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1945年我在联大

2008-08-01 |

王先冲 *1945电机)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电机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昆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经历了清华的接收和回迁。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也是我们45届毕业整60年。

87岁的王先冲教授近影

我进入联大时比同年级的多数同学要大5岁。因为我是1937年江苏省南京中学毕业。毕业后曾先后入上海光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这些学校难以为继。1938年又考入长沙陆军机械化学校,由于在学校搞马列主义小组而被捕过。而后又读了教育部在重庆江津办的大学先修班。1941年辗转到昆明才考取了西南联大。

联大当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同学们都很勤奋。我们住的地方叫盐行宿舍,原来是装盐的仓库。吃饭的时候,主菜经常只有一块豆腐干,也是小贩用木桶挑来卖的。为了挣学费和生活费,学生们一般都兼差,多为晚上给当地富人家的小孩做家教,能请到西南联大的学生做辅导老师,当时在昆明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不做家教的同学,就去图书馆抢座位,图书馆的座位有限得很,抢不到的人就到茶馆里学习,因为那里的灯比较亮,每人买一杯茶,六、七个人围坐一张桌子念书。我晚上做家教没时间自习,回来后,别人睡觉了,我就熬夜在宿舍点洋蜡做功课。我在学期间,每年都拿到了学校由当时资源委员会设立的奖学金。该奖学金一个系只有一个名额,我必须拼命学习,只有考了第一名的学生才能拿到。

联大电机系的淘汰率很高,一是功课的要求很严,二是由于一部分同学迫于生计而辍学。大一时我们系有93人,四年之后最终只有17个人获得了毕业证。那时社会动荡,民生艰难,通膨严重,我也是咬牙坚持,兼了好几个差,也摆过小摊,什么都干,甚至所有衣服典当完后把被面都拆下来当掉了,才修完学业。

8月份毕业后获得双聘,在联大电机系做助教,同时在清华的无线电研究所担任助研。清华在昆明建有航空、金属、农业、无线电等几个研究所,设在昆明郊外的普吉村、黑龙潭等地,我于是在市区和郊外两头跑。

我是194581日报的到,没过几天,85,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高兴极了,八年抗战终于胜利了!当时一个最直观的感觉是,我们不用再提心吊胆地躲避轰炸了。那时侯,只要天气一晴,大家就紧张,日本飞机又要来轰炸了,一听到警报,就拼命往郊外跑。有一次,我在野地里,眼看着日本飞机冲着我飞过来,砰的一声扔下一个黑的东西,我趴在地上,两眼紧闭,心想这下完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并没爆炸,一看是个副油箱。

抗战胜利了,学校也终于可以回迁复原了。我们的师生高兴地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整理、装箱,准备返回北京。由于我是双聘,所以装箱的事我也是两头忙。1946年北上,当时的运输工具只有敞蓬卡车,所有人包括戴芳澜等70多岁的老教师,都坐在卡车上,一路风尘仆仆从昆明颠簸到武汉,而后乘船到上海,由沪抵京。

我是1946年暑假从西南联大回到清华的,第一批回来的人不多,大都为当时成立的三校(清华、沙滩北大、平大工学院)修缮委员会负责查看校园。我们几个先回来的教师住在工字厅院内。

原来风景如画的清华园,此时只剩下满目疮痍,不堪入目:日本人在时,图书馆书库被改成了手术区,照澜院13号成了随军妓院,在体育馆和气象台之间盖了一排停尸房,叫三十六所。还把体育馆作为马房,到处都是马粪,进口木材做的地板,已被铁蹄踏得一塌糊涂,后来是在施嘉炀教授的帮助下,动用了工学院清华服务社(营造公司)的一万美元才修复。

清华的教师住宅,原只有西院、北院和南院。1934年,在南院又修建住宅区,叫做新南院。1937年又在新南院之南建了十所住宅区,叫做新新南院。清华从昆明回来需要扩充住宅又在新新南院之西修建住宅区,叫做新新新南院。后来看这种名字实在不行了,才重新统一命名:把旧南院和新南院改名照澜院及新林院。另两个住宅区定名为普吉院和胜因院,以纪念清华在昆明时几个研究所所在地普吉村,及联大附近借用过的胜因寺房屋。

当年校园周围都是水田,颐和园到西直门的沙石路,在当时就算不错的了。现在的中关村,高楼鳞次,公司栉比,这在过去实在无法想象。

  回首往事,联大的记忆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 作者为清华电机系教授

(王先冲口述,胡洋整理)

相关新闻

  • 022017.11

    西南联大经验需要好好发掘——西南联大校友的回忆

    我在西南联大入了党彭珮云(西南联大1945级校友、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是1945年9月份才入联大的,就是西南联大最后一届的学生。人家告诉我,我还是那一届学生里头年龄最小的。西南联大对我的一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个时候抗战刚刚胜利,国民党要发动内战,国家处在一种非常危难的时刻。我那时是社会系的学生,在中学就受到了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联大是我心目中的民主堡垒,我一到联大就受到了革命的影响,在联大...

  • 212022.02

    郑葆芬:我参加的昆明“一二•一”学生运动

    郑葆芬,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1920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2021年12月8号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然国共两党开始在重庆举行和谈,但仍然存在爆发内战的危机。素有“民主堡垒”之称的西南联大师生,为了反对内战,毅然举行罢课,要求成立联合政府,抗议国民党一党统治,呼吁和平民主,昆明各大、中学积极响应。12月1日上午,我和于再、张人鹤两人同往联大校本部参加...

  • 082022.06

    潇洒走一回——母亲胡小吉的故事

    我的母亲胡小吉,湖南湘潭人,来自于一个教育世家,祖父胡子靖是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当年曾道"北有南开,南有明德",明德中学就是他老人家在长沙创办,后又提议创建了湖南省第一所公立大学——湖南大学,并任校长。他曾在黄兴危难时救过其命,后面就有了“辛亥革命”。母亲1928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入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在西南联大期间,母亲和父亲共同参加了进步学...

  • 192022.09

    回忆我的母亲郑葆芬

    我的母亲郑葆芬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在校名郑宝芬。101岁的妈妈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我母亲是家中老二,从小学习成绩优异,虽然家境不好,但外公外婆总是咬紧牙关,供她和哥哥、弟弟三个孩子上学。1937年7月她在上海中学初中部毕业,考进了上海中学高中部。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供她读高中,1939年1月她又以优异成绩考上学杂费全免的宁波中学公费生,继续高中阶段的学习。母亲修完高二时,...

  • 302009.10

    回忆吴晗同志二三事

    纪念诞辰100周年回忆吴晗同志二三事我是1944年至1945年在昆明西南联大认识吴晗同志的。当时,吴晗负责民盟联系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的工作,我是民青成员,在地下党领导下负责青年学生的医药救济工作,我们之间没有直接的组织关系。我真正参加民盟工作,在他直接领导下,是从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事情。  独到的领导艺术  从北平和平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的这一段时间内,我在吴晗直接领导...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192024.02

    早期南京清华同学会那些人那些事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32023.02

    清华伉俪 风雨同行——追思我的父亲慈云桂、母亲琚书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52023.05

    张祖道镜头下的清华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92022.09

    爱己及人 回馈社会 ——晚辈眼中的熊知行先生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