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永坦: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2019-01-09 | 李晨阳 任芳言 |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19-1-9 |

刘永坦

1936年冬天,一个男孩降生在南京某个书香门第。其时家国动荡,父母给他取名“永坦”,希望他一生平安顺遂。那些年,全球局势风起云涌。英国人罗伯特·沃特森·瓦特发明出第一台实用雷达,紧接着一批雷达站应运而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惊人的作用。

谁能想到,日后这个男孩会与这项近乎与他同龄的技术结缘一生,为的不是个人的岁月静好,而是全民族的国泰民安。今天,这位八旬老人站在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为他筑就的“海防长城”,为他凝聚的“雷达铁军”。

开辟新体制雷达道路

刘永坦的科技贡献,在于开辟了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引领我国对海远程探测技术的跨越发展。

因为巨大的需求驱动,雷达以飞快的速度更新换代。新体制雷达在渔业、航天航海、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上世纪70年代,中国曾经对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攻关会战,但由于技术封锁、难度过大等因素未能成功。

1981年,刘永坦从英国学成归来,同时带回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视野和决心。次年初春,他赶赴北京,向当时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的领导汇报国际上新体制雷达的发展动态,并提出了发展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构想。

在领导的支持下,刘永坦等人拿出了20多万字的总体方案论证。接着,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了新体制雷达技术攻关课题组,开展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1986年,课题组完成了新体制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鉴定会评价:“已经掌握了新体制雷达的主要关键技术,某些单项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

但是刘永坦心里清楚,这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差距。他果断提出,建立雷达站,把这些关键技术真正地用起来。在原航天部和哈工大的共同支持下,他们于1988年获得建站批复,在威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一项目原总师张宁,也是最早跟随刘永坦的教师之一。他至今难忘那段艰难的峥嵘岁月。课题组成员在刚刚建成的雷达站进行设备安装、系统调试,十几个人轮流做饭。因为缺乏交通工具,他们常常要顶风冒雨地从驻地到雷达站往返,途经一片松风飒飒的坟地,就凭着手电的光柱给自己壮胆。

一切努力都在1990年4月3日这天得到了回报。他们终于看到了海上目标的回波。大家起初都没意识到屏幕上的那个东西是什么,直到刘永坦指着它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一时间众人热泪盈眶。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当时刘永坦的团队只有二十几个人,面对的却是一系列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的国际难题。他们再一次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5年,刘永坦团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建立雷达海防精英队伍

“文革”时期的插队经历,让刘永坦落下伴随终生的腰病。后来他长期伏案工作,腰间盘突出加重,只得住院治疗。

医师给他按摩的时候,看到他愣愣地出神,就劝他:“你就应该安心养病,不要老想那些一个杆子又一个杆子的事情。”一句话把刘永坦说乐了。这“一个杆子又一个杆子”,指的就是雷达天线。

刘永坦这种醉心科研、勤奋工作的态度感染了身边每一个人。第一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刘永坦没有在功劳簿上流连,果断提出更进一步,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真正的应用。此时团队成员们刚刚经历了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工作,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犹豫,全部义无反顾地支持刘永坦的决定。

“我们想得很简单,就是非常信任刘老师的远见,也崇拜他的学识人品。大家都相信,跟着刘老师干不会错。”刘永坦的第一个博士、原2015年获奖项目的总指挥许荣庆说。

大多数时候,刘永坦的话不多,但真的和他聊起天来,会发现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什么话题他都接得住。出差时,遇到一些景点、寺庙,同事们都不大认识,刘永坦却能把这些地方的典故传说讲得头头是道。这时大家就会看到他工作之外,博闻强识、爱好广泛的一面。

有次一个年轻学生刚参加完研究生入学考试,赴京的路上跟刘永坦同坐火车。刘永坦问他数学都考了什么题,这个考生说一个题目,刘永坦立刻就能说出这道题的解法。考生觉得很意外,因为在他看来很难的题,刘老师解起来却这么轻松。原来,刘永坦早年的工作涉及大量数学计算,那么多年过去了,他对数学依旧精通。

刘永坦这一生,培养出了两院院士、大学校长等一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遇上学生不努力、不用功,他从不大发脾气,但绷起的脸上不怒自威。在这样一位老师身边,大家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直到现在,刘老师还在坚持看文献,关心我们的项目发展。项目遇到关键性的节点和技术研讨,刘老师还是会亲自到现场,有时还帮着出点子。他对项目后来的发展、如何提高系统性能等问题都是非常关心的。他还很注意培养年轻人,要让年轻人接过大旗。”哈工大电子所所长邓维波说。

哈工大威海雷达站站长于长军说:“他总跟年轻人讲,要有爱国心、强国梦,不能总是计较个人得失,要向长远的目标看。在他的感召下,我们这个团队特别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相关新闻

  • 082019.01

    “海防长城”铸造者——记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永坦院士

    1月8日,刘永坦荣膺2018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这份中国科学家的至高荣誉,刘老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

  • 012024.02

    刘永坦:筑海防长城,聚雷达铁军

    1990年4月3日,山东威海,海风吹拂着海滩上阵列整齐的雷达天线。这是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驻守在这里的科研人员如往常一样,紧盯着漆黑的显示屏。但这一天,一件新鲜事发生了:屏幕上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个小光点。一开始,大家都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直到这支团队的领头人、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研究所所长刘永坦指着这个光点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一时间,人们热泪盈眶...

  • 082019.01

    校友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共9位清华校友获此殊荣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合计285项(人),国....

  • 102008.01

    总会致信祝贺吴征镒学长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1月10日,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贺美英,向吴征镒学长发去贺信,热烈祝贺他荣获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 162004.04

    校友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校友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校友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作 者:  发布日期:2004-04-16                       2月20日上午,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国黄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友刘冬生(42地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友王永志(52-53航空)双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

  • 042020.08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

    8月3日,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

  • 182013.02
  • 012022.07

    刘永坦院士:筑牢“海防长城” 守护万里海疆

    “‘永坦班’作为当时唯一一个以院士命名的哈工大特色班,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们在大一就能接触到研究生科研课题,可以选择学科带头老师作为我们的学业导师,可以享有‘一生一策’个性化培养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2021级永坦班班长干志宏6月27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令他们感触最深的是坦先生的告诫——学习要注重基础,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要肯吃苦、肯下苦功夫,要为国解忧、为国排难、为国尽责。干志...

  • 092019.01

    刘永坦:让海防雷达炼就火眼金睛

    他,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两院院士;他,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带领团队研制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

  • 102021.08

    刘永坦——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

    静谧的海岸线上,一排排整齐的新体制雷达天线迎风矗立,成为我国海防线上不可替代的“千里眼”。这些雷达的背后,是一支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的“雷达铁军”。这支“雷达铁军”的组建者,是一位85岁高龄的共产党员。他便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刘永坦带领团队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为祖国筑造出一条坚不可摧的海防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