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郑思齐:且行且思且望

2020-09-23 | 鲁方裕 | 来源 公号“THU2000届”2020-09-23 |

郑思齐,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之后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和建设管理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刘洪玉教授。2005年博士毕业留在清华任教十一年,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期间到哈佛大学开展一年博士后研究)。2017年到麻省理工学院(MIT)任教,现任MIT城市研究与规划系终身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城市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主要关注区位导向性政策、环境质量与城市发展、城市创新经济与城市网络的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学术著作三本。

郑思齐(1995级土木)

回首来时

郑思齐在清华开始了自己的旅程,脚下的路从清华铺开,走出了很远,却依旧和开始的地方相连。

郑思齐在结53班(1995年入学)读书的时候,还是电脑和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更多时候都是集体行动,同学之间有更多面对面的交流。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春游都是经常的事,营造出鲜明的集体印象。五号宿舍楼、“安静,人少”的新水利馆三层自习室、校内的七食堂,九食堂和十五食堂、北门外的小饭馆,还有偶尔打打的乒乓球,共同编织出郑思齐充实的大学生活。读博时,与同门兄弟姐妹的共同努力,外出考察实践目睹的景色,在郑思齐的记忆中也历历在目。

清华对于郑思齐意味着什么?在清华,郑思齐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为后来的研究打下扎实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逻辑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经年的浸润,使得“清华的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都很强”;还有“全面的塑造”,从未谙学术的高中生到独当一面的研究者,从孜孜求学的学生到“和原来的老师们成了同事”;目前清华是郑思齐多项研究的支持者和合作者,郑思齐现在还指导着清华的几位博士生,而往前看,清华是郑思齐所有研究的出发点,一切的起点。

学业事业

一个人为什么会走上科研之路?郑思齐给出的答案像是所有科研工作者的“通解”——似乎就是顺其自然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乍看上去,郑思齐的履历非常平顺,没有什么波折,专业上也不曾有大的转变。1995年考入清华,郑思齐选择了土木工程系;五年本科毕业,直博本校,主攻本院系的房地产与城市发展专业;博士毕业,留校任职;工作十一年后,适逢麻省理工学院面向全球招聘该方向的教授,郑思齐参与竞争并成功获得该职位,于是去到美国,仍然教学和科研并重。

自从开始从事学术研究,郑思齐不断有中英文论文发表,至今总计有百余篇;在麻省理工,郑思齐是城市研究与规划系的教授,还创办了“MIT中国未来城市实验室”,最近升级为“MIT可持续城市化实验室”。

郑思齐迈出的每一步,都实实在在地留下了脚印。不过,在走出每一步之前,郑思齐都有自己的考量。

“我高中的时候就喜欢物理,不过当时保送清华时没有物理专业可以选,就选了和物理的关联比较多的土木工程专业。”对物理的喜爱在大学也得到了延续——她最喜欢也最有收获的一门本科生课程就是相当“物理”的《理论力学》。到了博士专业方向的选择,郑思齐认为房地产行业未来会有广阔前景,而自己所在院系有一个研究所恰好和房地产相关,于是郑思齐直博到了房地产与城市发展专业。

现实没有嘴上说说这么轻松。能否看清自己的研究兴趣,是科研的第一道坎,如果找不到自己感兴趣、又能够下手的课题,研究工作很难有进展,更别说发表期刊论文;而没有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申请教职只是打水漂;并且,做研究本身也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投入与收获并不一定成正比,如郑思齐自己所说,“做研究就是,有时候你投入了很多,还是得不到足够有价值的成果”。观照郑思齐的科研道路,选择方向也好,投入研究也好,“顺利”的表象之下,郑思齐也会遇到许许多多十字路口,只是每一次面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她做出的选择,往往明智审慎。

且行且思

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郑思齐逐步意识到需要跳出房地产市场本身,从更为宏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市中的各种问题。在她看来,如何看待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更严峻、更迫切的问题。加之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院的博士后经历,郑思齐萌生了致力于研究城市经济和环境经济的想法。于是,郑思齐将目光转移到有关中国绿色城市建设的研究中,而这在当时的国际学术领域尚属前沿。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过程给了她许多研究灵感,郑思齐陆续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且出版了一些书籍——她与卡恩教授合著的《中国绿色城市的崛起:经济增长和环境如何共赢》获得了2017年美国出版协会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中的环境科学部门荣誉奖。

但中国的城市化也只是世界城市发展中的个例,未来郑思齐将会把研究视角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中国城市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的例子,但我想找到城市发展中的一些一般性规律。”而不久前,她创立并担任主任的麻省理工中国未来城市实验室也正式更名为可持续城市化实验室,将“中国”扩展为“世界”。从住房、交通、环境到综合的城市体系问题,从中国到世界,郑思齐的研究道路越来越开阔,越来越有挑战性。

保持研究方向与时代潮流的契合,甚至站在最前沿,需要敏锐的目光和及时洞察时代趋向的能力,这种能力或许还是要从郑思齐在清华读书的日子说起。在郑思齐本科即将毕业的2000年,清华组织了第一届创业大赛,郑思齐和几位同学提出了一个网上房产交易的构想,类似现在的二手房网站。但当时中国的互联网才刚刚起步,“上网”的概念还没有普及,他们的想法在别人看来“太不着边际”了。虽然那个项目没有在比赛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郑思齐一直还都保持着一些创业者的特性。

郑思齐(1995级土木)

“我们的城市具有两面性”,郑思齐这样看待“城市”这个自己多项研究的中心对象:一方面,城市化聚集了大量人口和资源,提高了社会运作的效率;而另一方面,城市化的过程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资源配置不当,有些地方过度开发,甚至出现“鬼城”。带着这样辩证思考的角度,郑思齐在城市这方“实验室”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将会给公共和私营部门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思考的习惯还从工作延续到生活中。对于正在经历的这次疫情,除了看到它对我们生活的破坏,郑思齐认为不妨把它视为一个暂停键。在郑思齐看来,这次疫情,是经济飞速发展里的短暂间隙,忙碌生活中的一次喘息,提供了一个进行反思与内省的难得机会。

不过,郑思齐没让自己松懈下来,疫情使得一些原定的工作安排被取消,她有了更多时间专注于手头的研究。疫情之下,不同国家的不同形势、如何对有较大影响的突发性事件进行有效应对,也成了郑思齐开辟研究思路的新的灵感。

且行且望

未来自然还是要寄希望于后辈。谈到现在的清华与自己上学的时候有何不同,郑思齐笑说,从读本科的时候到现在,清华的面积增长了不少。不过更引人注目的是国际排名的提高,“清华近几年的排名上升得很快,现在的学生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在清华不断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时候,充分利用清华的资源,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同于MIT,学生和导师更像一种合作关系,在中国,“师傅带徒弟”的思维仍在影响着一些老师和学生,但这并不适应现代的研究环境。“应该看到,我们的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郑思齐希望“未来学生们能更具批判性,更有独创精神。”

如果用一个词分别形容工作和生活中的自己,郑思齐都会选择“理性”。诚如是,无论是工作的选择,研究方向的选择,对周围事件的思考,乃至郑思齐对自己的评价,都冷静而“理性”。在学术道路上的思考与瞻望,让她不断开辟研究领域,取得成果;在生活中,她也思量着前行,偶尔回望和对未来的期望助她鼓起自己的风,营造顺境,扬起张满的帆。

美国时间已是晚上9点半,郑思齐依然精神饱满,抽出时间聊了聊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之后,她马上又要回到系里和实验室的工作中。


相关新闻

  • 182013.02
  • 232011.12
  • 182020.09

    陈松贵 武明鑫 孙挺|且行且思 路在脚下

    2007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致信张光斗先生,祝贺他奉献祖国水利水电事业七十周年和九十五岁华诞。那时,我正在系团委实践组工作,当时的实践副书记王博师兄,是一个想法很多、工作也很有热情的人。记得一次在我...

  • 302012.11

    驰骋金融,且行且思

    金明,1998年考入清华经管学院,2002年获会计学本科学位。毕业后先后就职于联合利华(Unilever)、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insurance)、瑞银(UBS)投资银行、华平投资集团(Warburg Pincus),现任普罗维登斯资本管理公司(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副总裁。

  • 242018.01

    吕人和:诗词三首且抒怀

    九霄炫彩涌祥云,大地繁荣气象新。 思绪萦回牵绮梦,情怀激越铸国魂。 富强民主人心悦,清正廉明玉宇存。 科技发达昌盛见,飞虹横跨莽昆仑。

  • 072009.07
  • 302012.11

    驰骋金融,且行且思

    金明,1998年考入清华经管学院,2002年获会计学本科学位。毕业后先后就职于联合利华(Unilever)、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insur....

  • 302020.09

    李晓东:理解建筑,道阻且长

    四十余年间,他对建筑知识系统进行构建,也对自我的认知逐渐清晰。他用实际经历向我们阐释了认知自我的重要,向我们展示了清华人的专业追求和责任心。他,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79级建筑系校友李晓东。李晓东...

  • 172020.07

    怀念杨绛:且以“不争”过一生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诞辰119周年纪念日。杨绛,本名杨季康。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起伏,她是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在钱锺书眼里,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

  • 042021.08

    黄且圆:纪念父亲黄万里先生

    2011年8月20日,清华大学举办黄万里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作为黄万里教授长女,知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长孙女,黄且圆先生代表家属在座谈会上致词,娓娓道来黄万里先生在子女看来,是怎样的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为什么会感动那么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