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国学大师钱穆与岩泉寺

2019-08-23 | 任维东 | 来源 《光明日报》2019年08月11日 |

在云南省昆明市的宜良县,有一个享有“滇中八景”之一美誉的岩泉寺。

它位于宜良县城西的金星村,距昆明50多公里。

“笑口常开” 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摄/光明图片

岩泉寺不大,其所在的小山,形状如同一只卧狮,从古至今当地人都喊它伏狮山,也叫岩泉山。尤其特别的是,此山岩下有清泉昼夜喷涌,水质甚佳且流量大,常年不断。《宜良县志》说它:“水流潺潺,漱激于石,其声琮琤如环佩。”

根据史料记载,岩泉寺始建于元代,为云南著名高僧盘龙祖师莲峰开山所在。公元1340年,莲峰云游到此,发现此乃风水宝地,遂结草为庵,以弘扬佛法。祖师去后,其徒子徒孙们在此兴建祖师殿,世代供奉,将其发展成为当地佛道合一的胜境名寺。明代中叶后,一代一代的文人学士慕名而来,上山饮泉、品茗,留下了诸多诗文,令岩泉寺名声大噪。清代中叶,江苏学者陈孝治参访了此寺后,赋诗《秋日游岩泉寺暮归》赞道:“为爱岩泉胜,迟归暮色交。乱猿啼峭壁,老鸦下危巢。月向峰头出,诗从画里敲。回看城郭近,灯火隔林梢。”清末,云南状元袁嘉谷等也曾慕名来游,并同样禁不住吟诗题壁。

依山而据的岩泉寺,居高临下,可俯瞰宜良坝子。总体上,它和国内其他地方的许多禅寺布局规制差不多,主要景观不外乎是大雄宝殿、观音殿、财神殿、关圣宫、龙王庙、玉皇阁、摩崖石刻等。

放眼全国,岩泉寺无论从其历史、规模、建筑等看,都算不上中国特别有名的寺庙,但恰恰因为一个文化名人,而使它载入中国文化史册,令人刮目相看。

国学大师钱穆 资料图片

岩泉寺与众多寺庙最不同的是,这里竟然是国学大师钱穆著书的地方。

唐代大文学家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他的话,如果用在地处云南边疆这小小的岩泉寺上,可算是再合适不过了。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中国“史学四大家”的钱穆,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学术界尊为“一代国学宗师”。

钱穆乃江苏无锡人,生于1895年。他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出洋留学,而是靠着自学成才,一点点由小学教师而中学教师再到大学教授,实乃奇才。1930年,他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而一举成名,被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推荐,受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1937年起,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后来,去香港、台北任教,1990年8月去世。

纵观钱穆一生,堪称“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各种专著多达80种以上,且弟子众多。其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

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国史大纲》封面 资料图片

在其众多著作中,让人刮目相看的是,钱穆的史学名著《国史大纲》竟然就是在这个岩泉寺写就的。

1938年,抗战烽火燃遍华夏,钱穆随西南联大迁来云南,先在滇南蒙自的西南联大文学院教书,在此期间,年轻同事、诗人陈梦家几次劝说他为中国通史写一部教科书。钱穆最初婉拒,后“为我民族国家复兴前途之所托命”,终于答应,待他刚要动笔,学校准备迁往昆明。为了寻找一清静之处,不被打扰地闭门著书,经友人引荐,他最终选定了宜良县城西郊的岩泉寺。

当时正在西南联大执教的他,不辞辛劳,每每搭乘滇越铁路的小火车,往返于昆明城和宜良县之间,一面给学生讲课,一面回到寺内苦心潜学,终于完成了蜚声中外的《国史大纲》一书。1940年6月,《国史大纲》全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全国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一时风靡华夏,后多次再版印刷。

值得一提的是,钱穆寓居此寺时,同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历史学家姚从吾等学者也来拜访过,可谓群贤毕至,为禅寺增色不少。

岩泉寺的撰史写作,给钱穆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虽然,先生在岩泉寺只停留了短短一年,但直至数十年后忆起宜良岩泉寺的山居时光,他仍动情地叹道:“回思当年生活亦真如在仙境也!”

曾经亲自见证了钱穆在岩泉寺修史的还有其侄子、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以《弹性力学》闻名的物理学家钱伟长。钱伟长当时新婚,来到禅寺看望叔叔并在那里居住了3月之久。在岩泉喷涌的“剑池”旁边的藏真阁,他们一起品尝着当地有名的宝洪茶,谈家常论学问。

山寺寂寞著书,充分体现了钱穆严谨的治学品格,一部《国史大纲》,给中国史学界留下了一部经典著作。而岩泉寺,能引来大师留住做学问,足见其魅力不凡。

当今时代,学界中人当学习钱穆治学精神,甘于坐冷板凳,努力抵挡住各种诱惑,少几分浮躁、少一些功利,多一点宁静、多一点淡泊,潜心向学,则学问可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