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一门六院士,“永不疲劳的疲劳专家”高镇同的奋斗目标——“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

2018-11-29 | 刘博超 | 来源 《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8日 |

高镇同,结构疲劳专家,航空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6-1950年在北洋大学航空系学习。毕业后曾在清华大学任助教。1952年起在北京航空学院工作。

今年中国航展上,歼10b、歼20战机鹰击长空,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高难度爬升翻滚等战术动作中,飞机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强力,而如何应对机身疲劳脆裂等风险、科学估定飞机寿命是航空领域的重大课题。11月,我国著名飞机结构疲劳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镇同迎来九十岁生日,他随即捐献90万元资助空天人才培养,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宣布成立高镇同基金,接受各界捐助。

这位“永不疲劳的疲劳专家”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所带的40余名研究生大都成为行业领军人才,其中五位是两院院士。“我的奋斗目标是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高镇同院士这样说,也做到了。这位带着学生拿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师者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在毕业即失业的专业坚持下来

“‘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那时我正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读书。学校大门面对一个日本军营,日本兵在这条街上横冲直撞,同学们每天上、下学提心吊胆。”——高镇同

高镇同祖籍江西都昌,1928年11月出生于北京。在动荡的年代里,他目睹流离失所的东北难民涌入关内,也体味过亡国的屈辱,为祖国制造飞机大炮抵御外辱的朴素爱国情怀在心中萌发。1946年,高镇同如愿进入北洋大学航空系。

然而,在当时似乎看不到对航空人才的需求,学航空的人基本没有出路,毕业就等于失业,他的同班同学,后来也纷纷改为机械专业,但是少年时代的理想使得他一直坚持了下来,高镇同是仅剩的四名学生之一。“‘负重提携走天涯,流离失所卧黄沙。’国之不盛,家何在?自古有国才有家。”后来的高镇同曾这样回忆那时的心情。1950年毕业后,他先后在北洋大学、清华大学担任助教,1952年,25岁的高镇同随清华航空系调入北航。

国家需要就是个人志愿

“20世纪70年代有些飞机已服役了20多年,经常由于结构疲劳破坏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飞机定寿、延寿工作已刻不容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国家需要就是个人志愿。”——高镇同

也许有的读者还对2018年5月发生的川航风挡玻璃碎裂一事记忆犹新。而在20世纪70年代,我军曾经接连发生了三起某型战机风挡玻璃爆裂事件,该机型被迫整体停飞,而在当时,某型是我军的主力机型。高镇同带领团队紧急救火,研究高速振动环境下有机玻璃的性能,最终攻克难关。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的数千架飞机都未曾给出寿命,对飞机的使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1964年,北航成立了疲劳研究小组,以高镇同为首,开始了对疲劳强度的系统研究。

1970年,我国一架直升机发生重大事故,当时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查明事故原因。经调查研究,确认事故原因是轴颈疲劳断裂,并由高镇同在“全国疲劳大会”上作报告。

此后的50多年,高镇同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将个人疲劳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先进经验融合于数理统计学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出了我国自己的飞机结构寿命预测理论,与厂、所合作建成结构寿命可靠性评定的专家系统,成功地用于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客机、运输机、直升机等多种机型数千架飞机的定寿和延寿。将飞机的使用寿命延长至3倍,经空军技术部门鉴定,经济效益数额巨大,为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和飞行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成果出自学生的手,比我自己完成还要高兴

“年轻的学生来到北京读书,父母不在身边,教师自然就是他们的家长,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他们的成长。”——高镇同

在学生的回忆里,高老师家8平方米的小屋是他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书桌上和床边堆满了书籍和资料,在这间小屋里,他常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工作,没有节假日,在这间小屋里,他接待了全国各地工厂和院所的科研人员,攻克了很多飞机疲劳方面的难关。他以自己广博的人生哲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生奋发图强、学成报国做出了表率。他在给本科生上课前在镜子前反复演练,力争让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精益求精,在论文的署名上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宁恋家乡一捻土、勿惜他国万两金”。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杨嘉陵、吴大方、卢子兴、邱志平等人不惜国外优厚待遇,完成科研工作后,毅然返回祖国,成为学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1982年,改革开放后招收的首批博士生中有一部分因家庭困难退学了,考虑到家庭状况和未卜的前途,王中萌生退意,向院方提出了申请,却不敢和高镇同说。高镇同知道后,拿来了一个大牛皮纸信封,里面是法国著名教授勒马赫给固体力学学报的投稿。“你来审一下,如果适用,翻译成中文。”高镇同顿了一下,又说:“有稿费的。”王中回忆,正是高老师的帮助,让他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继续博士阶段的深造。

高镇同说:“有些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不能继续学习,非常可惜。资助的量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说,就是很有用处,他甚至有了一点钱,可以不辍学,继续工作。所以我一直这么做下来了。”据不完全统计,高镇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捐助总金额超过200万元,捐助对象也从身边的学生扩展到贫困地区儿童、孤寡老人等。

而在他的学生中,产生了钟群鹏、陶宝祺、谭建荣、张福泽和闫楚良等五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1989年,高镇同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年,首届北航人才培养最高荣誉“立德树人奖”就颁发给了高镇同先生。

“一代新人代故人,你必须一代比一代强,我的很多学生在我的那个年纪都已经超过了我。”高镇同说,成果出自学生之手,要比自己完成的还要高兴。“治学数十载、硕果累累;育人几十年,桃李天下”,从教60余载,他用善于学习、勤于实践、敏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治学之道,为国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有为的学科带头人,阐释了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内涵。


相关新闻

  • 232025.01

    一门六院士!96岁高镇同院士逝世,他为我国数千架飞机延长了生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高镇同同志,于2025年1月21日5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高镇同同志1928年11月15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都昌。1950年毕业于原北洋大学航空系,毕业后任教于清华大学,1952年随清华大学等院校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期担任材料力学实验室主任、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我国著名的结构疲劳...

  • 222025.01

    记都昌籍中科院院士高镇同

    “多年前,您怀揣梦想,带着亲人的期盼远赴他乡,勇攀科技高峰,书写精彩人生,成为顶尖人才、国家栋梁。您一直心系故土,造福桑梓,为家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您是赣鄱大地的骄傲,家乡人民的自豪!我们谨代表江西省委、省政府和4500万家乡人民向您致以崇高敬意、衷心感谢!”2022年3月,一封由江西省委、省政府寄出的慰问信从南昌发出,直达京城。收信人不为寻常百姓所熟知,但在我国飞机结构寿命可靠性研究领域,他是当之无...

  • 282024.02

    一门六院士——走进江苏无锡钱穆钱伟长故居

    恰逢冬暖,天朗气清,我驱车来到钱穆钱伟长故居。故居位于无锡鸿山街道七房桥村,是在钱家旧址上重建而成。只见眼前是一座江南院落,白墙黛瓦,门悬红底金匾“七叶衍祥”。门右有一大石,石上刻有“钱穆钱伟长故居”这几个字。故居格致典雅,有四进,第四进被辟为钱穆纪念馆,二楼为钱伟长纪念馆,静静讲述着钱穆、钱伟长心系故土、治学兴国的爱国故事和钱氏“一门六院士”的家风佳话。永怀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钱穆(189...

  • 062022.09

    “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的院士李德群辞世︱科研报国!一门走出三院士

    长江日报记者获悉,我国著名材料成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德群,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5日上午10时34分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李德群1945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196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后留校任教,1991年晋升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

  • 062018.12

    从工人到院士 《此间的奋斗》讲述水利专家王浩的四十年奋斗史

    从曾经的“小学没毕业,中学没上够”到清华大学水利系的高材生;从曾经修水渠的农工,到如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到今天....

  • 062016.07

    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牛憨笨院士逝世

    我国杰出的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光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清华校友牛憨笨先生,因....

  • 242009.11

    吸引海外人才 深圳引进海外专家超过27万人

    不久前刚在深圳成立的翡翠航空公司负责人,25日向记者列出了一份独特的花名册:“120余名员工中,近一半是留学回国人员和外国专家。

  • 132017.12

    又一位“扫地僧”走了!追记激光物理专家高伯龙院士

    高伯龙,激光陀螺专家。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自1975年起,从事激光陀螺研制,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主持并研制成功有....

  • 012024.07

    让热爱给予自己绵延的力量|校友代表沈伯韩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6月2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年毕业典礼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2004届校友代表、新华社四川分社总编室编委沈伯韩讲述了自己作为摄影记者,从校园走向业界的心路历程,鼓励学弟学妹们坚守理性,尊重常识,保持宽容,独立思考,努力做一个不唯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人。以下为沈伯韩发言全文:沈伯韩致辞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一名毕业生代表来参加清新2024届毕...

  • 162021.06

    潘际銮院士:把自己同国家命运“焊接”在一起

    很多人不知道,当我们乘坐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就已和一位焊接专业领域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为了让火车平稳地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十多年前,已经年过80岁的潘际銮院士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潘际銮,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工程专家。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焊接专业泰斗,一手筹办了全国第一个焊接专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解决了国家一个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