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洞庭湖畔的“老清华”

2017-11-13 | 冯伟 | 来源 微信公号“湖南防汛抗旱”2017-11-10 |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清华大学生;

他,当过大学教师,当过技术师傅,一生桃李满天下;

他,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却更加眷恋基层水利建设;

他,年逾80,仍坚守岗位,被人尊称为“泰斗”、“权威”,却只有最最普通的“工程师”职称。

在岳阳市水务局有一名高高瘦瘦、满头银发的老人,傍晚时分总爱和几名年轻人坐在石凳上聊天。认识他的人可能不多,但说起北京的密云水库、岳阳的铁山水库及岳阳火车站,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是市水务局退休老干部曾志模,大家习惯称呼他为“曾老”。1935年3月,曾老出生于湖南临湘一个普通农家,195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并留校工作17年,1977年申请调回岳阳地区水利水电局,视水利事业为生命,并为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我是清华人,也是岳阳人,家乡人民需要我,到哪里都是干革命工作。

197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十七年,培育大量优秀清华学子的曾老,做了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决定:回老家兴修水利。当时的岳阳,水利建设十分落后,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干群每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防汛抗灾上,因溃堤导致群众无家可归的情况时有出现。每次在电视、电话中了解到家乡水患给群众带来的惨重损失后,曾老都会默默面朝家乡的方向张望。

1954年的洞庭湖一场历史特大洪灾,冲毁了无数堤垸,曾老的家在这场洪灾中被淹,还在读高中的曾老只能寄居在亲戚家。那次洪灾场面在他脑海一次又一次的浮现,也让他萌发了一定要学习治水的方法,让大家免受流离失所之苦。“现在我能够为家乡做点什么?”曾老一次次扪心自问,自己设计的水利工程项目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发挥效用,却从未为水患依然严重的家乡做过一点贡献。想到了家乡落后的水利建设,水患带来的惨痛教训,加之对留守在老家的妻子和子女的日夜牵挂,他毅然向组织提出申请。同学和同事都劝他不要离开,曾老说:“我是清华人,也是岳阳人,家乡人民需要我,到哪里都是干革命工作。”1977年秋天,曾老回到生养他的湘北大地,最后在岳阳市水务局扎根,从事水利勘测设计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

水利工作责任重大,关系江湖安澜,民生大计,来不得半点马虎。

虽然曾老系清华大学水利科班出生,且在清华任教十余载,理论知识水平和工作业务能力超群,但他从不自命清高。他总是抱着对水利事业的责任与热爱,脚踏实地从严要求自己。工作中,曾老总是精益求精,闻过则喜。一些设计图纸、工程参数,曾老总是反复核对,并与周边的同事研究讨论,请求他们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曾老总是说:“水利工作责任重大,关系江湖安澜,民生大计,来不得半点马虎。”正是有了这份坚守和热爱,才使得他为了岳阳水利事业殚精竭力、呕心沥血。

1998年,岳阳市经历了1954年以来最严重的洪灾,他不顾自己60多岁的高龄,多次前往华容县、岳阳县、临湘市等防汛抢险一线现场,一呆就是3个月。一些险工险段,为节省时间,往往需要坐船过去实地查看,尽管曾老有点晕船,但它从来没有找过借口推脱。有一次,风浪很大,轮船上下颠簸,弄得曾老头晕目眩,呕吐不止。老伴和子女听到这个消息后,多次催促他回家,曾老毫不犹豫地拒绝:“这些都是小问题,趁自己身体还能扛,多为国家做点事,到时候想做都动不了,这个你们劝也没用。”

在抗洪抢险战场,曾老凭借他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总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判断解决最难的问题,处理最危险的险情,确保堤坝安全;在水利建设一线,曾老亲自主持、参与了铁山水库、龙源水库、黄金洞水库、铁山嘴电排等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这些工程久经考验,一直发挥着功效,有的甚至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标杆和学习模本,曾老也因此被公认为岳阳市水利工程建设的权威和泰斗。

过去在大学教书育人,如今在单位也要培养好下一代,荣誉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做点实事。

曾老治学严谨,学养丰厚。年逾80,仍在岳阳水电勘测设计院从事技术顾问,负责重大设计方案的拟定,设计报告及设计图纸审查;对年轻一代悉心指导,将毕生的所学所悟不遗余力的传授给他们。

“我过去在大学教书育人,如今在单位也要培养好下一代,荣誉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做点实事。”曾老是这样说的,也在这样做。虽然退休了,但每逢单日子,曾老都会雷打不动地到水利勘测设计院指导设计院员工,遇到特殊情况或身体欠佳,他也不忘打电话去问情况。岳阳市水务局水利勘测设计院员工一大半是他手把手教过的徒弟,但他从不摆架子。他还将自己毕生珍藏的1.5万册书籍全部捐献给了水利勘测设计院,并到清华大学亲自招引水利人才加入到岳阳水利建设行业。遇有防汛重大险情抢护,拿捏不准的技术干部总会询问曾老的意见,这些急难险重的任务在曾老面前总是迎刃而解。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香满人间。曾老“轻名利、重实绩”在单位是出了名的。这么多年来,他为岳阳水利事业倾其所有,却从不主动争取一项名誉,就连职称也只是最最普通的工程师;他还多次主动把外出调养、学习的机会让给身边的同事、晚辈;一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需要他牵头主持的、有重大险情抢护需要他担任技术指导的,他则是老当益壮、冲锋在前,从不打半点折扣。

在岳阳市水务局有一个与曾老有关的故事。为了感谢曾老多年来的辛勤付出和诲人不倦,他们商量着准备给曾老一个特殊贡献奖,还有一定的物质奖励,曾老得知后,一连三天闭门不出,坚决不肯接受任何名誉和物资奖励。后来,实在拗学生们不过,只得同意,但将全部奖金捐给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曾老有自己做人的原则,他从不拿学问作为名利的敲门砖,那种不流俗、不苟且、不迁就的风骨,在彰显“献身、负责、求是”的水利行业精神的同时,让身边人感受到超凡脱俗的学者风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