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童寯:不近人情的建筑师

2009-03-18 |

,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他设计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创新精神。数十年不间断地进行东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建筑文化和借鉴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有重大贡献。他是位建筑界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早在30年代初,进行江南古典园林研究,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童寯(19001983)字伯潜,辽宁沈阳人,建筑师、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与吕彦直、梁思成、刘敦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在清华读书期间

  先生家中那间靠南的书房,对他的弟子来说,意味着每个周二、周四的“难熬的下午”。

  先生的面孔,通常板着,嘴角紧抿,一言不发。在茶杯盖厚度的镜片后面,凝视弟子的眼神显得严厉。只要弟子的英文作业——《古文观止》英译不合要求,或是问出“不符合建筑系研究生水准”的问题,便会遭来一顿斥责。

20多年后,他的弟子方拥,已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系一年级研究生变为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授。然而他向记者谈起童寯时,第一句话是:“我很怕先生。”

  从流传于世的童寯照片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方拥所描述的样子:无论是他25岁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穿着西装,戴着硕士帽;还是40多岁时在中央大学任教,穿着中山装,留着平头;又或是81岁时,身着蓝色布衣,有点谢顶……衣着可以改变,面孔可以苍老,但相同的,是板着的脸,紧抿的嘴角,和透过镜片凝视的严厉眼神。

  不仅是学生,建筑系的教授们也都领教过先生的严厉。童寯对建筑制图要求极严,一旦不合规范,他便一言不发,拿起6B铅笔,在正式图纸上直接涂改。方拥曾亲见,一名50多岁的教授,因为论文不够严谨,被童寯斥责得痛哭流涕。

  童寯待己更是严格。直至80高龄,他依然坚持每天步行半小时到图书馆看书,风雨无阻。他总是拎一个多年未换的黑色布袋,袋中除了书,就是从用过的笔记簿纸边裁下的纸条,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学生私下里称他为“活动图书馆”,因为,“即便是书本上查不到的问题,只要去问先生,就一定会有答案。”

  学校看童寯步行辛苦,提出为他安排汽车接送,却被一口回绝,理由是:“汽油宝贵,不要浪费在我身上。”

  校方无奈,又为他购置一辆三轮车。童寯更为生气,怒道:“我最看不惯别人哈腰卖力气,自己坐在车上!”校方坚持,童寯最后应允,但提出条件:须由自己的儿子——50多岁的大学教授蹬车。

  于是,在南京工学院的校园里便出现了这样的风景: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教授,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另一教授坐在车上,一言不发,面色如常。目睹此景的一位校领导不禁叹道:“如此不近人情,实为世间少见。”

  这位校领导或许不知,童寯之“不近人情”,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定论”。其时,建筑师地位极高,建筑商送礼成风,一则为表尊敬,也为的是能让建筑师在设计上减少用料,降低成本。但这个业内不成文的行规,到童寯那里就成了例外。他不但不收礼,反而“吓唬”来人:如再送礼,今后还要加大用料。

  有建筑商见童寯当面不收,便将礼物放在门口,按一下电铃,撒腿就跑。每逢此时,童寯都气得“面色铁青,拎着礼物去,直接摔还”。于是,在建筑圈子里,童寯便有了“憨大”的绰号。

  但方拥说,其实,先生也有着鲜为人知的温情一面。童寯的家,是抗战胜利后他亲自为妻子设计的。但不幸妻子早逝,他终生未再娶。妻子生前房间摆设,一桌一椅,未动分毫,如她仍在人世。一直到30多年后,童寯逝世,家中的房产证上写的依然是妻子的名字。

  现已出国的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刘光华,在与友人通信中谈及一事:“文革”期间,他被日夜批斗,已起自杀之心。有一天批斗会结束后,他上厕所,神情恍惚之中,童寯突然出现,看看左右无人,便凑上来小声说:“可千万要顶住啊。”

  时隔40多年后,刘光华依然记得童当时的神情和那句话:“此时人人自危,还有人落井下石。惟有先生那一句话,对我来说不仅是救生圈,还给了我抗争的力量。是先生救了我的命。”

  而童寯说过的另一句话,也影响了方拥一生。那是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学生上的头一堂课,童寯告诫这些未来的建筑师们:“一个好的建筑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的思想,有严谨的学风,有正直的人品,才会有合格的建筑设计。”

在方拥看来,这话绝非虚言,因为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先生的举手投足间,透出的是一个建筑师沉甸甸的良心。”但方拥也在疑惑:当老一辈建筑师们一个个逝去,“这种重量,今日还能剩下多少?”(林天宏)

简历

  1900年10月2日 生于奉天省城东郊(今沈阳郊区)

  1921—1925年 北京清华学堂读书

  1925—1928年 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获硕士学位

  1928—1930年 在美国费城、纽约两建筑师事务所实习、工作

  1930—1931年 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

  1931—1937年 与赵深、陈植在上海共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

  1938—1944年 在重庆、贵阳设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分所

  1946—1949年 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

  1944—1983年 任重庆南京中央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称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副所长

  1983年3月28日 逝世于南京

转自 中国青年报 2006年7月26

相关新闻

  • 292020.03

    纪念∣建筑师童寯诞辰120周年:将园林与建筑合拢于双手

    童寯(1900-1983),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学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他曾设计过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上海大戏院等100多处建筑,所著的《江南园....

  • 272024.01

    童寯:“信步西东”的建筑人生

    梁思成、林徽因在华北测绘古建筑时,“近代江南园林研究第一人”在江南考察古典园林……在当时,这是一项孤独的事业,没有经费资助,没有助手相伴,全部工作都由他独自一人承担。

  • 042023.04

    童寯:建筑就那么一点事儿 画画才是大事

    上海久事美术馆“西行画录·东南园墅——建筑师童寯(1900-1983)特展”的开幕,向公众展示作为建筑师的童寯先生的绘画实践和园林研究。并且通过首次公开的大量珍贵手稿、史料文献和建筑图纸,让人们慢慢走近这样一个旷世奇才,看到他富饶的精神世界。

  • 062023.12

    建筑师俞挺:创新的“双重”隐喻

    “以书为城”打造全新的上海书城、解读徐家汇书院“中国套盒”的室内空间、设计“上海最美地铁站”、重塑伪满皇宫博物院之眼艺术宫、爆改百年学区房、设计国内首个建筑模型博物馆、贡献最美书店钟书阁和最高书店朵云书院、将菜场和公厕改成最美民宿和办公室,20 天内让旧校舍变身广州新地标……建筑师俞挺(1990级建筑)的名字已成为城市建筑创新的代名词。与此同时,也正是这样一个标签,让俞挺多次成为建筑界甚至文化界争论的...

  • 122021.03

    杨廷宝:他的名字叫建筑师

    杨廷宝(1901—1982),字仁辉,原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学家,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杨廷宝来自河南南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1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1...

  • 162024.01

    游走在建筑与园林间——走近童寯的艺术人生

    1921年,童寯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童寯入校前清华学校的一些师生就已经在教育和学习中引入了用艺术改善人生和社会的思想。清华学校艺术教育传统兴起的原因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不过除梁启超的支持和宣传之外,20 世纪中国的国学大师和美育的先驱王国维担任学校导师这一事实,应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王国维和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杰出教育家蔡元培,他们关注人自身内在的精神世界,希望在一个社会剧变世人纷纷“逐一己之利害而不知返”的时代,通过宣扬并依靠美育陶冶国民情操,从而改造国民精神。

  • 122012.12

    管鸣宇:看建筑师的水彩画

    由无锡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和市美协联合主办的管鸣宇水彩画展,10月15-20日在无锡书画院举行。管鸣宇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任无锡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建筑师、顾问总建筑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建筑和绘画是分不开的,学建筑的管鸣华对绘画兴趣浓厚。由于特殊的身份,使得他的作品与一般画家迥然不同。他不走当代画家们所青睐的抽象之路,而是坚守着造型生动准确的特点。此次展出的这些水彩建筑风景画...

  • 242019.05

    即便无有花卉树木,依然成为园林——童寯书写《东南园墅》的半个世纪

    “建筑四杰”里只有童寯不是院士,也没有任何官职。在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年,他的圈子小得只剩下南工建筑系的一张书桌,但他的学术视野却包罗古今中外:从中国古典....

  • 092019.04

    何崴:我最怕被叫作“乡村建筑师”

    建筑师无论是不是做乡村,和情怀没有太多关系。我不会说自己是全部为了村民这么高尚的话,这不现实,我们那么竭尽全力肯定有自己的目的。但只要你的目的不以损害....

  • 132017.09

    中国建筑师张轲首获阿尔瓦•阿尔托奖

    中国建筑师张轲12日荣获阿尔瓦•阿尔托奖,成为获颁这一国际建筑界重要奖项的首位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