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珍贵的特殊篇章

2009-06-08 |

——纪念清华工农速成中学建校五十周年

何东昌(1945)

工农速成中学(简称工中)是建国初党的文教方针的产物。是大学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标志。共和国的共同纲领规定文教要实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毛主席讲“大众的”就要为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劳苦大众服务。新中国成立了,就要尽快地改变工农及其子女无权受教育的状况。因此就有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就有了工农速成中学。

留在清华大学工作的部分工农中学同学(郑建智摄于一九九一年三月何其盛学长提供)

为了从文教领域方面来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人才,需要培养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大学要增加工农成分。这些工农分子要在大学里在政治上、思想上起骨干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他们和调干生一样。这也是苏联经验,十月革命以后,他们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他们叫做大学办工人系。工中在大学有相当一个系的位置。

清华工农速成中学,招了四届学生,一共培养了一千多人,一半多升了大学,其他的通过刻苦学习也提高了文化,有了文化,政治、业务就好学多了。建国之初连高中生都是紧缺的。所以他们中一些同志就留在清华的管理岗位上,为建设新清华做出贡献。回顾工中这段经历,办工中对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中等教育史上她也是异军突起的一支力量。政治素质好,文化学习非常刻苦,在清华的附校里,首先办到高中毕业水平的是工中,为清华附中以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951年兴办工中,一直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先是由周培源先生兼任工中校长,1952年底蒋南翔同志任大学校长,他也很重视,委托他“一二·九”运动时的老战友,后来做教育部一司司长的何礼同志兼任工中校长并兼政治辅导处主任(副主任是我)。可惜不久他就病了,接下来由大学副校长高沂兼任。这都不是挂名的,体现了学校领导的直接关怀。如何礼病发以前,为了动员当时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工中当老师,亲自与其中一些老师进行了连续的个别谈话直至吐血,旧病复发。周培源也很关心工中教师的配备。可以说做到了领导重视,队伍素质好。又有郭德魁、李思问这样经历过老解放区教育传统的同志,通过他们发挥了工农学生中党团力量强大的作用。

回顾这段历史,对今天也很有意义。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文化纲领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句来自邓小平同志,三句来自毛主席,如何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实践这六句话,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去贯彻,还有不少新的问题。

如教育要面向大众如何做到?宪法第1条规定我们国家的性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众的教育要符合宪法规定的国家的性质。今天教育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平等权,不受财产不同的歧视。这是很好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经费来源要多样化。国家是主体,受教育者、社会也要分担一部分。否则国家有困难。但受教育者分担多了,低收入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会有困难。上大学要缴的费就不少。有人估计30%的学生有困难,其中10%很困难。这个问题已引起重视,想了一些办法。问题是这些办法能否足以解决问题。问题还在于中小学阶段怎么办。现在有希望小学、办宏志班,广东不收教材费等办法,但如何系统全面地按教育法的精神解决问题,似乎还要研究?

大学办好中小学,意义重大。工中时间不长,影响却深远。1958年领导上对大学有一项指示,就是一些大学要办附中,提高中学的质量。这时,从1952年起清华已有附中,但基本是子弟学校性质的,最高层次只办到初中。这满足不了上述的要求。

这时正好工中结束,于是就将工中和附中两方合并,办成完全中学,面向全市招生,规模也扩大了,并新增了校舍。新的附中的领导班子,教职工队伍有两个来源,但从骨干力量看主要来自工中的底子,如校长是万邦儒、韩家鳌,物理有张三慧,化学有王鸿逵,数学有付眉,语文有黄淑环等同志。有的同志后来成为北京市的名师。还有部分工中教师调到104中学,是北京大学附中的前身。

工中教师队伍是靠大学来选调的,选了一些尖子。工中教师对工农学生非常热爱和负责,同时也从工农学生身上得到营养。工农学生虽然文化上有困难,但对党对毛主席对革命事业感情深,学习异常刻苦,这体现了工农本色。所以师生间形成了一种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传统,这支队伍是在创办工中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1961年转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南翔同志开始负责起草高教六十条,1963年他又分工负责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的定稿。这两个条例总结了建国以来经验,实际上也吸收了解放以前的有用的经验。这时他还重视抓附中,我与邢家鲤配合。当年他讲话中已有把清华办成世界一流的想法,如他说:如培养不出林家翘那样水平的,就算我们办教育失败。他提出在附中办预科并提出了具体目标,如外文一门要过关等。在这种形势下,附中上得很快,1960年招高中生,1960年德智体都上来了,高考成绩,运动会成绩都不错,被北京市定为市重点学校。附中为什么上得这么快?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的素质有决定性关系。归根到底与工中这段历史有关系,所以可以讲,对附中后来的发展工中是做了贡献的。这里也包括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关系。附中发展到今天离不开背靠大学这一条,反过来说大学也要靠中小学的基础,基础不好,大学是跑不远的。可不要小看了附中附小。当然这不是只为多招几个高分的学生,而是讲要通过办附校带起一批高素质的中小学来。所以教育思想要对头。

总的说,工农速成中学存在时间虽不长,学生也不多,但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重要的珍贵的特殊篇章。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它。

〇〇一年九月八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