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陈肇元:扎根清华,构筑人生

2009-12-11 |

陈肇元,男,浙江宁波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留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特长为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历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防护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土木类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曾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人防委授予科研先进工作者,国家建设部授予先进工作者,国防科工委授予献身科技事业荣誉奖章等荣誉。

当我们采访陈肇元教授,请他谈谈经历和工作成就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时代变了,我的经历未必有什么可借鉴的价值,只是能让大家了解一些我国解放后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至于工作中的些微成就,是生当其时、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其次才是中少年时期逐渐培养起来的勤奋和求实的习惯。”陈肇元教授谦逊的态度、求实的作风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清华学长们所继承的清华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最好模范。陈肇元教授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清华、奉献给了祖国,从1952年清华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清华以及自己热爱的事业,他的人生与清华、祖国紧密结合。

人生基石:在清华的学习

陈肇元1949年高中毕业,考取了清华、上海交大等多所大学,为了尽早毕业,分担家里的生活重担,最终选择了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家创办的私立中国纺织工学院。学完大一,他很快察觉到解放后纺织市场的萧条,自觉战后国家要大力搞建设,就报考了国立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土木系的转学生。“我是清华最后一代转学生,自此之后,国内大学之间再没有转学的了。”直到今天,陈肇元教授仍认为高校应该允许学生通过考试或考核转学、转系。“刚上大学的学生,往往不甚明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究竟在哪里。清华建筑系的许多著名老教授,当初考进清华时,有读航空的、机械的,甚至有文科院系的,一年后他们转到建筑系,后来有些就成为了建筑名家。”

当时的清华土木系学生按志愿分成结构、水利等4个专业组。陈肇元选择分派到结构组,专业内容就是房屋、桥梁等土建工程中以梁、板、柱等各种承重构件相互连接起来的组合体。陈肇元教授描述当时的清华:“一到清华读大二,就像到了另一个天地,感觉到政治风气特别浓厚。当时正是抗美援朝、参军参干、‘三反’、‘五反’的时期,学生们的热情非常高,一到星期天就上街、下煤矿,搞宣传活动,接触广大群众。”在日常学习中,陈肇元注重利用清华藏书丰富的校、系图书馆,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图书馆自学,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他也参加了许多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接触了社会,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建立了服从分配的理念:大二寒假到鞍钢现场进行测量实习,当时鞍钢的生产设备多被苏联撤走,看上去一片废墟,大家顶着刺骨寒风,爬到很高的厂房,测绘厂房结构构件的尺寸,为战后修复并重新生产提供资料;大二暑假到了长春,在一个日本细菌工厂原址的大片土地上进行地形测量,为建设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提供地形图。

1952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政府决定全国高校的大三学生都要提前一年毕业参加工作,最后一学期只能突击上专业课。陈肇元说:“一想到毕业时大家坚决服从分配,抢着到最艰苦地方去建设祖国的热情,至今依然让人激动不已。全班约50人,最后分配留校工作的只有14人,其中绝大多数到新成立的水利系去了,留在土木系的只有我和另一个同学。”

人生支柱:在清华的教学

留校当助教的陈肇元,工作非常辛苦。学校对年轻教师上台讲课的要求很严格,首先要在教研组的会上试讲,请老教师指点后才能过关,晚自习期间还经常要去学生宿舍为他们答疑。除了讲授两门结构类课程外,陈肇元还要参加竹结构研究。当时的校长蒋南翔提出学生干部和年轻教师要“双肩挑”,就是一头挑专业,另一头挑社会工作。他说:“南翔同志的双肩挑办学思想确实有眼光,校内那些双肩挑的学生干部,后来有不少成为中央和地方的高级领导。我的社会工作是担任土木系教师的团支部书记。有半年时间,这些重担压得我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但是一开始压力重,慢慢适应后就变成了习惯,一空闲反而有失落感。别人说我出活快、效率高,其实我不比别人强多少,只不过在时间利用上可能多些投入而已。”

1955年,清华派陈肇元到哈工大当进修教师。1957年秋他回到清华,被安排当系里的科研秘书,教学任务主要是讲授结构试验课程,并带领同学进行项目研究中的结构试验。从1961年到1972年,他完全投入到国防科研的工作。1973年他被安排到首都钢铁厂,和工农兵学员一起开门办学。1976,他担任了副系主任、地下工程教研组主任和党支部支委三职,并讲授一门课程,主编一本全国统一教材。

1984年陈肇元成为土木系系主任,白天大部分时间他都必须顾及行政工作,晚上才能抓紧时间搞课题研究。陈肇元说:“当系主任的4年,我在系里其他干部配合和帮助下做了几件事:一是针对当时工程建设的需要,扩大土木系的专业领域,增设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城市交通、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管理三个教研组;二是调整过剩的教师队伍结构,输送十名副教授到外校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用英语讲授的两门主课和几门拓宽专业知识用的选修课;四是挑选年轻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去国外深造,要他们在国外多干几年,有了一些成果后再归来。”

人生顶梁:在清华的科研

“一句话,如果我在科研上由些许成就,主要在于能够跟着工程建设的需求走,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此外,我在工作上能够多花些力气。除非由达芬奇、沈括那样的天才,搞工程技术的人还是要跟着所处时代的需求走才好。”陈肇元教授说。

解放初期,国内的钢材供应极端缺乏,国内掀起了房屋建造中利用竹材的研究热潮。这一时期,陈肇元对毛竹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系统成果。这些研究对他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系统训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60年代初,中苏友好关系破裂,陈肇元参与了国防人防工事建设的研究,长期承担防护工程领域的重要科研项目。作为主要研究人,他主持研制并建成了国内首批模拟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快速加载设备,并用此设备进行了大量动力试验。他说:“设计快速加载的机械设备,对我们土木专业的人来说困难不少。为了来回远送设备零件和高压氮气瓶,我学会了蹬三轮车。”这些设备和试验成果后来都获得了科学大会奖和多项科技进步奖。

80年代前后,随着工程结构的跨度、高度和承受的荷载越来越大,所处的环境也更为严酷,对混凝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陈肇元转向研究现代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长期担任土木学会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主任,为在我国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做出了贡献。

90年代前后,国内大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和地下铁兴起。国内高层建筑基础埋得很深,需要开挖基坑,他就探讨基坑的土钉支护技术和参与地铁工程结构设计进行了研究,并且在国内最早主持编写出版了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高强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规程》与《土钉支护设计施工规程》。

对于自己的研究,陈肇元教授最看重的有三项:防护工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

人生价值:清华精神

“清华精神中最精华的内容就是我们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体会到的另一点就是:要根据国家、社会的需要去选择自己工作、奉献自己。”陈肇元教授如是说。的确,在他的一生中,几乎所有的选择都是以国家、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国家、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对于现在我们土木建管系的学生,陈肇元教授有着这样的希望:“我希望你们在毕业之后能做一些管理工作,逐步把工程管理方面的正确理念发展壮大,这样对于国家的贡献会更大。”目前在土木工程的领域之中,我们在技术方面已经能够做到位了,对一般工程的经济性、适用性、承载能力、施工方法等硬件方面能够把握得较好。但是,我们在项目管理、施工管理等软件方面没有跟上,使其成为了工程质量的短板,制约了中国工程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所以,陈肇元教授的期望指明了目前国家、社会对我们土木行业的需求。

通过一个多小时的访谈,我们深深地被陈肇元教授的精神所感动,他热爱土木这个行业,热爱国家分配给他的这份事业,热爱清华这个融会全国智慧的地方。

(土木建管系 林错错)

转自 清华博学网 2009年12月9

相关新闻

  • 272017.09

    陈肇元院士:清华烟雨 土木人生

    陈肇元,1931年出生,浙江宁波人,1949年考入上海的中国纺织工学院,1950年转学清华大学并于1952年提前一年从土木系毕业留校任教。1997年当....

  • 032020.07

    陈肇元院士:紧扣时代需求,构筑土木人生

    回顾陈肇元的学术生涯,洞悉社会需求是他走在学术前沿的关键,立足于国家需要是他保持旺盛求知欲与工作热情的原因,他的爱国情怀体现在这些他口中“平凡”的科研....

  • 212020.10

    清华烟雨,土木人生〡记陈肇元院士追思会

    2020年10月18日上午9点,一场庄严肃穆的追思会在清华大学二教会议室举行。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共同追思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土木工程教育家、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陈肇元先生。追...

  • 242018.05

    清华学子陈然:扎根边疆书写奋斗人生

    陈然,清华大学法学院2014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荣获清华大学法学院2014年“郑裕彤基层工作奖”,清华大学2014年启航奖金奖....

  • 282020.06

    沉痛悼念陈肇元先生

    我与陈先生认识大约是在1998年秋季的一天下午,他来找或已退休的中建总公司科协秘书长臧宣武大姐谈事情,当时恰好臧总不在办公室,他就坐在我旁边一个座位上....

  • 302009.07
  • 172020.07

    陈肇元:低调的土木工程“先行者”

    他最不愿干的是行政职务,担任清华大学土木系系主任,声明只干一届4年。他有很多头衔,但不喜欢突出“院士”头衔。他曾把会议胸牌上的“院士”俩字抠掉,改为“....

  • 282020.06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陈肇元院士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土木工程教育家、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陈肇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6....

  • 142017.04

    张治:扎根陇南山区的清华博士

    “人生无处不青山!在哪干都是干,就是想做点事情!”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张治,2015年2月来到陇南,在基层的两年多时间里,从主动融入到施展拳脚,从初识陇....

  • 282016.09

    吕志强:清华毕业生“选调”扎根云贵高原

    息烽县,位于云贵高原的贵州省贵阳市,这里被山地丘陵笼罩,多数地区海拔1000米至1200米。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吕志强2014年通过“选调”来到息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