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吴立新:执着的中国海洋梦

2014-12-11 |

吴立新(清华大学力学系1983级),中国海洋大学“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主任。2005年,吴立新教授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全身心投入到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研究工作中。八年来,他勤勉工作,努力付出,获得多项荣誉。201312月,吴立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海洋届最年轻的院士。荣耀背后,承载着他执着的中国海洋梦,他对科研的热情、对工作的热忱、对生活的热爱。

“他乡虽好,终非故园”

在北京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吴立新有幸于1994年作为国家放宽政策以来的首批博士后前往美国学习深造。从29岁到3910年宝贵的时间,他顺利完成了美国罗格斯大学的涡旋动力学博士后研究,他所从事的“海洋气候年代际变化研究”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所发展的气候模式动力实验体系被全球多个著名的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所采用,在国际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

实现“美国梦”的吴立新总有一种“失落感”。他不甘于每天在异国他乡的实验室里耗尽时光,他要为自己多年积累学到的知识找一个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实现自己的中国海洋梦。

适逢世纪之交,国内各高校开始把招揽人才的触角延伸到海外,中国海洋大学推出了“筑峰工程”人才引进计划,该计划开列的优惠条件比“长江学者”还要高,当时的海大就如一艘装在发射架上的火箭,让吴立新看到了海大人为推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而展现出来的信心和勇气,他毅然卖了车房,举家回青岛。不到40岁的吴立新申请“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许多人持怀疑态度,对他能否扛起海大物理海洋发展的大旗表示担心。吴立新用自己的实力和行动向大家证明,他不但没有“水土不服”,而且在中国海洋大学这片沃土上收获了累累硕果。

“忘记背后,努力向前”

“忘记背后,努力向前”,吴立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践行着中华儿女为国奉献的伟大抱负。

凭着5年脚踏实干的努力和自己的虚心和热情,吴立新赢得了大家的尊敬、爱戴与信任,2010年,他被任命为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海洋这样一支队伍,聚集了中国物理海洋科学的精英人才,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有雄姿英发的青年才俊。吴立新有自己领导团队的核心理念,概括起来就是英文的“CORE”。C指的是“合作”cooperationO指的是“遵守”obedienceR指的是“责任”responsibilityE指的是“尊敬”esteem。作为这一团队的领导核心,他让大家精诚合作、遵守规则、勇担责任、互相尊敬,朝着一个又一个海洋学术课题发起冲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71118日,总资助经费达3200万元,由吴立新作为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启动,这也是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第四项“973计划”项目。20099月,吴立新带领的物理海洋学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物理海洋创新研究群体资助。2012年,他领衔的“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32月,以吴立新为首席科学家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及可预测性”获得科技部立项,并于同年311日正式启动。吴立新由此成为中国海洋大学首位既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又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科学家。通过这些项目的资助,吴立新和他的团队在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在带领团队成员取得系列成绩的同时,吴立新本人也获得多项殊荣。20078月,吴立新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成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做孩子的榜样,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时间总是有限的,吴立新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多,意味着他对家庭的照顾就少。每周他都至少工作6天,妻子和孩子也都习惯了,如果周六他在家,孩子们反倒觉得不寻常。吴立新对此总有愧疚,所以只要在青岛,晚饭后都会和家人一起去家附近的青岛山公园散散步、谈谈心,孩子们也因有一个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

吴立新是一名成功的科学家,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2012年,他获得了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迄今为止,吴立新一共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他在挑选研究生方面有自己的标准:一要对科学研究有热情,二要勤奋,三要耐得住寂寞。他坚持研究生从本科生带起,他认为本科生在科研上是“一张白纸”,前几笔一定要画好,这样才能凸显“师傅领进门”的作用,所以他看中的学生的本科论文都是亲自指导。同学们都觉得吴老师不仅是他们的“良师”,也是“益友”,他工作中严肃认真,生活中平易近人,身体力行,以对科研的执著和热情给予学生最好的指导。

吴立新说,无论是对下属,还是学生,他喜欢用“爱心说”鼓励引导和造就别人,要像金苹果落到银筐子里,而不是一味批评。“有的人喜欢‘砍’,我喜欢‘立’”,他说,自己要做孩子们的榜样,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院士是荣誉,更是责任”

回顾吴立新的学术成长之路,清华北大11年是获取知识的阶段,在美国11年是学术积累的阶段,在中国海洋大学是科研产出的阶段。吴立新把自己最具创造力的时光给了海大以及中国海洋事业。

2013年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亲朋好友和学生都向他表示祝贺,当选院士之后的路如何走?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吴立新笑言,原来怎么走,还将怎么走。在科研的道路上当选院士不应成为一个人的最终目标。

“当选院士,是别人对自己工作的一个肯定,作为荣誉我很高兴;但更是一份责任,一种使命,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吴立新说,“现在是我们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几代海洋人梦寐以求的时代,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作为一名老师,要为国家培养一些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作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主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科学前沿,以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带领实验室和中心建设。同时,也必须考虑物理海洋学科的整体发展,这是义不容辞的。”(青才轩)

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2014725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