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永志院士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

2016-09-19 | 姚昆仑 | 来源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号 |

2016年9月15日,丙申年的中秋之夜,一轮皓月在浩瀚大漠中升起。22点04分,长征-2F火箭从中国酒泉卫星中心拔地而起,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奔向茫茫太空。“天宫二号”本次任务中的重头戏之一是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此后将承载着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生活30天,实现航天员中期驻留。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和仍担任高级顾问的王永志院士,内心激动不已,因为他与全体航天人的杰作――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正在变为辉煌的现实!

从首任总设计师到高级顾问

1992年,中央专委任命王永志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飞向太空,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后,74岁的王永志考虑到自己年逾古稀,提出应该让年轻人来执掌载人航天工程的帅旗,让他们在事业上大显身手,崭露头角。

考虑了他的实际情况。2006年5月2日,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签署命令,批准王永志从921工程总设计师岗位上退下来,由周建平接任总设计师,王忠贵任副总设计师。5月8日,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陈炳德部长和迟万春政委与王永志正式谈话,高度赞扬他为中国航天特别是载人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你是新中国培养的著名火箭专家,是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开拓者,是国防科研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长期以来,你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国家的功臣、民族的功臣。”

谈话时,领导们还深情地说“神五成功后,你曾多次提出早点退下来,让年轻人接班,充分体现了你作为一名老党员、老科学家对党的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这次从总设计师岗位上退下来,既是执行制度、新老交替的需要,也考虑到保护你的身体,从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但从内心讲,我们都非常留恋。为继续发挥你在载人航天方面的经验、智慧和威望,总装党委研究决定,请你担任921工程高级顾问,再带带周建平,并在一些重大技术问题上替我们出出主意、把把关。”

神五成功后载人航天事迹报告团受到上海市人民热烈欢迎

由总设计师转为高级顾问,一般人认为这是一个清闲的职务,但是给王永志确定的主要职责仍有七条:对工程总指挥负责,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参加载人航天工程重要会议,包括工程两总联席会,工作会议、大总体技术协调会,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参加工程总体技术方案、技术途径和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讨论、审议;参加并指导工程发展战略研究,组织前瞻性课题预先研究,等等。这意味着王永志实际上是退而不休,仍然要密切关注载人航天工程重要总体技术方案和全面了解工程进展,及时提出重大决策的意见建议。为中国航天事业拼搏了大半辈子的他,早已把生命融入在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中,只要生命不息,身体条件允许,无论担任职务与否,他都会一如既往,以促进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己任,不惧艰险,勇于担当。

回顾担任总设计师后的14年间的工作,王永志深有感触地说:从1992年被中央专委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以来,我深切地感到使命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工程如此复杂,技术难度如此之大,不仅仅是万事开头难,而且是每前进一步,必将面临不少的艰难险阻。然而这是人生的机遇,是历史使命,是信任更是重托,只能义无反顾地奋勇向前!他说,14年间,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时间去哪儿啦?不用说,时间全放在了载人航天,每天都处在思考、提出、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的状态中,精神高度集中,时刻不敢懈怠。令人欣喜的是,在大家努力下,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终于用自己的飞船把中国人送入了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实施这样一项在中国史无前例的复杂航天系统工程,每次飞行任务都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非常难得的。

王永志与航天员亲切交谈

有人说他是福将,是一位成功的帅才,王永志则回答说,从国家层面上看,载人航天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关心厚爱和坚强领导。在我国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党中央毅然决策工程立项实施;每到重大节点,中央首长总是给予充分信任和坚决支持,及时作出决策,关键时刻总是亲临现场指导,这是其它任何一项航天工程都无法比拟的。工程由中央专委直接领导,依靠各族人民的支持,我们得以集全国之力攻克难关,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政治优势。其次,得益于专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工程实行总指挥和总设计师联席会议决策重大事项制度,得以民主集中,科学决策;历任总指挥均是我军高级将领,先后由六位上将担任,副总指挥也都是各部门的高级领导,他们水平高,能力强,得以政令畅通,组织严密,指挥有力。建立了专项管理办公室,汇聚了一批高层次的业务骨干,技术、计划、条件保障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使总体与系统、技术与管理、进度与质量、效率与效益得以协调匹配。第三,得益于培养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科研试验队伍。这支队伍不但年富力强,而且作风扎实、经验丰富、敢打硬仗、能打胜仗,这是最令人欣慰的。最重要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能持续地成功推进,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综合国力极大提高的结果,是新中国几代航天人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必然,昭示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送神舟六号航天员出征

王永志认为,从工程自身来看,工程技术途径和最终目标论证得深透。确立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飞船起步、用空间实验室衔接过渡、最终建成空间站这样一个三步走的技术发展途径。从1992年立项到目前,尽管国内外形势在变化,技术在发展,领导在更替,人员在流动,但这一技术发展途径始终经受住了时间和实验的考验,扎实稳步的前进。二是设计指导思想正确。工程总体和各系统把“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这一指导思想作为制定技术方案的总要求和根本依据,正确认识充分发挥两大优势:发挥主观条件上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工程创新创造了条件。发挥客观条件上的后发优势,认真研究国际上的经验教训,不走冤枉路,不花冤枉钱,在主攻方向上快速追赶,缩短差距。正是这样,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做到了起步晚、高起点、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以及低成本、高效益、统筹安排、科学发展。比如我们的飞船一问世,就与俄罗斯现役的联盟号飞船并驾齐驱,弥合了40年的差距……

担任论证空间站的专家组组长

2007年1月29日,总装领导在大会上宣布:按国务院要求,总装备部牵头组织成立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开展相关工作。专家组组长为王永志,副组长为王忠贵、郑敏。专家组下设七个专业组,分别是总体组、应用组、飞行器组、火箭组、测发测控回收组、航天员系统组和研制计划经费组……专家组和专业组人数总计四十余人。

这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使王永志这位“高级顾问”一下子又回到了一线。

建造空间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既定目标。2005年,载人空间站工程与探月工程一起,被列为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建立载人空间站,对突破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深入了解地球和深空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王永志为之高兴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从1986年开始,特别是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以来,王永志一直都在思索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发展战略。他深深地知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一旦战略上失误,国家付出的不仅是巨额费用,更是两、三代人的心血和智慧。说来也巧,1992年我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之时,王永志就是论证组组长,在他们向中央报告的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设想中,第一步、第二步都有具体方案和计划,第三步只提出了建造空间站的最终目标,但没有相应的技术方案和研制时间进度。因那时离实现第三步还有20、30年时间,从社会和科技发展来看有许多难以预测的因素。这样,1992年未做完的事,15年之后仍由他接着做。

然而,时至今日,国内外形势已悄然变化。15年前,空间站正热,和平号已组建过半,国际空间站建设也进入了准备阶段。15年后,美国小布什政府已经决定2010年废弃国际空间站,重返月球。

国际环境这一突然变化,对我国空间站论证工作影响很大。有些专家因而提出,“现在搞空间站,是否已经时过境迁?美国都放弃了,我们要建空间站有必要吗?”有的专家从经济支撑方面提出:“国际空间站由16个国家联合建设,有财力和技术基础,花费了约1000亿美元,我国在经济上能支撑得了吗?”……

论证初期,在一次征求航天专家意见的座谈会上,就我国要不要搞空间站、搞一个什么样的空间站问题,大约有一半的专家同意干,但是只能干到20吨级核心舱,不能再大了。

专家们的意见引起了王永志及专家组的高度重视,他意识到,必须深化论证,有理有据地阐明建造空间站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能性,才能为大家所接受。

2007年11月16日,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北京组织召开建院五十周年高峰论坛。利用航天界老中青专家齐聚一堂的机会,王永志作了题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持续发展的探讨》的主题报告。

报告指出,通过深入研究世界航天的技术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载人航天领域能够凝聚16个国家共识的只有建设空间站。如果国际空间站2010年左右能够建成,并且再使用十年,那么从1971年前苏联发射礼炮1号试验性空间站起,到2020年左右的50年间,唯一没有间断的载人航天活动就是空间站的建设和应用,由此可见空间站的重大实用价值是世界公认的。国际合作方面,我们是愿意合作,但西方特别是美国不让我们参加,我们只有自己干。只上一个核心舱,实验能力仅为1.5吨,效益太差;但如果把空间站规模定位在3个基本舱段构成的小型组合体,则可提供17吨的有效载荷实验能力。再加上研制大的货运飞船减少运输次数,通过控制规模和技术创新,空间站我们也是建造和运营得起的。

这一报告在与会者中产生了积极反响,特别是得到了航天专家任新民、庄逢甘、屠善澄、陆元九和梁思礼等老总的认同。这样,航天界的专家逐步达成了共识:建造空间站符合载人航天的发展规律,适合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

运载火箭是航天的天梯。王永志对火箭研制情有独钟。这不仅是因他学火箭设计也搞了一辈子火箭有着特殊情感,更重要的是因为运载火箭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航天活动的规模,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志。抓住了运载火箭的可持续发展,也就等于抓住了航天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他把大推力火箭的论证放在空间站建设的重要位置。我国无毒无污染发动机点火试车基本成功后,2003年2月他就适时向载人火箭CZ-2F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提出换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CZ-2F/H的倡议。这种发动机推力大,用它为动力装置,不仅可消除火箭总装前发动机不可点火检测的固有安全隐患,还将火箭运载能力由8吨级一举提高到14吨级,能够发射国内外大多数卫星。如果形成批量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可靠性则得到提高。因此,他力主将CZ-2F/H(后命名为CZ-7)运载火箭研制列入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在具体方案设计上,他提出火箭一二级(含助推)均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按载人航天的高可靠性、高安全性要求设计,状态相对固化,打不同载荷只需更换上面级等创新性设计思路,并要求火箭专业论证组按“在满足有效载荷要求的条件下,低成本、高可靠、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的标准,开展优化设计,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运载火箭。

在王永志主持下,专家们就空间实验室第二阶段及空间站阶段的实施方案开展了细致深入的论证,王永志亲历亲为,对空间站建造规模与运营模式、后续任务计划安排、CZ-2F/H运载火箭工位建设、酒泉发射场与海南发射场关系、空间应用规模及目标等论证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多次主持会议认真研究、合理决策,并与工程总指挥及我国航天界及时沟通协调,确保了实施方案编制的进度与质量。历时1年半,形成了最终的论证报告。

方案中明确了建站程序,并给出了相应的经费概算。工程将按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组织实施,先发射空间实验室,再陆续把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送入太空。载人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用CZ-2F火箭发射,货运飞船用CZ-7火箭发射,空间站各舱段用CZ-5火箭发射。从2013年开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2021年前后建成空间站,10年多时间需要执行约20次飞行任务(含新型火箭首飞),我国载人航天面临重大挑战,也意味着即将在多个方面开创全新的技术领域。

2008年9月,总装备部成立实施方案评估委员会,用一个半月时间,审阅了实施方案总报告与分报告,开展了实地调研,进行了论证评估,认为“实施方案符合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和规划纲要对重大专项的要求,论证内容全面、深入、系统,任务目标明确,阶段划分合理,规模适度,符合国情,满足需求,技术指标先进,创新性强,技术路线合理可行,对工程长远发展的设想思路清晰……”2009年1月,财政部委托中咨公司进行第三方独立评估。3月30日,中咨公司开始对实施方案进行现场评估和实地调研,反复讨论研究协调落实,于2010年3月形成了评估报告,给予了有力的支持。4月29日,总装备部召开了重大专项领导小组会议,会议认为:论证和评估工作在我国载人航天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凝聚了智慧,达成了共识。实施方案内容全面,目标明确,规模适度,阶段合理,具有很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和继承性。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同意上报中央审批立项。

2010年8月,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按此方案实施,指出要把空间站建成开放式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并称2020年前后建成和运营空间站将是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会议对论证评估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空间站作为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和太空独特环境下的科学技术创新实验平台,建成后,中国人可以长期驻留太空。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安全,也有助于我们在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上取得新的突破。

2010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批准工程实施。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要求,在2020年前后建成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充分发挥效益的空间站。

王永志当时非常自豪的说,再经过十年左右的拼搏,我国即将成为独立拥有空间站的国家,这是多么值得憧憬的未来啊!空间站的建立,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必将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正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把一个民族的千年梦想,化作了国家的发展战略,我们在成功实现飞天梦想后,不久将成为太空的长期嘉宾,为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新的贡献!

更有意思的是,2010年奥巴马政府取消了重返月球计划,将国际空间站延期使用到2020年左右。王永志内心非常宽慰,因为这次论证工作富有前瞻性,我们独立思考、自主创新、不跟着美国转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表明党中央批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经得起时间检验、富有远见的重大决策。

中国空间站方案的特色

从载人上天,到出舱活动、交会对接,我国载人航天一脉相承,一气呵成,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优化的总体技术方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空间站方案的制定,与第一步、第二步一样,充分考虑了我国的技术、经济基础和未来发展需求,实施方案贯彻了王永志提出的“适应国情、控制规模、自主研制、高效运营”等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空间站工程决定按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分步实施,以小型空间实验室突破关键技术,降低空间站建造运营的技术风险。我国空间实验室为8吨级,重量不到前苏联礼炮号的一半,是美国天空实验室的九分之一。礼炮号计划始于1971年,历时15年,共成功发射7个。我们计划共发射2个空间实验室,2018年开始再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空间站。我国空间站由3个基本舱段构成,空间站本体由3个20吨级舱段构成,仅相当于用正在研制的CZ-5火箭发射3颗大吨位的卫星,总重量约是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的一半,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的七分之一,建造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以空间实验室为基础研制13吨级货运飞船,货运能力5.5吨,是俄罗斯进步号(2.6吨)的两倍多,货运次数可大大减少,运营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空间站基本实验能力达到17吨,在人的参与下,还可以更新项目,科学技术实验规模非常可观,较好地适应了空间应用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可扩展以适应未来更大的应用需求。这样,依靠顶层设计和技术创新,我们既充分保证了空间站的应用价值,又有效控制了建造和运营成本,缩短了工程周期,而且达到了独立掌握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等基本技术的目的,保证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按照既定战略目标持续深化,快速稳步推进,实现快速跨越。

方案注重安全设计,充分考虑有关重要系统的冗余和设备备份,通过安排大量地面试验和仿真降低风险。针对现用常规推进剂火箭由于发动机装配好后不可点火检测的弱点,决定研制以液氧煤油发动机为动力的CZ-7运载火箭。这种发动机在与火箭装配前可进行点火工艺试车,从而变不可测为可测,提升了工程的固有安全性。方案注重技术延续,在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纵向上,8吨级空间实验室是在8吨级三舱载人飞船技术基础上研制的,空间实验室的主要技术将应用于20吨级空间站舱段和13吨级货运飞船。CZ-7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和CZ-2F火箭技术基础上开展研制,达到载人要求时则替代CZ-2F。构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发展路线图,充分保证技术上的延续性,保证了工程的固有可靠度。方案注重统筹兼顾。在国家航天综合发展的横向上,考虑了新一代运载火箭和海南发射场已经立项的实际情况,决定大力支持、充分利用。CZ-7按载人火箭要求设计,初期用于发射货运飞船,由于运力适中,将来可以广泛应用于卫星发射任务,进一步积累可靠性信息并完善自身方案,从而起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的作用。方案注重充分继承。从飞行产品看,工程将继续使用神舟飞船、CZ-2F运载火箭作为运载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工具。从地面任务支持系统看,继续完善使用现有载人航天发射场,未来当CZ-7可用于发射载人飞船时,再行更新塔架和进行适应性改造;测控通信系统主要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测控能力,着陆场系统主要是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同时,工程前期安排的一大批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在空间站工程中也将继续发挥作用,综合效益突出。

尽管方案是优化的。但王永志深深认识到,空间站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工作。实施方案只规定了大的框架和技术路线,后续的技术攻关还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工程将使用CZ-2F、CZ-5、CZ-7三种运载火箭发射空间实验室、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和空间站等四种航天器,系统组成更加复杂。发射更趋密集,任务关联度强,组织实施强度很大。CZ-5和CZ-7火箭都将是第一次使用,需要承受严峻的考验。空间站、货运飞船可不像录像片上所显示的那么简单,空间站核心舱、长寿命设计、组合体控制等技术无一不代表着当今国际航天的最高科技成就,都需要我们自主突破掌握,技术难度很高。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建好空间站,更要用好空间站,搞好应用是关键,应用项目的筛选和研制挑战也是很大的。

王永志满怀信心和憧憬,因为他深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正是航天的魅力所在!

2013年1月,空间站正式命名为“天宫”,代号“TG”,但不再加序号,以有别于TG-1、TG-2空间实验室。核心舱命名为“天和”,寓意“天地人和”,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寓意“诉问于天”,实验舱Ⅱ命名为“巡天”,寓意“巡查天际”。值得一提的是,三舱空间站只是最小配置的基本型,它具有继续扩展能力,将来根据需要完全可以增加规模。在取得实践经验后,还有望作为“太空港”,为进进出出的航天器提供维修和补给服务,从而开创出空间站技术的新模式。

迈向中国空间站的坚实步履

在紧锣密鼓论证空间站方案的同时,王永志作为飞行试验任务总指挥部高级顾问,深入到发射现场、北京航天指挥中心、运载火箭研究院等部门去调研和解决实际问题。参与主持了神舟七号到神舟十号的历次飞行试验任务,与广大航天人一道,豪迈地谱写了空间站建造的序曲。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承载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入太空。这次飞行中,翟志刚在舱外活动持续19分钟后,成功实现了“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圆满、安全健康返回”的任务目标,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神舟七号发射任务准备期间,王永志多次赴火箭研制现场,重点指导处理了运载火箭低频共振(POGO)等技术难题,又作为任务总指挥部成员到了发射现场,以应对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后的当夜,王永志不顾年迈和辛劳,登上了飞往北京指挥中心的专机。航天员安全返回后,他立即询问火箭低频共振问题处理后的实际效果等情况,听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才满意地松了口气。

2011年9月29日,按空间实验室设计的“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神舟八号飞船接着于11月1日成功发射。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第一次自动交会对接,两个航天器在太空精准“牵手”,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任务。正在法国戛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的胡锦涛主席闻讯,第一时间发来贺电:

“欣悉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甚喜甚慰。我谨向全体参研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对于推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至为关键。希望同志们进一步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再接再厉,精益求精,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努力夺取交会对接任务全面胜利,为开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11月1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第二次自动交会对接。17日任务全部圆满成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来贺电。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取得的又一新的胜利,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你们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卓越功勋,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王永志在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指挥大厅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载着景海鹏、刘旺、刘洋三名航天员升空,两天后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宫”。神舟九号成功完成了航天员首次手控交会对接、首次进行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首次实现地面向在轨飞行器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与补给、首次考核天宫一号支持保障航天员工作生活的能力等任务。特别是我国女航天员首次上天,填补了我国在女航天员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和保障以及女航天员乘员设备等方面的空白。同时航天员们不间断地对地、对天、对轨道进行观测,开展各类科学实验等,为空间站的工作进行演练。

2013年6月11日14时20分许,习近平总书记在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前,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为即将出征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壮行。神舟十号飞行时间长达15天,完成了“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能力,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等四项任务。神舟十号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任务阶段性收官之战,为我国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做了坚实的铺垫。

在中秋节晚上成功发射“天宫二号”后,王永志非常兴奋。面对未来的载人航天任务,他说,空间站作为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和太空独特环境下的科学技术实验平台,在建成后,中国人就不是进入太空几天就回来了,而是进驻太空。这有利于对地观察、开展科学实验,也有助于我们在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上取得新的突破。空间站的建成和运营将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20年吧,我国的空间站建成后,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将带着中国和平利用空间资源的使命穿梭于天地之间,架起天地间的一座桥梁。九天之外,天宫翱翔,中华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在这幅生机勃勃的载人航天画卷中,将记录下我国在地球资源探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的场景!


相关新闻

  • 192023.05

    “我的星辰大海”清华航院校友2023年会举行

    4月29日下午,正值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之际,清华校友总会航天航空学院分会(以下简称“清华校友总会航院分会”)举行“我的星辰大海”航院校友2023年会。清华大学副校长李路明,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1953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过增元,1958级校友、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1961级校友、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现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刘高倬,1978级硕士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杨...

  • 192021.10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背后的清华力量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乘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开始中国航天的新一轮远征!三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为空间站的建设添砖加瓦。其中,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校友、航天员翟志刚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正稳步推进,从航天员培养到火箭发射再到空间站对接,都有清华人的身影。

  • 272011.09
  • 142021.10

    中国航天中的清华力量

    2021年是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天问一号探访火星,天和号核心舱成功入轨运行,天舟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核心舱交会对接,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值守,一个又一个成就标志着中国正在加速迈向航天强国。

  • 082008.12
  • 212022.02

    “星”光因梦想闪耀——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舱门打开那一瞬,王永志仿佛又变成那个站在发射架前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翟志刚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这则新闻,王永志看了一遍又一遍。那片星空,承载着王永志的青春与梦想。为了推开中国人迈向太空的大门,他付出了多年的汗水和心血。从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成功发射,到今天我国进入空间站时代,担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

  • 052009.11
  • 262021.07

    王永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前进的方向

    “党组织给了我参与‘研制地地导弹、发射人造卫星、送中国人上太空’这三件大事的机会,是党的事业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报效祖国的广阔平台。”——王永志

  • 162014.09
  • 15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