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蘧常错失清华国学院

2011-10-12 |

○孟凡茂(1979自动化)

王蘧常(19001989):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字瑷仲,浙江嘉兴人。1924年毕业于无锡国学馆,1925年至1926年任无锡国学专修馆讲师,1928年至1929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1938年至1942年任上海国学专修学校教务长,1949年至1951年任无锡中国文学院副院长。1952年以后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中文系教授。王蘧常先生在史学、子学、诗文和书法等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主要著作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沈寐叟年谱》、《国学讲演稿》、《诸子新传》、《秦史》、《王蘧常章草艺术》等。

1925年初夏,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科招生报名。无锡国学专修馆教员王蘧常从友人处得知此事,对国学有强烈求学欲望的他,却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因为当时,许多学校都在办国学院、国学班,而大多是借此以谋利,根本学不到真正的学问。尽管友人欲相约同往,王蘧常仍不以为意。他或许会认为,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也赶时髦来办国学院了。19257月,清华研究院招生考试如期就行了,这时,王蘧常才得知,清华国学院的导师竟有他仰慕已久的王国维先生,可是这个天赐的机会就在不经意间失去了。这次漫不经心却让他后悔不已。他是多么的不甘心哪!

19257月下旬王蘧常先托同学唐兰向王国维求助,希望破例入学。在焦急的等待之中,731日(乙丑年六月十一日)王蘧常自己又给王国维写了一封长信。“蘧生已二十有五,彷徨歧路,百无一成,稍知文字,自寐师始。寐师亡而蘧失所主,常居頫卬,四顾不能自已。今春供职于锡山、武林两地,缅怀先师期望之意,私欲纂三代史书,得见先生之《殷先公先王考》及罗参事《殷墟书契考释》诸书,遂先有商史之纂。惟孤陋寡闻,不通大旨,常以不获从先生及罗先生游为恨。今夏闻京畿有清华研究院之设,友人交书约往。方谓一二逐时者之所偿,漫不为意,继知先生主彼院,而为期已过,懊丧累日。明岁又以他事牵制,万难就试。久拟奉书左右,嗣以蘧与先生曾无一日之雅,遂邮一纸以周旋,有迹近于冒者。为娄作娄,辍令复不能自已。先生抑或不以其冒而恕之乎?”王蘧常还在信中提托唐兰致意一事,“再启者,前曾托友人唐立厂先作书为导,想达贵院。如限于规律不能破除,如由浙江教育厅保送,作为过渡,不知能蒙赐允否?倘荷钧裁,俾得厕一席,饫先生之余膏胜馥,不胜私幸。”信末还附上自己的简历。

在王蘧常写信之前,唐兰已给王国维写了一封信:“同学有王蘧常者,字瑗仲,与兰同里,今年二十六岁,平昔留意史学著《商书》若干卷,诗文稿八卷,又释清《艺文志》及《历代群籍源流考》等。其人旧从沈培翁受诗学及书法,与兰同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近任无锡中学高中部教员、无锡国学专修馆教员,兼任浙江教育厅顾问。夙日仰慕先生学术至深,本欲报名与试,以人事误,竟致愆期,而明岁又以种种关系万难求学。乃以兰曾辱一日之知,嘱代转询左右,可否设法通融,许其补考入学,或由浙江教育厅咨送,以慰其向往之忱。兰以其志甚笃,故为函请。望即赐以可否为祷。”

192581日王国维复信唐兰:“昨接惠书,敬悉一切。贵友□君□□事昨已与当局者商,云:‘现已考毕,所取学生名单亦于今日发表,碍难再行补考。’自系实情,望转致□君为荷。此次吴君其昌考取第二,昨阅名单始知之,阅卷用糊名法,并以奉闻。”《王国维全集》据以前的版本隐去了人名,从唐兰的信推知空格处为“王君蘧常”。

81日《吴宓日记》:“研究生考取全榜,已得校长批准,即发表,交招考处印布。”此时,清华研究院招生已经结束,王蘧常未能破例进入研究院学习。

上文的寐师,即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又自号逊斋居士、寐翁、乙僧等。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安徽布政使。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1919年王蘧常曾拜沈曾植为师。

罗参事:罗振玉(18651940),浙江上虞人,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因1909年任学部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遂有罗参事之称。

唐立厂:唐兰(19011979年),浙江嘉兴人。文学家、金石学家,号立厂,又作立庵。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1923年毕业考获第一。在研究甲骨文和金文方面曾直接受教于罗振玉、王国维,并获称赞。

吴其昌(19041944),浙江海宁人,字子馨,号正厂。16岁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与王蘧常、唐兰合称“国专三杰”。 1925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治甲骨文、金文及古史,从梁启超治文化学术史及宋史,深得王、梁两先生器重。

参考文献:

1)《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月。

2)《王国维全集》第十五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2月。

相关新闻

  • 062019.09

    清华国学院的吉林学子

    毕业于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原吉林师范学院暨北华大学前身)的著名学者高亨、蓝文徵以及另一位学者马庆霱就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成为四大导师的弟....

  • 252022.01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称号的由来及“入围导师”

    也许会有读者问道:今天再谈论这些东西有什么意思?笔者认为,清华开办国学研究院,吴宓、陈寅恪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自然愿意参与,但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却是最早提议创办清华国学院者,他为何会如此?再联想到他在五四时期提出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口号,不是很令人深思么。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毕业证书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之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教授)”的称号,已经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认...

  • 112009.03
  • 302010.11
  • 172019.05

    清华国学研究院那四年 转型时代学人的中西“往返之际”

    1925年~1929年,中国近代学术史时间轴上的这4年,曾经因“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出现,熠熠生辉。研究院坐拥声名显赫的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

  • 102022.03

    杏坛传奇——清华国学研究院始末

    1925年9月9日,清华学校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这一年,对“清华”而言是至为关键的一年。因为“清华”正经历着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向一所真正大学的过渡。在这个方兴未艾的过渡期,清华出现了一个既不属于留美预备班,也不属于大学部的学术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原本是相对“西学”而言。五四前后,一方面人们对新思想、新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中国固有文化”,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重拾...

  • 172025.04

    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之“四大导师故乡行”在江门举办启动仪式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早就在清华兼课的梁启超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受聘为全职的清华国学院导师。2025年3月28日至30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校友总会主办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之“四大导师故乡行”在启超先生故里广东江门市举办启动仪式,并开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025年两岸清华校友交流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副...

  • 072010.07
  • 202005.09
  • 17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