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率直部长张奚若

2009-10-16 |

张奚若(1889-1973年),陕西朝邑(今属大荔)人,中国现代政治学家,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第二任教育部部长。

张奚若早年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研习政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曾长期执教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是著名的政治学者,也是知名的民主斗士。他公开抨击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抗战胜利后积极响应中共组织联合政府的主张,影响遍及全国。

在新中国成立大业中,张奚若的贡献不可不提。19496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兼委员会主任,张奚若、周扬任副主任,致力于旧大学的改革。同月,他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预备会,当选为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常委会委员。在讨论新中国国名时,争议激烈。有人主张称“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也有人提议用“中华人民民国”。张奚若力排众议,提出把国名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说,“人民共和国”已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把人民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因此不必让“民主”二字再出现一次,以免重复。在讨论国歌时,有人提议对《义勇军进行曲》只用曲谱,而另行配词。张奚若坚持认为,原歌词有特定的时代意义,并举法国国歌《马赛曲》为例,说明原词可以警示人们“居安思危”、“安不忘危”。他的这些意见最终得到多数代表的赞同,并获大会正式通过。

195211月至19582月,张奚若接替马叙伦担任教育部部长。在此期间,他辛勤工作,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完善课程和学制,推广普通话,审定汉语拼音方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好友徐志摩曾经说过,奚若这位先生,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是个“硬”人。他是个老陕,他的身体是硬的,虽则他会跳舞。他的品行是硬的,有一种天然不可侵不可染的威严。他的意志,不用说,更是硬的。徐志摩的话,调侃背后无疑是对这位朋友人品和个性的欣赏。所谓硬,即率直和不虚伪圆滑。19575月,张奚若在中央有关部门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针对党和政府在工作中的偏差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批评,并概括为16个字: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其人一贯的率直秉性在这里又一次显露。

转自 中国教育报 2009年10月1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