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陈清焰:科学家的理想与担当

2020-10-06 | 来源 建筑学院校友分会/建筑学院校友访谈实践支队 |

陈清焰,男,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热能系空气调节专业,1983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和1988年分别获得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在瑞士联邦高等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荷兰应用科学研究中心(TNO)担任项目经理,任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副教授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助理教授、副教授。在2004年到2010年期间,兼任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客机座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著名华裔科学家,国家“973”首席科学家、美国普度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终身教授、国际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的主编、室内气流分析研究方面的国际学术领军人物。

陈清焰

科学家是怎样养成的

面对一位位心怀理想的同学们,陈清焰用亲切质朴的语言谈到,要想成为一名科学家,首先需要具备一些重要的基本素质。第一是理想,要有成为科学家的理想,有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热情与决心;第二是好奇心,对什么东西都要问为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第三是智商与情商,做研究要具备理论分析的能力、计算能力、实验的技能等等,这是加深对研究问题理解的重要途径,其次,现在大部分理工科研究是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展开的,这要求我们具备组织能力,交流能力,领导能力等。

具备了一个科学家的基本素质,还要学会研究的一些技能。比如,对于研究项目而言,首先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进而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或者解决某个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或者推导一个卓越的算法等等。研究项目确定下来后,下一步的工作是申请经费,这也是存在一定的挑战性的步骤。在这个过程中,需突出研究的重要性,譬如能够解决怎样的重大问题。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向他人介绍自己的研究。就这个问题,陈清焰提到,首先要充分的阅读文章、参加会议去与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别人面临了什么问题,从而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进研究的发展;同时要多关注新技术的出现,并且持续关注同领域的研究近况。此外,陈清焰还提到,团队的建设也是不可忽略的。

“科研工作可能是漫长而艰苦的。”陈清焰提到,“科研工作者要有耐力,要能够忍受在做研究期间的寂寞,这寂寞不是一年两年,说是20年的话一点也不夸张。因此,要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需要理想、耐心和能力。”

“当你成为你一个科学家的时候,你也要学会当一个导师。”谈及师生关系,陈清焰谦虚的说,作为导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你的学生精力和创新会比你强,而你的经验会比他们丰富,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错误,因为导师也会犯错。好的研究需要时间,不要催着要结果。

陈清焰还就学术道德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谈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是存在合作与竞争的。他希望大家一定要把握住底线,做有道德的科学家。

陈清焰在沙龙上的分享

制造春天的工程师

谈及暖通专业,陈清焰提到,他对赵荣义老师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就是这句话让他留在了暖通专业——“我们是制造春天的工程师”。新时代下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发展,也赋予了暖通专业更多的内涵、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形势,陈清焰表示,现在很热门的AI、大数据等等新技术,与我们专业存在很大结合的空间。此外,从不同领域的角度来看,以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纲要为例,可以看到,健康、卫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气候等等,这些问题与暖通专业存在很大关联。

对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发展,陈清焰与同学们进一步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学科交叉可能会带来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纵观最近几年国际上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优秀研究成果,都具有不同学科融合的特点。陈清焰以其研究团队为例,进一步解释道:“例如,我们的团队成员涵盖了公共卫生、传感器、材料、化工以及环境等各个领域。而我们的项目也涉及到了很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跨学科很重要,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共同合作能够解决更多问题。”

对于暖通领域与新基建的结合,陈清焰也表达了几点看法。联合国提出来的智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还有美国的工程科学院提出来的智能城市等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囊括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概念,其中就包含需要我们专业来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容。其次,就这次的突发疫情而言,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例如:未来的建筑设计要多考虑到病毒传播、消毒杀菌等等。

陈清焰在沙龙上的分享

心系母校 家国情怀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建校110周年。谈及近几十年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清焰感叹到,我们国家最成功的创举之一,就是让14亿人能够吃饱饭,这真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过去这几十年中,我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历经改革开放,参加WTO等等,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大家也过上了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很多赴美国留学或是工作的同学,也主动选择回国发展。陈清焰由衷地说,国家的飞速发展和蓬勃生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谈及母校印象,陈清焰概括为两个方面: “变”与“不变”。他讲道,在他心中不变的是清华优良的学风以及同学们扎实的基础与素养。清华赋予学子的就好比一把猎枪,拥有这把猎枪以后,在任何领域都能够闯出自己的一条路子,这使得广大的清华学子终身受益;其次,不变的是清华注重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这也是令大家受益匪浅的一个方面。同时,陈清焰也感叹于学校的变化之大。他回忆道,刚到清华校园时,园子的总占地面积也只有3000多亩地,在国家不断的大力支持之下,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亦或软实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母校110周年的校庆之际,陈清焰传递了对母校的美好祝福与希冀,愿清华大学能够在21世纪为人类培养出来更多优秀的人才。

沙龙现场众多观众倾听陈清焰分享母校记忆

同学体悟

作为蜚声中外、声名显赫的华人科学家,陈清焰学长给我的感受却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到采访过程中细心的他发现遗漏的观众问题,都让我对这位华人科学家产生尊敬和爱戴。他在学术的道路上下求索,为建筑环境领域的发展开辟新的世界;他在育才的岗位上不遗余力,为建筑环境行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2020级建筑学专业博士生 张杨姝禾


相关新闻

  • 142016.06

    杨芙清:一位女科学家的学术生涯

    杨芙清院士是新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学科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女性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她能够为我国软件技术研究、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得益....

  • 252016.07

    著名核科学家陈达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驻疆某基地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7月2....

  • 122016.07

    女科学家颜宁:以智慧定义美丽

    入行16年,这位女科学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发现某些自然奥秘,在科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

  • 222021.02

    陈定昌院士:毕生追梦的战略科学家

    陈定昌院士:毕生追梦的战略科学家

  • 202019.03

    她曾是比尔•盖茨最想拜访的中国女科学家,数十年潜心钻研让“青鸟工程”腾飞

    1993年,比尔•盖茨首次来华访问时,他向中国郑重提出了他最想拜访的两位科学家:一位是德高望重的科学界老前辈周光召,另一位就是著名女科学家....

  • 162021.12

    刘永坦:一位战略科学家的初心与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刘永坦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他是我国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作为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他40年如一日专注国防科技...

  • 282017.12

    颜宁:“非主流”的主流科学家

    颜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拜耳讲席教授、结构生物学家。2017年,她因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而在国内....

  • 232022.05

    滕藤:自称“学究气”的老科学家

    这个自称“学究气”的老科学家,也是公认的“跨界专家”。他在清华大学学习工作了37个年头之后,还被调任国家科委、中宣部、教育部和社会科学院等多个部门。一生的辗转奔波,使他后来不得不脱离了科研一线,但他对科研的初心却从未更改。他将这份执着,归结为融于血脉的“执拗”本性。

  • 182022.11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42020.11

    谭天伟:以科学家精神引领高校科技创新

    高等学校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荡爱国情怀,矢志创新创造,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科学技术长足发展进步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