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孔凡让:母校的老师,你们还好吗?

2008-08-25 |

孔凡让(1978力学)

我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三楼的露天大阳台上,向校园里眺望,明媚的阳光照亮了教学大楼的侧壁,青翠的树冠在春风中微微摇晃,美丽的小鸟在绿色的草坪上一蹦一跳,几个大学生在小路上慢慢走着,空气中传来飘渺的歌声:“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思绪不由回到了我在清华度过的青春时光,和我们睡在同一个大通铺的徐秉业、黄克智、沈观林等老师的脸庞在脑海中一个接一个浮现……

1975年我们强四两个班的同学和老师来到了昌平桥梁厂,在这里我们度过了一段同吃同住的学习时光。

在昌平桥梁厂内有一座异常坚固的混凝土搅拌大楼,建好后还没有使用过,我们的临时宿舍就安在了这座大楼内。女同学老师住三楼,男同学老师住四楼。每层有400多平方米,100多人睡在铺铺相连的四排大通铺上。在我铺位斜对面的是黄克智老师的铺位,徐秉业老师的铺位在大通铺的西北角。100多人的大通铺趣事不断,夜里时常梦话此起彼伏。有一天夜里我朦胧中听到有人说梦话,虽然很清晰,但我一句也听不懂,仔细一听,原来是徐秉业老师在睡梦中说外语。老师曾在波兰留学,是不是他在梦中又回到了波兰?

昌平桥梁厂生产的龙门吊是正三角形龙门吊,老师们指导大家尝试设计倒三角形龙门吊,通过两种方案的比较,证明了倒三角形龙门吊可以节约材料等特点,使同学们掌握了一些静力学的计算方法。

昌平桥梁厂产品之一是钢桥,需要生产很多规格的角钢桁架。在仔细分析了角钢上孔的分布规律后,我认为可以研制组合机床自动加工多种规格的角钢桁架。向徐秉业老师汇报了这个想法后,老师非常支持,派常亮明老师指导,并组织了10多位同学和我一起设计。大家对我画的总装图认真讨论,齐心协力设计,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全部图纸;在工厂党委和徐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几个月后图纸变成了真正的组合机床。看着角钢源源不断地自动加工出来,心中充满了对老师敢于承担风险的感谢。老师一直关心着我的成长,1988年遇到老师,当他知道我在华工攻读博士学位的情况后说:“你怎么没有报考我的博士呢?”

在清华美丽的校园里学习时,在众多老师中,我最敬佩的老师是黄克智老师。

有一次我在计算薄壁球形容器的应力时,尝试把球内的水和下面弧面作为隔离体,但计算结果却有误差,我左思右想不知道问题出在何处。老师看过我的计算后立刻指出我在取隔离体时忘记了上面的弧面体由于有水的压力也应该在内力计算时予以考虑,老师思维真是敏锐!

我常常会向黄老师提出各种问题,他总是立刻给予令人信服的回答,但有一天,我问了老师一个我在工厂搞技术革新时遇到的技术问题,当时黄老师没有立刻回答。第二天,他交给了我六张写满了数学公式的手稿,并详细给我讲了推导过程和结论。他的数学底蕴使他从理论的高度把我的问题上升为广义性的技术问题,并给出了解答。我对老师的理论功底深深敬佩,更敬佩他的人格精神,花了很多时间认真解答一个学生的问题,这种精神渗透了我的心灵,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的职业生涯。我意识到这手稿非常珍贵,仔细保留了下来,我想知识渊博的老师一定会成为我国的科学中坚,这手稿是难得的纪念品,将来回到母校时,要为这手稿把我心中的感动带给老师!

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我也成为大学的一名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的教学科研成果不断地使我们受益,出版的各种力学教材影响着我国的力学界。例如我在教授振动课程时使用了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编的《机械振动》作为教材之一;庞家驹老师主编的《振动力学习题集》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方便。在清华大学受到的教育为我打下了基础,多年来从事了大量的科研课题,例如为宝钢研制的“大型无缝钢管穿孔机组监测和故障诊断”课题获得了上海市产学研优秀工程项目一等奖;研制的大型倾斜磁悬浮地球仪(参看图片)获得了中国科协的创新奖。我还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教育系统省级优秀共产党员。

我今天取得的一点成绩离不开母校老师的培育,我常常怀念和我们朝夕相处和蔼可亲的老师们:给我们讲授结构力学口才一流、逻辑严密的余寿文老师,您还活跃在教学一线吗?给我们讲授振动理论诲人不倦的庞家驹老师,您身体还好吗?给我们讲授应变测量认真细致的沈观林老师,您还在到处奔波吗?给我们讲授光弹课程的刘宝琛老师,您声音还是那样洪亮吗?……我期待着返回母校,看望我尊敬的老师们!

(本文选自《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成立暨工程力学研究班创办五十周年庆贺文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