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50余年只做一件事 他是真正的追“光”者

2022-05-23 | 崔兴毅 | 来源 光明网2022-05-23 |

“我搞光学是逼着上,憋着气干,干中学,靠集体发展提高。”

——金国藩

“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金国藩形容自己前十几年的工作时常说的一句话。

毕业于北京大学机械系的金国藩自幼就对机械非常感兴趣,经常将自行车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还自行装制矿石收音机、收发报系统。1950年毕业时,成绩优异的金国藩留校任教。1952年随着全国院系调整,金国藩来到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工作。

1956年正是向科学进军的时代,金国藩在党的教育下志愿投身到党的事业中,于1956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5年,金国藩从陀螺仪器教研组调往光学仪器教研组,担任劈锥测量机研制任务的课题负责人。这次调动,让金国藩从此与光学结缘,在这个领域里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近50年。

每次科研方向的转变,都给金国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至今想起来,他仍感叹:“压力大极了。”但他并不畏惧,而是团结组里的其他教师们一块儿迎难而上。在我国第一台“三坐标光栅劈锥测量机”的研制过程中,对光学一窍不通的金国藩从零学起,带领青年教师们查阅资料,向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自己动手改造和研制试验设备,到工厂亲自加工……1969年国庆前夕,他们终于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成功实现试制。这台测量机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研制成本也远远低于从国外购买一台测量机的价格,这项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只有敢于胜利,才能取得成功。

199898日,摄于北京清华大学全息存储实验室 摄影师:侯艺兵

国家“863 计划启动后,在信息领域设置了光计算项目。由于金国藩是第一个到国外学习此内容的人,因此他率先获得了这一项目。在做光计算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光处理的并行优势。这时,金国藩发现一种二元光学元件很有用,深入学习后他发现二元光学完全建立在衍射光学的基础上,并可用微电子加工工艺来制作微光学元件。这是一个新领域,金国藩开始领导科研小组对二元光学进行研究,研制出光束分束器——达曼光栅,做出5×5寸、25×25寸的分束器,微光学透镜阵列,光束整形器,滤波器等元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并写出全国第一本相关专著——《二元光学》。

“金先生常常教育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如果‘有所为,就要为人先’。他把研究目标定位在世界先进水平,要‘敢为人先’。”曾接替金国藩担任清华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所长(教研室主任)的李达成回忆道,“他凭借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扶持新思想、新动态的发展,有些在刚出现时显得很弱的新芽现在已发展成为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

2018年,姜会林院士与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合影

如今,耄耋之年的金国藩仍活跃在科学前沿,他最关心的莫过于带动和帮助年轻人成长。他一方面积极拓展研究方向,多方寻求合作,建成了数个实验平台,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方面给年轻人压担子、委以重任,给他们以充足的平台和空间。

“趁现在还跑得动,我还想多做几件事,为系里多争取几个项目,为年轻人多创造些条件。”这是金国藩的期望。


院士小传:

金国藩(1929— ),长期从事光学仪器及应用光学技术研究。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三坐标光栅测量机;领导可擦除盘机、激光陀螺等研究工作,创造了一种可写可擦光学头,独创性地将激光陀螺用于测量弱磁场;率先在国内研究计算全息、光计算及二元光学;有创见地提出了用脉冲调制理论解释计算全息及空间域滤波的新概念;开创性地将计算全息用于制作凹面光栅及光学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处理等;研制成功的二元光学激光分束器具有国际水平。现从事光学体全息存储与衍射光学研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关新闻

  • 182022.11

    杨权三:拥抱变化的探路者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02007.11
  • 012022.03

    钱逊先生的两次学问转向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许多事,但并非所有的事都对我们产生同样大的影响。有些事情,其性质严重到挑战自己多年形成的人生观,被迫反思几十年来的事业,怀疑久已选定的道路。这时我们骑虎难下。有的人缺乏勇气,不敢面对,不愿挑战自我。有的人敢于面对,自觉挑战自我,终于开出了新天地,绽放出新光彩。在意想不到的遭遇面前,能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不多,几次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更少,钱逊先生可能属于两次改变人生方向、重新...

  • 272023.12

    暮年梁启超

    2023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梁启超是大变革时代的启蒙者,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他的家风学风深深影响子女,成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俊彦”的家族传奇。他只活到56岁,人们在怀念时不免感叹,“正写到最佳状态、写到兴头上的梁启超的突然弃世,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重大损失。”梁启超的最后三年,遗憾颇多,他曾打算把全部主张堂堂正正著出一两部书来,却终究没有实现。若不是“国忧家难,重重叠叠...

  • 232023.04

    马国馨:和谐得体忆关师

    2022年12月中清华大学的许多老先生离世。12月26日关肇邺先生去世,张利学兄还在医院时,就第一时间通知了我。先生遗体告别那天,又呈现了羽化仙去的景象,让众多的学子长记心间。从我们入学至今,在先生教导下已六十余年,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往更为密切,受教更多。所以,先生的去世,让我和老伴关滨蓉更是悲痛。在大学时,到了三年级公共图书馆设计时才第一次受教于关先生。先生给我们讲解设计原理时,用了许多手绘的透视...

  • 172021.12

    马永胜:行稳致远,一生一事

    2021年是马永胜决意回国、投身祖国工程信息学事业的第一年,迎着9月开学季的阳光,他在南方科技大学度过了第一个教师节。马永胜感慨良多,人生中的每一个时刻他都全力以赴,没有浪费一次机会,一路顺利走到了现在。这位刚回国不久的资深教授多年来醉心于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及集成制造,致力于先进信息学特征理论,并把该理论扩展应用于跨学科网络化协同工程、智能信息语义学等方面。在这些技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他和团队坚持开...

  • 062017.11

    刘永坦:爱国心 强国梦

    他曾发过一个宏愿,那就是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为此,他带领团队艰苦奋斗,不惧困境,砥砺前行,最终结出了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

  • 062007.12
  • 04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