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以女性视角多维度展现家庭中的女性——访青年艺术家刘凡

2018-11-28 | 崔益明 | 来源 光明网2018-11-26 |

刘凡,从湖北美术学院附中伊始,就坚定了今后的艺术之路,她先后就读湖北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于200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艺术学博士学位,后就职于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她的“美丽中国”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资助,并成功获得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刘凡的其他摄影作品也在德国、美国、瑞士、墨西哥、法国、英国等欧美十几个国家展出,被欧美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

刘凡,2003年在湖北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在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2009年在东南大学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从体质人类学角度来看,人的基因来自父母双方,而家族史的记录中,却是以男性为中心,或者只有男性。那么,遗失的基因要如何书写?”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刘凡长期关注并思考女性与家庭、家族的关系以及家族书写史的问题。“这是我一直关注并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创作‘美丽中国’作品的初衷。”

刘凡的“美丽中国”项目拍摄了100个家庭,呈现出不同女性的不同风貌。拍摄对象覆盖了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族群的家庭,以家庭中的女性成员为核心,勾勒出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面貌。拍摄对象的居住地形态涵盖了山地、丘陵、热带雨林、草原、平原、戈壁等,总行程30000多公里。

《美丽中国》

在不同的地理、文化、历史的实体背后,身份建构是一种人为的建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是流动的、复合的,与他者文化互相混合的。“美丽中国”作品关注的是不同族群、不同生活方式状态下的女性生活状态,面对变化的乡村和家园,她们选择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拍摄的过程中,刘凡一直强调使用分群、变异、试验、转变、变迁的分析方法,所记录的女性形象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存在。这是对主流男性宏大家族叙事一统天下的抵抗和突围,是女性家族成员的一种视觉呈现,展现出不同阶层女性多维度的日常生活,对女性日常生活的价值、内在结构、日常生活的异化及其抵抗、提升等审美表现有着独特的价值。

从选题上看,“美丽中国”从家族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忽视或重视不够的家族中的女性,寻觅和构建视觉的家族女性史。对家族女性的肖像记录作为边缘和他者的领域的存在方式、思想方式和表述方式的研究,有益于我们从边缘和细微处审视和反观男性中心艺术和文化,对促进艺术和文化的和谐、开放和多元具有重要意义。

《美丽中国》

从拍摄的视角看,“美丽中国”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梳理、观照中国女性的家庭现状,不仅有益于我们获得一个关于本土女性原生态生存体验的真实历史图景,还有益于我们的艺术创作更贴近普通民众现实生活从而焕发生机。它是女性家族成员寻找自身话语权威的一种视觉呈现。

从拍摄的手法说,刘凡并没有预设一种风格取向或拍摄概念,这恰恰暗合了新纪实摄影的拍摄手法。通过传统的快门捕捉,“预先设想”的设计安排,将日常生活的微小细节展示在照片上,将女性日常生活及其内在结构展现在作品中。

拍摄100个家庭,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实施难度极大。面对不断出现的状况,刘凡甚至不得不临时变更拍摄对象。刘凡最初的构想是选择家庭中女性成员,并以女性成员为核心发散,扩充到男性成员。但是,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样的拍摄方式,从视觉上看无法突出家庭中的女性成员。于是,她改变方案,对三代以上的家族女性进行拍摄,但在联系拍摄对象的过程中又发现,在如今这个人口流动巨大的时代,要一年内在不同地域找100家三代以上的家族女性进行拍摄难度非常大。于是,她再次将拍摄对象设定为母女、外祖母和外孙女,或外祖母、母亲和外孙女,这样的两代人或者三代人,以她们生活或居住的环境为背景进行拍摄,这样才有了现在的这个系列作品。

“美丽中国”项目拍摄行程超过30000公里,途中经历了太多难忘的故事、美好的回忆。这其中,拍摄于甘南藏区的照片是刘凡最满意的一组作品。当时她们从兰州驱车5个多小时来到甘南,在牧民的帐篷里,昏暗的光线从一扇小窗射进来。帐篷内的陈设非常简单,两名妇女正在忙碌着,一个小女孩羞涩地偎依在她们身边。蓝衣妇女轻轻地抚慰着刚出生二十余天的婴儿,小宝宝好像感觉到了母亲的温暖,用眼神向妈妈示意……面对此情此景,刘凡迅速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一宝贵的瞬间。母亲与孩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透过刘凡的镜头,我们能感受到母性的伟大与无私。

《美丽中国》

因为拍摄时间有限,在每个拍摄地的时间都特别紧张,这时候是身边的好友,帮了刘凡大忙。她通过朋友事先安排好拍摄家庭和拍摄路线,为自己节省了不少时间。刘凡说,她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有帮助过她的朋友表示感恩。没有朋友们的帮助和付出,项目不可能进行下去。刘凡正计划着出一本书,书中不仅记录了拍摄家庭的故事,还会有整个行程中的点滴和感动。

早在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之初,刘凡就给予了关注。“我头脑中有很多创作方案,但最终能够实现的并不多,因为没有资金也没有时间去完成。”刘凡说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她的艺术创作影响非常大,“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首先是对我创作思路的肯定,其次从经济上保障了我的想法。最重要的一点,相对于其他国家课题的经费管理,国家艺术基金更加人性化,省去了很多创作以外的人力成本的开销,让受资助者能够安心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

刘凡认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对于获得资助的青年艺术工作者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动力,一种压力,更是一种鞭策。自己的想法有了实现的机会,如何更好地去完成它,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反复试错,反复试验的过程,最终每个人都会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相关新闻

  • 062024.12

    首届清华校友伦敦艺术展家庭日活动回顾

    首届清华校友伦敦艺术展家庭日于2024年11月9日在伦敦20 King Street, St. James′, SW1Y 6QY成功举办。本次活动聚焦艺术、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希望通过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沟通亲子关系,也沟通在英国伦敦的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两场艺术工作坊——由建筑师石艺苑带领的“有形的光”和艺术家贾弘毅主持的“Drawing For Free画”——为11个家庭提供了一个亲子协作与艺术创作的机会。来自剑桥大学的石剑南和爱丁堡大学...

  • 272023.04

    “月亮之约”北美清华美院女性艺术家邀请展︱北美清华美院校友会庆祝清华大学112周年华诞

    导语月亮之约策展人:吕美四月天,紫荆花开的季节,迎来清华大学的112岁生日。紫气东升,朗月清风,北美清华美院校友会诚邀您来赴一场“月亮之约”,让我们用艺术的方式庆祝清华大学112周年生日快乐,永创辉煌。《“月亮之约”北美清华美院女性艺术家邀请展》,是由北美清华美院校友会主办,邀约7位北美清华美院女性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分别是陈蕾蕾、丁乐君、刘影青、吕美、聂艳、苏婷婷、宋丹杨。校友们以“月亮”为主...

  • 292019.01

    以陶瓷艺术赞美和表达生活——访青年陶瓷艺术家沈厉

    他的作品,一直在追寻着精神的怀旧和遥远,具有双重的感召力。在他看来,制作优良、美好的器物,是手艺人对诚恳生活最好的赞美和表达。

  • 032007.05

    “艺韵清华园”影展 展现清华艺术生命的脉搏

    “艺韵清华园”影展 展现清华艺术生命的脉搏 作者:学通社实习记者 田雪 编辑 薛宇飞   4月29日中午, “艺韵清华园——清华大学的艺术生活”摄影展在大礼堂西侧的树荫下如火如荼的展开。

  • 042012.09
  • 172019.02

    琉光凝漠色,璃彩回驼声——访青年艺术家黄汉松

    “琉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材料,它能够实现一种‘寓无形于有形之象’的境地。”对于琉璃,黄汉松有一种特殊的热爱。

  • 172018.09

    一个文人家庭的源流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 152023.05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22007.08

    陈旭副书记带队走访河南部分贫困生家庭

    7月30日-8月2日,由党委副书记陈旭带队、校友总会、学生部有关老师一行走访了河南郑州郊区、许昌、安阳等地的贫困生家庭。

  • 062016.01

    澳大利亚校友会参加中国大学校友联盟大家庭日活动

    2015年12月13日,在澳大利亚的清华校友参加了在悉尼奥利匹克公园举办的中国大学校友联盟大家庭日活动,中国驻悉尼总领事李华新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