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荜路春风 功勋卓著──记中国半导体器件物理和光电子学开拓者高鼎三

2021-08-04 | 沈俊鸿 |

20014月,一位87岁高龄的老人,在阔别江苏江阴半个多世纪后重返故地。

54年前,他曾回来与江阴和外婆告别,然后远涉重洋,留学美国。8年后,他冲破阻力,毅然归来,报效祖国。40多个春秋,他执教于学府讲台,攀登于技术高峰,呕心于科学殿堂。他对我国光电子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半导体科学研究的奠基人、“铺路石”。

斗转星移,今非昔比。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当他重新踏上江阴这块土地,一个繁荣、昌盛、文明、整洁的新港城展现在面前,他激动不已,心潮难平。在江阴的几天里,他寻觅着留在他记忆中的历史痕迹,追索着刻在他脑海中的沧桑旧事;他忘不了在这里度过的那段岁月,忘不了在这里经历的人生转折;他仍记得当年的江阴城墙913步长,他坦陈阎应元率领江阴人民浴血抗清守城81天的悲壮史诗对他影响极大、印象极深。尽管江阴并非他的原籍,但是他却视扬子江畔的这方水土为故乡,以江阴人自居,甚至情真意切地表示,一旦让他退休,希望能在这里度过他的余生。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电子工程系名誉主任高鼎三教授。

高鼎三院士

苦寒梅香

高鼎三1914年生于上海,其父是江苏宜兴丁蜀镇人。在他一岁半的时候,父亲惨淡经营的陶器店难以为继,便只身北上另谋生路。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娘家江阴,在关帝庙附近租下房子,靠一架缝纫机起早熬夜为人家加工衣服维持生计。高鼎三5岁那年,10岁的大哥在贫寒中因病夭亡,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靠着外祖母的体贴和几位舅舅的资助,高鼎三在7岁那年和二哥跨进了江阴观音寺小学的校门。生活的艰难成为激励他们刻苦学习的动力。他和二哥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那时候,除了母亲和外祖母外,姨母曹简禹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兄弟俩最喜欢听她讲特洛伊战争、木马计、人面狮身等希腊故事,那些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传给他们知识,带给他们欢乐。

在观音寺小学读了一年书,母亲又带着他们离开江阴,到北京和父亲团聚。尽管生活依然清苦,但高鼎三又有了读书的机会,北京师范大学几个好心的学生,自发为念不起书的穷孩子办了一所平民小学,不收学费。高鼎三凭借其聪慧和刻苦,学习成绩在班上常常是第一名,深受师长们的喜爱。一位叫胡问轩的教师特地奖给他一个青铜墨盒,上面镌有“鼎三学弟清玩”。这个纪念品高鼎三珍藏了70余年。

在北京期间,家中常常揭不开锅,只得靠典当糊口,三年里一共66张当票。父亲的店铺又一次破产后,举家出关,投奔东北营口的伯父。在高鼎三的记忆里,这时候的家境更是困苦不堪,吃的是高粱米,连下饭的菜也没有,有时在高粱米饭里倒点酱油,已经算是奢侈的了,还免不了被母亲唠叨几句。

在营口呆了一年,实在熬不下去了,母亲带着他们兄妹4个又回到了江阴。这一年春节过后,13岁的高鼎三被二舅带到常州,进南大街“天纶和”绸布店当学徒。每天黎明即起,下门板、打水、扫地、擦柜台,清洗茶壶茶碗以及款待贵客用的水烟具。店里4个学徒中,他最小,由于他不善交际,不会讨好师傅,因而别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都由他干。

尽管离开课堂当了学徒,高鼎三却见缝插针,坚持学习。白天站柜台,每天的报纸他都翻个遍,晚上打烊后他便练习书法。更令他欣喜的是,16岁那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函授英文科学习的二哥,介绍他报名函授国文科。于是他边打工边学习,渐渐地,不仅写文章有了长进,居然还能试着填词作诗。这期间,他得以涉猎文史哲等社科领域,对历史知识尤感兴趣。

4年后学徒满师,高鼎三成了店里的小职员,老板看他厚道勤快,上进心强,又写得一手好字,便安排他管帐、盘仓,收发往来钱款等,工钱由每月三毛涨到每月两块大洋。就这样,他在绸布店干了7年。

17岁的高鼎三在常州天纶和绸布店

1933年,上海“一•二八”抗战后,市场萧条,沪宁线一带许多店铺都开不下去了,高鼎三所在的“天纶和”绸布店也随之倒闭。

峰回路转

失了业的高鼎三异常苦闷,他住在二舅家,没事干,便练字填词消磨时光。正在这时,姨母曹简禹从美国留学归来,问他今后打算怎么办。高鼎三表示还想念书,姨母认为他有志气,便鼓励他:“一个人要有理想,就是幻想也好。有理想,就有可能实现。没有理想,一事无成。”

姨母把高鼎三从常州带回了江阴,并建议他报考上海大同大学附中,继续学业。此时的高鼎三已20岁,可是算起来连小学都没读完,如今却要去考高中,尤其是英语、物理、化学、代数、几何等课程从未接触过。姨母为他提供了教科书,帮助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并教了他十几天英语,给他开了个头,然后就去上海教书了。在姨母的鼓励下,高鼎三开始以惊人的毅力埋头自学。功夫不负苦心人,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勤奋,高鼎三硬是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自学完初中全部课程。

1934年,高鼎三终于考取上海大同大学附属高中,而英语竟然还考了个第二名。校长对这位奇才大为赞叹,不仅破例允许这位大龄学生在校内半工半读,而且还免了他的学费。由于他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第二学期住宿费也免了,第三学期还免了体育费、实验费和图书馆费,到了第五学期更是把伙食费都全免了。三年间,高鼎三扎扎实实地学完了高中课程,以优异成绩毕业。

高鼎三高中毕业照(1936年)

1937年夏,正当高鼎三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和“吴蕴初清寒教育基金”时,“八•一三”事变爆发,不久,上海沦陷。于是,高鼎三流亡武汉大学物理系借读。一年后,日军逼近武汉,武大迁往后方。高鼎三怀着一腔救国热忱,投笔从戎,考入“中央军官学校”(前身即黄埔军校),不料,一星期后,因眼睛近视射击打不中靶不得不退学。

高鼎三在西南联大(1939年)

此后,高鼎三历尽艰辛,经四川乐山辗转到达昆明,转入西南联大。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的学习环境十分艰苦。下雨天在简陋的教室上课,教授要放开喉咙大声讲,才能盖住外面的风声雨声。吃饭时,米饭里满是沙子。日军飞机来轰炸时,还得跑警报,有一次,学生住的草房给炸了。尽管如此,在“刚毅坚卓”这一校训勉励下,高鼎三和同学们满怀“千秋耻,终当雪”的爱国激情,学习的氛围特别浓。

西南联大全班同学和周培源一家合影

在联大教室前

在联大宿舍前

1941年,高鼎三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时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的吴有训正负责主编“中央研究院”刊物《科学记录》,他十分赏识高鼎三,邀请高鼎三当他的助手,担任《科学记录》助理编辑,兼西南联大物理系义务助教。这期间,高鼎三经西南联大物理系同班同学王代璠介绍,与他的妹妹、长沙籍姑娘王代蔷相识。1944年,已是而立之年的高鼎三与王代蔷在昆明结婚。翌年5月,女儿高罗以出生。不久,传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西南联大校区一片欢腾,高鼎三和师生们终于兴高采烈地迎来了抗战胜利的一天。

留学生涯

1946年,高鼎三携妻子、女儿离开昆明,从重庆乘船顺流而下,到了南京,任职于“中央研究院”总部。第二年2月,儿子高路加在南京诞生。抱负远大的高鼎三没有沉溺于温馨的小家庭,他决定争取出国深造。这年秋天,在全国众多学子的激烈竞争中,他脱颖而出,如愿考取公费留美。

出国前,高鼎三将妻子王代蔷和两个孩子送回她的老家长沙。毕业于湖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的王代蔷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父母双亡。她的父亲、叔父早年均留学日本。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岳麓书院山长,并在担任江苏学政驻节江阴期间创办了南菁书局的王先谦,则是她祖父的同辈兄弟。高鼎三留美8年间,刚毅、贤淑的王代蔷带着一双年幼的子女,在家乡王家祠堂教书度日。

将妻子儿女安置好以后,高鼎三又特地回到江阴,与外祖母等亲人告别,与从小哺育他成长的这块热土告别。194711月,高鼎三和赴美求学的其他中国学生一起乘坐美国“美琪将军号”轮船驶离上海港,这是国民党撤出大陆前的最后一批公费留学生。半个多月后,“美琪将军号”抵达旧金山。

194711月,高鼎三乘美琪将军号赴美

高鼎三进入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物理专业。一年后,国内经费因时局动荡而断绝,他只得通过任兼职助教解决学费来源,并在校内打工维持日常生活。

留学时在加大钟塔前留影

当时,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正执教于加州大学,这位看上去颇有西方绅士风度的常州籍博士,经常邀请高鼎三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一起去家里作客,后来还让高鼎三在他家住了一年多。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是一位豪爽、开朗的知识女性,每当家中有客人留饭,她往往亲自下厨招待。

酷爱音乐的赵元任弹得一手好钢琴,当他在钢琴前坐下,音乐的旋律在他的手指下响起时,高鼎三和同学们便跟着唱了起来。那时候,他们最爱唱的一首歌曲是《教我如何不想她》。当年,赵元任的好友刘半农留学伦敦,他以发自肺腑的思乡爱国之情写下了这首诗歌,同在欧洲留学的赵元任为之谱上曲,从此,这首动人的歌曲在海内外广泛传唱。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在留学美国的那些日子里,每当高鼎三唱起这首歌,心中便荡漾起对祖国、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高鼎三在寓所前(1948109日)

1949年秋,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海外学子高鼎三感到极其振奋。他打定主意,待学业完成,即回去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后来,在旧金山唐人街一家电影院,他第一次看到大型纪录片《新中国》,当银幕上出现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场景,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1951年,高鼎三以出色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后,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谁知此时的中美关系因朝鲜战争的升级而日趋紧张,美国政府声称,不允许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并许诺对愿意留下的将发给学习经费。然而,性格内向的高鼎三在压力和诱惑面前却公开声明:“我既不要你的钱,也不受你的约束和摆布,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作为加州大学中国学生会副理事长,他积极组织并参与留学生争取回国的斗争,他们给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写信,要求允许返国。

眼看攻读博士学位已进入最后阶段,即将举行论文答辩,却由于他回国的态度十分坚决,与导师失和。高鼎三义无反顾,愤然放弃博士学位,于1953年夏中断学业,离开学校,进洛杉矶美国国际整流器公司任研究员。

赤子归国

高鼎三就职的公司主要生产硒整流器,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市场占有率很高。正值不惑之年的高鼎三是美国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进公司后从事的高新技术正好与他的专业对口,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用武之地。由他主持研制的新型半导体大功率整流器获得成功,后来被用于美国火箭发动机以及化学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德籍犹太人老板对他出色的工作深为赏识,一年半内连续给他4次加薪,并一再表示要给他把薪金加到公司最高档,还催促他把夫人、孩子接到美国来,由公司负责请律师办理有关法律手续,并支付全部旅费和安家费。

然而,高鼎三“身在曹营心向汉”,如此丰厚的待遇、优越的条件、辉煌的前程并没有能留住他的心。祖国正在加快经济建设的消息传来,更使他迫切要求回国。他多次向美国移民局交涉,并且又向美国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表达要求回国的意愿。与此同时,他的妻子王代蔷在国内也给周恩来总理写信,希望能为高鼎三回国提供帮助。

1954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中美开始大使级谈判。在谈判桌上,中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向美方严正提出了中国平民返回祖国的问题。在此后的谈判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美国夹带回来的一封信函和高鼎三的妻子王代蔷等中国留学生家属写给周总理的信件,成为美方阻挠中国留美人员回国的证据。经多方交涉,美国在巨大的压力下终于同意在美的中国科学家及留学生回国。

19555月,高鼎三放弃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踏上归途,6月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他从广州直奔长沙,与分别了8年的妻子儿女团聚,然后携全家前往首都北京,到教育部接受工作分配。

19555月,高鼎三在回国的船上

当时,位于长春的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教授朱光亚刚被中央调去参加研制原子弹,教育部向校长匡亚明许诺,今后有物理专业的留美学生回国,第一位便分配去接替朱光亚的工作。正好此时高鼎三从美国回来,而他的母亲、兄弟、妹妹又都生活在沈阳,因此,教育部希望他能去东北人民大学。其时,中科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一些条件优越的院校都热诚地邀请高鼎三去工作,他本来可以从中任选一个单位,而他却表示完全服从组织分配,毅然决定去条件还很艰苦的东北人民大学工作。

是年9月,高鼎三带着妻子儿女前往东北任教,火车到达长春时,已是晚上,天空中正下着雨,出了站台,高鼎三雇了一辆马车去学校。夜幕中,当年战争期间留下的断壁残墙不时地映入他的眼帘。就在这块曾经弥漫着硝烟的土地上,高鼎三扎下根来,开始了他那漫长的教研生涯。

荜路春风

二十世纪50年代初,半导体研究和应用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尖端科学领域的一门课题,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也才刚刚起步,而我国当时在这一领域几乎一片空白。

从美国回来的高鼎三深知半导体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广阔前景,1956年初,在北京中国物理学会会议上,他率先提出我国应尽快在半导体领域开展研究,争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半导体研究小组(1957年)

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以高鼎三为首的科研小组迈出了半导体研究的第一步。与他工作过的美国国际整流器公司相比,这里的实验条件差多了,但是,一想到这是为自己的祖国在干,困难再多,他也毫不畏缩。他顾不得吃饭睡觉,分不清白天黑夜,实验室早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他带领小组成员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千方百计配齐了所需的实验设备。当时,实验中最最关键的原材料锗单晶体国内尚未研制出来,高鼎三毫不犹豫地无偿捐献出他从美国带回来的极其贵重的锗单晶片。1956325日,高鼎三和他的伙伴们终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锗大功率整流器,揭开了我国半导体研究的序幕。消息传出,举国振奋。当时《人民日报》等全国省级以上的报纸纷纷进行了报道,并刊登了照片,电影制片厂还特地拍了新闻纪录片。

紧接着,他们又马不停蹄地相继研制成功点接触二极管、三极管,这些研究成果均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以高鼎三为首的半导体研究小组向当年党中央提出的全国12年科学规划献上了一份厚礼。从此,半导体器件材料的研制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

19593月,高鼎三创建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半导体系(90年代改为电子工程系),并担任这个系的主任达30余年之久。同年,他还倡导筹建了长春市半导体厂,并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吉林分院半导体研究所(现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他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理化结合和理工结合的办系方针,并把独特的教学、科研观念融入实际工作,将学校与科研所、工厂联合起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体系,从而使他所主持的半导体系成为我国培养半导体专业人才最多的教学基地。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带出来的学生素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著称。

他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编写的《晶体管原理讲义》,作为我国半导体领域的开山之作,既阐述了基本原理,又讲解了具体工艺,堪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出版后成为国内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半导体生产企业的权威教材。为了让学生们拓宽视野,他还与助手合译了史密斯所著《半导体》一书。

1962年,高鼎三指导研究生展开“硅大功率整流器及扩散技术、晶体外延生长技术和光刻技术”课题研究。在第二年召开的全国首届半导体器件会议上,吉林大学半导体系的这一国内首创项目,被评价为全国同类工作的最佳水平。1964年,高鼎三领导的半导体系又在国内首次用液相外延生长法制成同质结半导体激光器。

触觉敏锐的高鼎三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他十分注重了解和捕捉海内外动态,密切跟踪国际先进信息,不断为他的学生开设新课。早在1958年,他便带领毕业生对锗光电二极管、光敏及热敏电阻等课题展开研究。来校访问的苏联专家桑都诺娃对他们的研究课题如此广泛尤其是已经涉及光电子(砷化镓)领域感到惊讶。1964年,在高鼎三的倡导下,吉林大学半导体系的科研方向开始逐步向光电子学领域转移。

远见卓识

正当高鼎三满怀报国热情,在教学、科研中捷报频传之际,“文化大革命”风暴骤起,席卷全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劫难中,广大知识分子被作为“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遭受冲击和迫害。心怀叵测的“四人帮”为了给周总理罗织罪名,妄图把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得以回国的留美学生统统打成“特务集团”成员,高鼎三同样未能倖免,他被作为“特嫌”遭到隔离审查,后来,夫妇俩又被下放农村,落户吉林市郊县务农。所幸两年后,因上级下达的一项科研任务需要他去完成,这才让他从农村返回学校。

胸怀坦荡的高鼎三没有计较运动中受到的委曲,他又回到实验室,投入他所钟爱的科研工作。1976年,他主持并亲自参加国内第一个室温连续工作的锌扩散砷化镓平面条形双异质结激光器的研制获得成功。“四人帮”被粉碎后,这一重大成果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大金奖。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讲话,使全国的科技工作者如沐春风,如闻战鼓。年过花甲的高鼎三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为了培养年轻人才,他甘为云梯,甘当尖兵,他总是把刚开不久的新课或研究课题让给助手或学生,而自己再去开新课,探索新课题。同事和学生都赞叹高鼎三做的是筚路蓝缕的工作。每当发表文章,或是项目鉴定、成果获奖时,淡泊名利的高鼎三总是把自己的名字署在最后。而涉及到学术争论,他却勇往直前,从不畏缩。

1978年冬,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教科学规划会议上,许多专家都纷纷强调微电子的重要,而独具慧眼的高鼎三一言千鼎,他提出不可忽略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还将有光电子学和光电子技术。在他积极争取下,光电子学被列入了规划,并为系里获得迄今为止最多的一次性资助63万元,从而以此为契机,开辟了光电子研究这一重大课题。

20世纪80年代,高鼎三在做实验

1980年,在高鼎三主持下,吉林大学半导体系在国内首次研制成长波长双异质结激光器。1983年又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波导互补激光器,这项世界首创的重大成果荣获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国家发明奖。

尽管光电子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光电子技术却尚未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中。1986年,在国务院召开的“863”高技术会议上,作为课题讨论的参与者,高鼎三深刻地阐述了光电子在未来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应用价值,并详细论述了美国、日本、西欧光电子技术发展的水平及战略,他大声疾呼,忽略光电子,将来要吃大亏,要拖我国现代化的后腿!在他的力促下,此次会议终于将光电子技术研究列为“863”高科技发展的主题项目。

19875月,高鼎三又积极推动并受命主持由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及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组建的我国唯一的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实验室的创建,成为我国在光电子研究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高鼎三在办公室(1988年)

此后,人们从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世界范围内信息高速公路的飞跃发展中,越来越感受到光电子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海湾战争打响以后,国际上盛传“光电子打败了微电子”。人们发现,正是有了光电子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才使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如此色彩斑斓。实践验证了高鼎三教授当年执着进言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老骥伏枥

“壮心未与年俱老”、“不用扬鞭自奋蹄”。改革开放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年逾古稀的高鼎三愈发显得老当益壮。“七五”期间他与同事、学生承担的国家科委“863”计划项目“可见光激光器”及其它科技成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上世纪90年代,高鼎三指导博士生开展了大功率光控双向晶闸管的研制。他主持的科技项目硕果累累,频频获得国家部委以上科技奖,并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为了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他先后于1979年去荷兰,1981年赴旧金山,1988年飞往洛杉矶,出席“光纤通信与光电子学国际学术会议”。90年代,他还先后接待了来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半导体器件专家江崎、美国物理学家杨振宁等各国著名学者。

重返伯克利加大(1981年)

卓越的成就使高鼎三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并赢得了“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赞誉。吉林大学40周年校庆时特地向他赠上“荜路春风”光荣匾。1994724日,在他生日那天,吉林大学电子工程系举办了“热烈庆祝建系35周年、祝贺高鼎三教授80寿辰”的纪念活动。中国科学院三位院士发来贺电:“在您的关怀指导下,我国的光电子事业从开放实验室到‘863’计划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切都是与您的卓越贡献分不开的。”“我们多年来受益于您的教诲与帮助,以能成为您的学生与后辈而感到荣幸。”在一队队祝寿者中,一位年近花甲的研究员当场跪下,以民族礼仪向一代宗师连磕三个头,以表达他无比崇敬之情。

1995711日,中国工程院第二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高鼎三众望所归,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全体院士合影留念时,德高望重的高鼎三与领导人一起,被安排在前排就座。

40多个春秋,高鼎三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为国家培养了4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其中有我国半导体光电子学学科的第一位博士,他们有的在中科院研究所担任研究室主任,有的已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进入新世纪以后,高鼎三院士尽管已届耄耋之年,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指导着光电子学的科研、教学工作。

在高鼎三的教诲、熏陶下,他的子女也都事业有成。女儿高罗以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美国佐治亚医学院学研究员;儿子高路加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广州大学教授。孙女高又谦、大外孙女曾小蓓均为博士,小外孙女曾小蕾为牛津大学MBA

20014月,高鼎三携子女回江阴

与夫人在家中(2001年)

2002613 日,中国半导体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高鼎三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88岁。肝胆照日月,功业垂千秋,高鼎三院士为中国半导体科研和教学作出的重大贡献将永载科学史册。


2018.7.4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江阴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聘任委员,江阴市暨阳名贤研究院研究员

原载《暨阳之星》第二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




相关新闻

  • 062016.07

    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牛憨笨院士逝世

    我国杰出的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光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清华校友牛憨笨先生,因....

  • 012008.08

    我国铁路路基土工技术开拓者-——卢肇钧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岩土工程专家、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卢肇钧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2月28日零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遗体送别仪式于2008年1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 112020.08

    专访陈大同︱中国半导体进入2.0时代

    “2000年以来,中国半导体一直处于1.0时代,各个方向都涌现了一大批创业公司,大家遵循着丛林法则,优胜劣汰,胜者为王,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近年来,特别是科创板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半导体进入了2.0时代。”璞华资本投委会主席陈大同近期在接受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变迁。随着产业变迁同时进行的,还有陈大同身份的变换,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美国到中国的几次创业,到如今的投资人身份,陈...

  • 222021.08

    立志打造国内第三代半导体领军企业的留英海归汪之涵——十年磨一剑 追梦创“芯”路

    2009年,深圳留学生创业园内的一间办公室里诞生了一家年轻的企业,这家名为“青铜剑”的初创公司,因成员来自于清华大学和剑桥大学而得名,同时,也寓意其“十年磨一剑”的企业精神。“3000多年前的中国商代便有了青铜剑,这在当时属于技术含量很高的兵器。我们团队的志向,就是想要在21世纪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公司创始人汪之涵如是说。他带领团队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埋头研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

  • 242018.12

    怀念百岁学长熊知行:其人若春风冬日

    本文作者胡钰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在12月21日,突闻清华百岁老校友熊知行先生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特书....

  • 212020.08

    魏少军教授解读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需保持科研投入的持续性与高强度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教授魏少军2020年,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中国应对得宜,率先走出疫情阴霾,半导体产业也取得了优于全球的良好表现。未来,随着新基建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实施落地,中国半导体产业有望取得更大的发展。新形势下,中国半导体产业应当如何调整在全球产业生态中的定位,助力全球共同发展?《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教授魏少军。半...

  • 142020.09

    毕生追梦的战略科学家——记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

    9月7日,曾研制了中国首部激光雷达的导弹专家陈定昌院士走了。陈定昌是我国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防空体系研究和三代防空装备的实践者、拓新者和谋划者...

  • 232019.08

    强国脊梁:爆炸力学“开拓者”郑哲敏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爆炸力学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漫漫求索之路,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他就是中国爆炸力学的开拓者郑哲敏。

  • 192022.09

    于洪宇 | 中国“芯”,世界梦

    真正把科研中的研究成果转变成实际的社会应用,是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院长于洪宇(1994级材料)的初心和愿望。他与集成电路器件打交道已有20余年,回国后着手氮化镓(GaN)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研发,希望能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国家当下需求贡献绵薄的力量。于洪宇20世纪90年代,于洪宇考入清华大学,在材料科学工程系度过了5年的大学时光。那时,校园广播里播放的“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给他留下...

  • 162016.03

    春风化雨乐未央——记几位清华老师二三事

    最早接触清华是小时候在父亲微黄的影集里,在父亲盖有蒋南翔、刘仙洲大印的毕业证书上。那是多么迷人的一片乐土啊,西式的礼堂,宽阔的草坪,学生课余不仅能在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