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率直部长张奚若

2009-10-16 |

张奚若(1889-1973年),陕西朝邑(今属大荔)人,中国现代政治学家,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第二任教育部部长。

张奚若早年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研习政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曾长期执教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是著名的政治学者,也是知名的民主斗士。他公开抨击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抗战胜利后积极响应中共组织联合政府的主张,影响遍及全国。

在新中国成立大业中,张奚若的贡献不可不提。19496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兼委员会主任,张奚若、周扬任副主任,致力于旧大学的改革。同月,他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预备会,当选为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常委会委员。在讨论新中国国名时,争议激烈。有人主张称“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也有人提议用“中华人民民国”。张奚若力排众议,提出把国名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说,“人民共和国”已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把人民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因此不必让“民主”二字再出现一次,以免重复。在讨论国歌时,有人提议对《义勇军进行曲》只用曲谱,而另行配词。张奚若坚持认为,原歌词有特定的时代意义,并举法国国歌《马赛曲》为例,说明原词可以警示人们“居安思危”、“安不忘危”。他的这些意见最终得到多数代表的赞同,并获大会正式通过。

195211月至19582月,张奚若接替马叙伦担任教育部部长。在此期间,他辛勤工作,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完善课程和学制,推广普通话,审定汉语拼音方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好友徐志摩曾经说过,奚若这位先生,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是个“硬”人。他是个老陕,他的身体是硬的,虽则他会跳舞。他的品行是硬的,有一种天然不可侵不可染的威严。他的意志,不用说,更是硬的。徐志摩的话,调侃背后无疑是对这位朋友人品和个性的欣赏。所谓硬,即率直和不虚伪圆滑。19575月,张奚若在中央有关部门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针对党和政府在工作中的偏差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批评,并概括为16个字: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其人一贯的率直秉性在这里又一次显露。

转自 中国教育报 2009年10月11

相关新闻

  • 052021.01

    晚年张奚若

    2001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辞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的告别会上,回忆起1947年在清华求学时的情形。他说,当年很喜欢听朱自清先生讲话,也很喜欢去张奚若先生家里,坐在地上,听张先生纵论天下,大骂国民党,自己的信仰就是在那时建立起来的。张奚若之子、后曾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的张文朴同一时间也在清华大学学习,不过读的是历史系,与电机系的朱镕基并不相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文朴先后在外交部美大司和中国...

  • 082013.08
  • 202013.02
  • 032009.07
  • 082010.04
  • 152019.05

    我的父亲钱端升与张奚若的友谊

    父亲在1927年9月至1929年10月在南京中央大学政治系任教,兼南京政府大学院文化亊业处长,而张奚若那时也曾任南京政府大学院高等教育处长,并于192....

  • 082015.01

    棱角先生张奚若——华商报孙强

    他一辈子是个硬人,有着陕西人的秉直性格:说话向来不知忌讳,做事更是直来直去。他这一生——给辛亥革命买过军火;当面顶撞过蒋介石,批评国民党独裁;也给解....

  • 232008.06
  • 042009.09
  • 082024.10

    三代之谊逾甲子——记张奚若先生与成家三代交谊

    我国著名政治学家、教育家,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张奚若先生,与成家祖孙三代(先祖父成柏仁、先父成景晖以及笔者成小秦)有着延绵65载的深厚情谊,从清末至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风云动荡的年代,何其不易!张奚若与成柏仁之结义1906年12月初,张奚若与我祖父成柏仁结义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他们是预科丁班(即第四班级)同学。当时班里有同学30余人,有秀才多名(成柏仁榜列耀州12名秀才第一名),同学还有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