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科研先锋 教学名师——记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副主任李建秋教授

2017-10-10 | 马爱平 | 来源 《科技日报》2017年10月10日 |

他和清华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本科到博士,从博士到工作,他一直留在挚爱的清华。

他学术成就显赫,近5年发表SCI论文69篇,EI收录论文107篇,其中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他引1045次,共有4篇论文进入前1%的高被引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共55项,其中38项已授权;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23项。

他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被同学们敬为“秋哥”,同学中广泛流传着“听秋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他就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副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建秋教授。

李建秋,1990年进入清华大学汽车系学习;1995年获内燃机和自动化双学士学位;2000博士毕业并留校,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优秀博士毕业生荣誉。

永攀科研最高峰

李建秋的学术建树在业内有口皆碑,他是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这都源于他十多年来,不曾懈怠,坚忍不拔地永攀科研最高峰。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李建秋砥砺攻关、创新突破,他研发了基于多核MCU的高性能高精度电池管理系统,突破了动力电池集成的热—机—电综合关键技术,培育了国内技术领先的电池系统集成企业——北京科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累计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他发明的复合电源系统技术累计装车量达到15864辆,成为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中储能的主流特色构型,为整车企业累计新增产值超过100亿元。

燃料电池汽车被称为是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制高点。李建秋从2010年起成为清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的团队负责人,在承担“十二五”国家863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联合重点基金等项目的基础上,研制了强实时、多变量、网络化、高容错为特征的多能源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综合控制系统;发明了适用密闭空间下运行的物质再循环燃料电池系统;提出了燃料电池耐久性控制的新方法;发明了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的电—电混合动力系统构型,显著地降低整车成本,该动力系统构型与国外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构型相比,将动力系统和整车的耐久性显著提高的同时,整车成本仅为国外的1/3。成果已经分别在多家企业中得到产业化应用,联合整车分别研发了我国第一个完成公告的燃料电池客车和物流车,研发了我国乃至世界首台燃料电池有轨电车,并培育了我国第一家新三版上市的氢能燃料电池企业——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使我国燃料电池客车的总体技术水平和应用规模处于国际前列。

李建秋教授长期从事基于轮边/轮毂电机为核心分布式电驱动的控制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提出了包括网络时滞和整车动力学的分布式电驱动系统鲁棒控制方法,突破了轮毂电机驱动重载电动轮的总体设计方法和高转矩密度电机的关键技术,并与企业合作率先完成了全球首台多轴分布式电驱动重型底盘样车研发,和传统机械驱动的重型车辆的性能相比,加速性能成倍提高、经济性显著改善、车辆的可靠性和高速性能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重型车辆电动化进程。

汽车电子尤其是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是汽车的核心关键技术,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李建秋从博士课题开始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研究,发明了新型喷射电磁阀驱动模块,设计了电控单元ECU软硬件,研制了面向大规模生产的ECU生产线自动化测试关键设备,并培育国内自主品牌最大的柴油机ECU企业——常州易控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合国内芯片设计和制造单位,研制了我国第一款适用于发动机电子控制的32位高性能MCU,完成了基于国产芯片的ECU软硬件研发和测试,突破国外芯片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对我国自主ECU的制约,填补国内空白并得到军民融合应用。

坚守教学第一线

育人第一,是李建秋多年来坚守的理念。

“从2001年,李老师负责讲授本科生课程《汽车电子与控制》(每年48学时)以来,他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还坚持国际化办学思想,注重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交流能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李建秋的同事说。

李建秋重视实践教学,坚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李建秋在教学第一线所下的功夫:自2009 年起李建秋的课程被评为校精品课程;2011 年新出版的他所写的《汽车电子学》和《汽车电子学教程》教材,作为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他主讲48 学时的研究生课程《汽车机电系统》,自2004 年以来一直坚持全英文讲授,是清华—亚琛研究生联合培养课程……

李建秋负责的汽车机械电子实验室是我国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经常是充满了干劲激情和思想火花,在这个实验室,李建秋指导学生们完成了汽车电子系列实验和设计大作业,李建秋将工业界最新成果应用其中,与英飞凌和易特驰等国际企业建立了教学联合实验室,使得汽车电子教学实验室的设备和软件平台处于国际一流水平,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汽车电子人才。

清华大学的学生杰出而多思,要带好这些佼佼者,李建秋不断思考如何让同学们全面成长,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培养过程的质量。在新生导引的动员大会上,李建秋作《清华学生应有的学习精神》的主题报告,他鼓励新生养成好的学习和成长的习惯,鼓励同学们抛弃浮躁、投身学术、聚焦科研。

名师出高徒,李建秋指导的7名博士生中,已经有4名先后担任本科生辅导员;他指导的博士生帅志斌、宋子由博士期间都发表过前1%的ESI高引论文;今年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张文斌参与了我国第一辆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的研制……

未来,李建秋低调地说,还要继续做好一名科研工作者和一名教师应做的工作。

实际上,正是李建秋这样名师的付出,才夯实了超一流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基石,让祖国的核心科技更加显著和光明。


相关新闻

  • 052020.06

    征服世界科研高峰的女性攀登者——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丁晓青教授

    丁晓青,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获优秀毕业生金质奖章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智能图文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图像处....

  • 242023.11

    “持久续航”!这位东大老师的科研人生很“来电”

    今年5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林峰教授课题组创制了一种基于非金属铵离子存储的新型水系电池,并在材料化学领域顶刊德国化学学会Angewandte Chemie Int. Ed.上发表相关论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科研故事……胡林峰,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10年于日本筑波大学/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NIMS获得博士学位,2020年就职于东南大学。主要从事多价金属离子的输运机制及高安全性储能...

  • 182016.03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12班毕业合影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12班毕业合影

  • 072017.09

    清华大学成立三个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 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迈出里程碑步伐

    9月5日下午,清华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成立仪式在主楼接待厅举行。

  • 202016.09

    张良方学长的科研之路

    醉心于化工的张良方学长,最后却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化工思维与医学制药的碰撞,诞生的是全新的仿生纳米医学领域。

  • 132021.10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建系20周年庆祝大会暨工业工程学科发展论坛召开

    10月9日下午,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建系20周年庆祝大会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召开。校党委书记陈旭、副校长郑力、部分学校老领导等出席会议。代表学校向参会的所有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工业工程系以及清华大学发展的领导、专家和各界朋友表示诚挚感谢,向工业工程系全体师生和校友表示热烈祝贺。陈旭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工业工程系取得的发展成绩并指出,工业工程系从建系之初起就对标国际一流学科进...

  • 282024.12

    清华毕业后,她在中学带学生做“科研”

    “那时觉得自己还算优秀,从小到大总得第一,又考上了北师大、读了清华的博士,从没想过以后会去当一个中学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和渊笑着回忆起彼时那个骄傲的自己。如今,从对“自我”重新定义之后,她在中学教育的实践里找到了真正的满足与内心的坚定。和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全国十三五规划基金课题主持人,《生物学通报》编委。著有...

  • 232022.02

    逐梦科研路 潜心育桃李——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徐迈教授

    “刚来北航工作的时候,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踏踏实实做科研,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能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也很关键,就是能培养一批人才。我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能在国内外著名的高校继续深造,这也是让我感到特别欣慰的地方。”谈及回母校工作的初衷,徐迈(2003-2006硕、2010-2013博后,清华电子系)笑着说道。

  • 112019.03

    从清华起步的教学科研女神 你认识几位?

    在新时代的春天里,清华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女神力量”。

  • 132020.01

    中科院院士、汽车动力系统专家欧阳明高:科研不能跟着“利”字走

    作为我国汽车动力研究的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在近30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求新求变”“求是求美”。攻克柴油发动机电控高压喷射工程问题、开展燃料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