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在梁公的书桌旁

2004-04-14 |
在梁公的书桌旁

在梁公的书桌旁
作 者: 发布日期:2004-04-14

张锦秋(1960)

张锦秋,女,1960年建筑系毕业,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六十年代初,清华园里弥漫着一种暴风雨过后的清新空气。那段时间我在清华建筑历史教研组当研究生。梁先生的书房就成了我常往的去处。书房朝南,两个大窗,十分敞亮。房间东端当空布置着梁公的书桌。书桌对面的西墙排满了书架。书桌右前侧是一条长沙发。左前侧是木茶几和靠背椅。小屋子简朴舒适,紧凑而不拥挤。冬春之交,梁公喜欢在书桌右角摆一盆"仙客来",挺秀的朵朵红花显得生意盎然。梁先生经常坐在圈椅上侃侃而谈,我总是拉一把木椅坐在书桌前洗耳恭听,偶尔插话提问。梁先生社会活动多,他出差前常关照我到他书房学习。他说这里书多又安静,比学生宿舍条件好。

研究生课题定向时,梁公曾希望我随他学习宋《营造法式》。他通过系领导征求我的意见。因为我更喜欢中国园林,而且很想通过研究古典用于现代,跟谁也没商量就自己作主表示想研究园林。表态之后,我才想到应该先向梁先生请教一下才对。为此好几天心里不安。可喜的是梁公尊重我的志愿,支持我研究园林。那是一个黄昏,斜晖脉脉,书房的空气宁静舒缓。梁公笑容可掬地坐在他的圈椅上,又像是讲正事,又像是聊天地谈了起来。他先问我研究学习的情况。我说已随莫宗江先生多次到颐和园听他现场讲解分析,但题目尚未决定。我还说吴良镛先生对此也十分关心。梁公说:"我虽然喜欢中国园林,但却没有系统地下过功夫。你有志于研究中国园林,这很好。这方面请老莫(即莫宗江教授)指导最合适。他对古典园林研究很深。不但对造型、尺度十分精到,而且对这种东方的美有特殊的感受,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情一景都能讲出许多道理。"他又说小吴公(即吴良镛教授)能从规划格局上着眼,从总体布置上分析,这对于大型皇家园林的研究十分必要。要求我认真向两位老师请教,在深与博两个方面的结合上去探讨研究。一席亲切的教诲,成为我研究学习中国园林的指南。

一九六三年梁公从广西考察回来,提到"真武阁"那座古建筑,十分赞赏。他打算写一篇文章,约我去作记录。那天上午,天气晴朗,窗外一片葱茏。梁公精神挺好,在书房里迈着方步,一句一句地慢慢讲来,偶尔停下来推敲一下用词,又继续口述下去。我坐在他的圈椅上一字一字地在稿纸上作记录。大约一堂课稍多的时间,他讲完了,文章也成了。就这样,几乎没有什么改动就被全文刊登在当时的《建筑学报》上。过去我听系里的老师说梁公如何才华横溢,这次亲眼见他出口成章、倚马可得,真使我大开眼界。

梁先生有时很健谈,妙语连珠;有时又仿佛老之将至,有许多感慨。有一回,谈到书画品格、艺术风格。他说:作品的气质与作者的爱好也并非总是一致。比如他自己喜欢那种豪放的、有"帅"劲的风格,而他自己的字和画工整有余,"帅"味不足。稍停一下之后,他颇为感慨地说:"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接着他在案头顺手拿过一份他的手稿给我看,说道:"看到自己'帅'不起来,所以我就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字,至少要使人家看得清楚。"就是这句话,使我以后再也不敢伸胳膊伸腿地乱写"自由体"了。当时我接着说:"您的罗马斗兽场那幅水彩不是挺'帅'吗?"他摇摆头说:"并不满意,那画虽然表达了斗兽场的古朴、坚实,可是笔触和色彩都还不够洒脱,没有充分表现它的宏伟感和历史感。"

有一回说到建筑师的地位。那时梁公正给《人民日报》写《拙匠随笔》。他说:"其实,我们建筑师就是匠人,给人民盖房子,使人民住得好。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主宰一切、再造乾坤的大师。我取'拙'匠正是此意。"

梁先生倡导民族形式,对于那些生搬硬套、穿靴戴帽的"半吊子"建筑总是很恼火。有时还用十足的"京片子"挖苦几句。他喜欢民族宫、美术馆。我说民族宫、美术馆就像有《祖国建筑》书中那幅《想象中的建筑图》。梁公说:"实物比想象的更美。"

梁公很喜欢日本的古建筑。他对我说,日本保存的隋唐时代从中国传去的古建筑,比中国保存的唐代建筑要多,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可不去日本。遗憾的是他虽然生在日本,却未曾去看法隆寺、唐招提寺。梁公还欣赏战后日本的现代建筑,是现代的又有传统,是和风的。他在讲到中国建筑要"中而新"时,也常举日本的例子。一九八五年我两次出访日本进行建筑考察,当我伫立在一座座梁先生讲过的古建筑前,感到他讲的是那样贴切,就像他曾亲眼见到过一样。一时思绪万千,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年前的清华园,耳边又响起了梁先生为未见到法隆寺、唐招提寺而深感遗憾的话语。当我对日本京都、奈良文物界、建筑界的先生们谈到梁先生对日本古建筑喜爱时,日本的古建筑权威、京都府埋藏文化财调查研究中心理事长、工学博士福山敏男先生说:"梁思成先生是我们日本的大恩人。是他在二次大战中向美国提出了保护奈良和京都的建议,我们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滥炸而保存下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我的关于颐和园后山的论文动笔之前,我曾拿着乾隆关于后山西区风景点的十一首诗向梁公请教。为了便于他看,我把那些诗抄在几张小纸片上,在不懂的地方画了横道。那天梁公格外高兴,他把这十一首诗逐字逐句讲给我听。乾隆诗中涉及大量典故,有些近于冷僻。但梁公不须查阅什么资料随口就引出出处。像"椰叶定无何足拟"句中的"椰叶"的出处,他立时随口说这是从《吴都赋》"槟榔无柯、椰叶无阴"中来。"可以谢蹄筌"那句他又讲是出自《庄子》"马蹄鱼荃"。在讲解完诗句后,他歇一会儿又对我说,"中国园林不能只看空间形体忽视了意境和情怀。中国园林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凝固了中国绘画和文学。园林中的诗词,往往倒是这方面集中的体现。从你注意问题来看,现在你的学习又进了一步。"这席话使我对颐和园后山西区诸风景点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只可惜,论文脱稿时,正值"社教"运动热火朝天,阶级斗争的弦绷得更紧了,梁公讲解的乾隆的诗境画意只好从论文中删去,并在论文中对这些诗还贬了几句。可喜的是梁公在上面在亲笔注释了的那几页划了横道的乾隆诗,我却一直保留到今天。

梁公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是我们的优秀导师。他的热情关怀,他的渊博知识,对专业真挚的感情,继承发扬祖国建筑传统的雄心壮志,对于鼓励我们年青一代热爱专业、树立良好的学风和为祖国的建筑事业的献身精神,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我有幸年青时光在清华园接受梁公和他为首的清华建筑系诸位老师的教诲,引导我踏上了继承发扬祖国建筑传统、开创新中国建筑的征途。

往事历历,学海拾零,谨此致念。


(原载《梁思成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文集》)

附 件:


相关新闻

  • 162021.06

    傅熹年的古典文化世界

    傅熹年的古典文化世界

  • 302013.10
  • 242011.05
  • 312010.03
  • 252022.01

    水天同——“半世飘零弹铗客”

    水天同是我的异母兄长,他出生于1909年,生母早逝,他在祖母照应下长大。他从小擅于辞令,学校集会游行中,他常被老师抱到台上作即兴演讲。那是民国初年,学校和社会鼓励学生在大庭广众演说。进入中学时,父亲考察欧美教育归来,便鼓励他投考清华准备留学。他14岁(1923)考入清华学校,在他之前,已经有甘肃学生进入清华读书,因为过不惯那里的生活而申请退学的事情。他后来回忆说,临行时有亲友来送行,对他的赠言是“到清华...

  • 202021.02

    傅熹年的古典文化世界

    88岁傅熹年:当年参加鉴定全国公藏古书画的,只有他一个“小字辈”……这样的文化通才,前有大师无数,后恐来者寥寥了

  • 172018.12

    百岁杨苡:她是呼啸而来的奇女子

    百岁的妈妈记忆力超群,还能记得她童年时许多趣事。在家里请的私塾先生教课时,她如何让小猫去捉弄老师;军阀混战,她慌忙离开学校,把可怜的小黑蚕落在教室里的....

  • 172018.12

    百岁杨苡:她是呼啸而来的奇女子

    百岁的妈妈记忆力超群,还能记得她童年时许多趣事。在家里请的私塾先生教课时,她如何让小猫去捉弄老师;军阀混战,她慌忙离开学校,把可怜的小黑蚕落在教室里的....

  • 072019.11

    张伯苓归来

    张伯苓在天津市长杜建时、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等陪同下赴八里台,巡视南大校内的胜利楼,并在大厅会晤了前来欢迎的南开校友与新闻记者,在谈话中,他再次表达了....

  • 172019.01

    陈布雷外孙、袁永熙陈琏之子陈必大忆父亲

    他是陈布雷的女婿,又是共产党在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领导成员;他坐过国民党的黑牢,解放后也曾被劳改;他管理过zui高学府,也教过农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