,“威尔逊总统”号邮轮正缓缓驶离美国旧金山港,开始了它开往香港的漫长旅程。在这艘搭载300余名乘客的远洋邮轮上,有100多名中国旅美留学生和科学家。他们是新中国诞生后归国的第一批,也是人数最多的一批留学回国人员。在这批中国留学生中,有一位年轻学者,蓄着运动员式齐耳短发,身穿连衣裙,行囊里别无长物,只带了一架手提式缝纫机。她就是中共地下党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岩石学博士后高级研究员,后来...

  • 282007.08
  • 162010.03

    迎着新中国的曙光——清华园西院吴晗故居摭忆

    清华园西院,位于西门北侧的一片近代住宅区,1924年和1933年分别落成,是清华改办大学和作为国立大学疾速发展时期建成的教职员住宅区之一,距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不仅聚集着郑之蕃、熊庆来、杨武之等多位数学家;抗战胜利后,屠守锷、钱伟长、吴晗等多位教授在这里居住,据当时住在西院的青年教师罗哲文先生回忆,每天上班时常相遇这些颇有建树的科学家,敬慕之情更鼓舞着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西院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