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人是我最骄傲的名字

2008-07-31 |

———从清华助教到英国肯特大学教授

[英]闫 勇(1980级自动化系)

1980年,我从内蒙一个小城考入清华。1988年硕士毕业后我留在自动化系检测教研组任助教。当时是又教课又当班主任和年级主任。每天工作忙忙碌碌,根本没打算要出国,只想在清华好好干一番。记得是在1989年春,教研组主任王家祯老师找到我,说英国一所大学在招聘研究助理,英国本土没有合适人选,因此招聘广告发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他认为这是个可能出国深造的机会,让我代表清华参加应聘。当时的系主任王森老师也给了我很大鼓励。接下来便是申请,推荐和面试。据悉当时国内其他高校也派出应聘者。两三个月后,当我得知我得到了这个职位时,还真有点喜出望外。

闫勇学长

198910月我飞赴英国,进入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的Teesside大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研究助理工作,兼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基于静电与核辐射传感器的颗粒流流量测量。到英不久,开始的三个月基本上是给导师打杂。记得当初我用很短的时间把一台气液混合流实验装置上的各种仪表和装置通过接口与PC相接,实现了数据采集和实验操作自动化。两位导师对此赞不绝口。我当时心想这种简单工作对于清华硕士毕业生来说真是小菜一碟,他们只是少见多怪。在后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专致于博士课题。从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到制作样机和大量的试验测试。也可谓是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终于在第三年底完成并递交了博士论文。记得博士答辩前我比较紧张,但当我听到来自利物浦大学的主考官讲我的博士论文是他审阅过的二十多本论文中最优秀的之一时,紧张情绪顿然消逝,也觉得这是对我三年努力的最好评价。我博士期间研制出的颗粒流量测量系统在苏格兰电力公司燃煤发电厂成功地进行了试运行,并引起了该公司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为此,苏格兰电力公司为我提供了两年博士后工作的资助以便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做博士后不久,我应聘为系里一名教物理的讲师。19969月又被聘为格林威治大学工程学院的高级讲师。该校位于英格兰东南部,是英国经济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进入该校后,教学更对路了,先后讲授模拟电子,微机接口,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建模,计算机仿真和科研方法论等本科和硕士课程。除了教学,我在科研方面也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借助于良好的科研政策和环境,加上勤奋耕耘,我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到五年的工夫,我不但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而且成功地从英国政府机构,各个基金会,欧共体和工业界等得到二十多项科研课题,研究经费近二百万英镑。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向英国贸工部及其相关机构共总申报了八个研究课题,取得了百分之百的成功率。研究领域也从单一的颗粒流流量测量扩展到颗粒粒度在线测量,工业炉火焰成像与测量,火力发电中燃料在线跟踪,柴油发动机油雾喷吹特征化,无铅激光焊接在线监测,传感器智能故障诊断等。

19988月我创建了格林威治先进仪表及控制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我们研制的。我们研制的新型静电式颗粒流量测量仪和数字式火焰成像监测系统成功地投入工业使用,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和赞赏。我们在英国学术界和工业界逐步赢得了自己的声誉,也与许多欧洲国家的同行,包括法国,德国,荷兰,瑞士,丹麦和葡萄牙等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与国内同行,包括清华自动化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天津大学自动化系和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由于科研成绩卓越,我于19988月提升为Reader。三年后升为教授,成为格林威治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从讲师到教授,我仅用了八年时间,这在英国大学里并不常见。许多朋友和同事都好奇地问我有什么窍门,这么快就“爬完了学术梯子”,我笑答道这很简单:清华的功夫加上严肃的敬业态度。清华堪称中国的剑桥,在那里苦练八年,功夫自然非同一般。另外我趁别人休闲的时候多登了几步,因此比别人快也就不足为奇。我常应邀在国际会议和专题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报告之后,常有人问我从哪来,毕于哪所大学。我总是自豪地说我来自中国北京,毕业于清华。2003年我很荣幸地获得欧洲最大的电气工程协会———英国电气工程协会成就奖。发奖大会后,很多人向我握手祝贺。那时候我知道我代表的不光是中国人,而且也是清华人。

2002年以来,由于政府政策的改变,英国大学教育和科研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像格林威治这样的新大学都出现了科研经费短缺和科研支持不力的现象。

20046月我带领整个科研组,连同所有科研经费和仪器设备,从格林威治大学移迁至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电子系。肯特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历史名城Canterbury,地处英格兰东南部,又十分靠近英吉利海峡,这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加上肯特大学本身雄厚的研究实力,为我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回顾自己从清华助教到英国大学教授所走过的路,似乎每一步都是机遇,但它确实充满了辛勤的汗水。这里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迷惑,更多的还是一个个不眠之夜。在英国工作的十几年里,我也深深感受到做为一个外国人的创业之艰辛。同时,我深情地感谢母校的培养。八年的清华教育不但给我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一种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我想这也正是清华之精髓所在,是清华人能立于世界强手之林之根本。今后的路还很长,但无论我走到哪里,清华精神都将激励着我,“清华人”就是我最骄傲的名字。

相关新闻

  • 232008.10
  • 132020.08
  • 122020.08
  • 042024.01

    丁宝玉:谱写创投蓝图的“领路人”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42024.11

    欢乐和友谊,是清华体育精神的底色——东郊训练基地队的乒乓情缘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82022.11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302020.12

    李一诺:坐在内心的金矿上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52025.01

    正步青春 “仪”路前行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162009.04

    顾秉林:校庆贺辞

    又是一年紫荆花盛开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