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唐国安:一位早期留美学生的报国之路

2016-09-22 | 唐绍明 | 来源 《中华读书报》2016年8月24日 |

辛亥革命爆发后,曾任游美学务处会办、清华学堂副监督的唐国安先生,积极致力于清华的复校改制工作,1912年出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

唐国安办留美教育有他优长的地方。他本人就是一位留学生,是19世纪70年代容闳最早带出去的留美幼童之一,留美8年,肄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成绩一贯优异。这有助于他对西方教育的先进性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是一位基督徒,长期致力于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先后在香港、上海、北京的青年会中担任领导职务,对青年以及青年思想工作比较熟悉。更重要的是,经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体验,认为惟有对现有经济的和政治的体制进行改革才有出路。怎样起步呢?派学生出国留学,由这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先进、视野广阔的留学生来推进改造中国的任务。他写过一篇文章《寄语中国留学生》,阐述留学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留学报国的宗旨。由此可以理解,他何以对留美教育事业如此钟情,一直关注着它的发展,并为此付出他最后岁月中的全部热情和精力。

唐国安在美国留学,深受基督教影响,曾联络几位同窗好友,发起组织一个25人的基督教团体,取名“兴华会”,主张用基督教拯救中国。初回国时,他与中国社会格格不入,擅自离开学习岗位,依附英美洋行和美国领事馆近十年;后转入开平煤矿、京奉铁路从事实业近十年;再以后转战上海,当审计,办报纸,参加社会活动,广泛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几十年的生活起伏跌宕和磨砺,促使他深入思考中国社会的现状。这一思考是从重新审视基督教在中国宣教遇到种种障碍开始的。他在美国《世界宣教评论》上发表一篇《基督教在中国宣教所遇到的种种障碍》的长文,分5期连载,直言为什么宣教频频引发“教案”,激起中国官民的强烈反抗?原因就在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驱使教会充当其侵略的“鹰犬”,欺压民众,寻衅闹事,甚至引发战争。为什么中国民众对基督福音采取如此坚决的拒绝态度?原因就在于西方教会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误读,將根深蒂固地植于人民心中的儒家优秀传统,如孝道,视为多神论而一概排斥。这些都出于对中国国情的错判,是西方自己的错。因此,要使基督教的在中国宣教得以成功,必须反对列强侵略,使教会摆脱列强的羁绊,恢复基督教的文化本性;必须端正对中国文化历史传统的认识,采取尊重与和谐共处的态度,共同走上人类文明大道。这是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它的要求。这不仅应当是基督教来华宣教的立足点,也应是所有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立足点,更应是千百留学归来的青年学子报效祖国的立足点。本着对中国国情的这一认识,他猛烈抨击列强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称一国的首都任由外国军队驻扎是为可耻!他的言论不仅遭到洋人办的《北华捷报》的点名批驳,还受到租界工部局书记员蒲兰德的警告,扬言要将他逐出租界。他毫不退缩,坚持斗争,得到上海民众的支持,被誉为“社会之义士”。

他主张基督教与儒家思想并行不悖,并特别推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耶稣基督的“你应该爱你的邻人象爱你自己一样”为两条崇高的道德法则,呼吁两大思想体系携手并进,共建人类道德的精神高地。他主张基督教应淡化宗教本身的礼仪、教规、管理等形式,凸显基督教的道德力量,致力于对社会的服务。

他进而向留学生提出实现报国的要求。在《1905年环球中国学生会年会上的演讲》中讲道:留学生首先要树立爱国的思想,爱护自己的家园。唯有爱国,才能获得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搞好个人修行。其次,要爱国,就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摆位上,前者应居前,后者应列后。再次,要团结。留学生不论是从哪个国家留学归来,在哪个时期留学归来,都应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才能有所作为。他为留学报国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

作为受过西方教育的留学生,他在强调留学保本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势。摆脱列强侵略的羁绊不等于和西方隔断,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他擅长用英文写作,发表过十几篇署名文章,近百篇报刊评论,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他坚持在自己担任主笔的《南方报》等英文报上,反映中国人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为中国人说话。他在上海万国禁烟会上谴责吸食鸦片的毒害,呼吁禁绝鸦片贸易。在美国召开的国际人道大会上细数中国妇女缠足陋习的危害、开展天足运动的成就。他被选为国际人道大会名誉副主席,美国人道协会通讯委员。他还是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的会员。他曾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当然,他的开放精神的最大成就当属创办清华学校、开创中国二十世纪留美教育的新局面。唐国安一生以出国留学始,又以兴办留学教育终,是容闳留学事业的赓续者,20世纪留美教育新局面的开拓者,近代留学教育的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起伏跌宕的轨迹,勾画出一条留学报国之路。这是老一辈留学生创造并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本书对这些史实做了的比较详尽的记录,希望能对今天探寻留学报国之路有所启迪。


相关新闻

  • 282017.03

    唐国安纪念馆开馆六周年

    唐国安纪念馆自2011年3月19日落成启用,时至今日已整整六年时间。据了解,过去六年,有约15万人次观众走进唐国安纪念馆,这里不仅仅是广大清华学子的精....

  • 052024.09

    唐国安:一位“始终其事”的校长

    从1909年游美学务处成立,到清华学堂创立,到清华学校复校改制,始终其事负责领导这一系列工作的学校领导人,正是校长唐国安。他曾是游美学务处总办的候选人。游美学务处是一个负责庚款留美的领导机构,由外务部和学部各派一位丞参级人员为总办,共同负责。外务部派出周自齐,学部派出杨熊祥。后外务部考虑周自齐外事繁忙,就又加派一位五品主事唐国安为会办以协助。张之洞认为学务处工作单一,只需各派一名总办即可,无须会办...

  • 282011.03

    珠海唐国安纪念馆正式开馆

    2011年3月19日上午,清华大学百年华诞献礼工程唐国安纪念馆竣工开馆典礼在唐家湾镇鸡山社区唐国安纪念馆隆重举行。

  • 292022.07

    “学问得自苦学中” ——我国第一位获得苏联博士学位的留学生高景德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82010.11
  • 102014.02
  • 132010.09
  • 262009.10
  • 162021.07

    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生的出国求学之路

    近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建设及发展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上半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得到过退还庚子赔款的资助,使得他们有机会去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学习。其中,选拔中英庚款留学生的考试在1933—1947年间共举办了九届,在被选中的193人中,1939年考取的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生可能是近年来受媒体关注较多的一批人。原因有两个: (1)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迅速发展和日本对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侵略...

  • 25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