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中国科学院校友院士简介(2003年)

2004-04-19 |
中国科学院校友院士简介(2003年)

中国科学院校友院士简介(2003年)
作 者: 发布日期:2004-04-19

2003年当选

邝宇平,理论物理学家。1932年生于广东台山。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能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兼任亚太正负电子直线对撞机物理工作组中国联系人,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高级顾问等。
从事粒子理论研究。在重夸克偶素物理、TeV能区物理、有效拉氏量理论等方面做出重要工作。建立重夸克偶素强子跃迁的合理模型和系统计算方法;建立含耦合道效应的强子跃迁理论;给出等价定理的严格证明和正确表述;给出在TeV能量对撞机上探测电弱破缺机制灵敏度的全面分析;提出通过WW散射灵敏探测Higgs玻色子反常耦合新方法。

朱邦芬,凝聚态物理学家。1948年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省宜兴。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固体物理硕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与黄昆先生提出的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型被国际上称作“黄朱模型”,在多本国外专著及研究生教材中详细介绍,带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关于半导体量子阱中激子旋量态理论和半导体超晶格拉曼散射的微观理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现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受限小量子系统物理和半导体超快光学过程理论。
能包括液晶分子位置短程关联的广义分子场理论,解释了在“无序相-向列相”液晶理论中的“de Gennes迷”。此外,在非周期序列、低维磁性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饶子和,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1950年生于江苏南京。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Nature》上发表了SIV-MA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Cell》上发表了H Factor Ⅸ EGF-like Domain与Ca++结合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复合物的生物学机理;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论文在《PNAS》上发表。其研究组已经系统地表达出200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

费维扬 ,化学工程学家。1939年生于上海。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现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长期从事液?液萃取分离的研究。提出了从浓度的测量可靠地推算出可表征返混的返混系数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多种萃取设备的数学模型和设计方法;发明了多种强化萃取分离的填料和设备,其中“内弯弧形筋片填料”可使液滴群在流动过程中不断的分散、聚合、再分散,从而促进了表面更新,抑制了轴向返混,提高了传质效率。

吴宏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1939年生于江苏丹徒。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2所科技委副主任。
主要从事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这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对于一类对象在参数估计未收敛到“真值”的过渡过程阶段,能保证系统闭环稳定且具有良好性能。在智能控制方面提出了“特征建模”、“基于对象特征模型描述的黄金分割智能控制方法”、“航天器变结构变系数的智能控制方法”和“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等,为降阶控制器和智能控制器的设计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对航天器控制和工业控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杨 卫,固体力学专家。1954年生于北京市。197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1年在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8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系主任。
从事断裂力学、细观与纳米力学、力电耦合失效等领域的研究。在断裂力学研究中,得到准三维裂纹尖端场的解析解,证明界面裂纹扩展可超越下瑞利波,激发了超高速界面断裂的研究。在细观与纳米力学研究中提出细观塑性理论。发展了连续介质力学与分子动力学之间的跨层次算法,模拟了从裂尖发射的原子点阵位错运行并转变为连续介质位错群。提出准解理断裂理论,解释了裂纹钝化后再出现解理的现象。提出电致断裂的非线性力学机理模型、畴变增韧模型和畴变电致疲劳模型,可以计算电场循环的裂纹扩展量,提出电致质流失稳模型。

周远,低温工程、制冷技术专家。1938年生于江苏金坛。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低温工程和微、小型制冷技术研究。开展低温和极低温度的获得和应用研究。采用直拉进排气阀式长活塞型膨胀机替代液氢研制成功氦液化器,为开展低温超导技术研究极低温条件的建设提供了保证,为大型空间环境设备和卫星辐射制冷的实验提供了冷源。开展了脉冲管制冷技术研究,用实验验证和揭示了双向进气脉冲管的优异性能,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二级脉冲管制冷方案。提出的多路旁通流程,将同轴结构、多路旁通和非对称喷嘴结构用在微型高频脉冲管制冷机上。领导混合工质节流技术的基础研究,其核心技术已成功地应用到深冷冰箱的研制上。


附 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