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教我做个厚道人

2008-09-26 |

李培国*1981级电机系)

中国自古就是个道德观念特别重的国家,《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亡也。”把道德问题提高到了维系国家存亡的高度。上大学时,对清华校训“厚德载物”不明白,还感觉挺拗口。当然还是记住了,并且回过头去看一看,发现当年老师们正是循着这校训音迹对我们言传身教的,不仅仅传授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李培国校友

大学时,有一个学期评三好学生,采取全班投票,不巧的是,几位同学得票一样多,无法取舍。班主任韩旻老师随后在班委会和团支部会上提出,希望我们这些“干部”中有人主动退出。当时做了怎样的“思想斗争”我已经忘了,就记得我站起来,主动提出退出三好学生。我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五好学生”、“三好学生”,从没落下过,再说我也是个比较爱面子的人,当时做这样的决定并不像今天说说这么容易。几年后,当我再次遇见老师,她提起了我让出三好学生的事,当时我感到很惊讶,觉得她的记忆力不错。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也四十多岁的时候,再回想此事,似乎才明白那与记忆力不大相关。

我在清华接触过的老师,给我留下的几乎都是非常好的印象。为了陪我们一起过节,韩旻老师把家里的煤气灶搬到一号楼煮饺子、煎鸡蛋,其香袭人,到现在想起来仍回味无穷。王昌长老师带我到电容器厂等单位搜集资料,中午回不来,他就请我到饭馆吃饭。俗语云:有其师必有其徒;又云:上行则下效。清华师长们以身作则,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

与友人相聚时,经常听到“清华人本分、实干,某某大学的人精明、活泛”之类的议论。我觉得人厚道些好,实干更是必须的;精明、活泛也是要的,只要不太过就好。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窝里斗是出了名的,我感觉其根源大概在于人不够厚道,忒聪明(北京话的这个“忒”字应该是英语的“too”吧)。本分、实干、厚道、诚实、诚信……这些互不相同又密切相关的词汇所承载的关于一个人本质或特征的信息,对于一个社会的意义比对具体一个人的意义更深远,影响更大。

我是个小人物,无力(也无意)影响整个社会,但影响我所在的单位还是有可能的。我请人写了一块牌匾挂在办公室里,上书我自勉的警句:“厚德、重信、求真、务实、尊贤、创新”。每个到我办公室来的人都能看到这几个字,我希望这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经常与同事们谈论“德”的问题。比如我们要守信,所做的一切承诺,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要百分之百履行;再比如招聘时,要尽量考查这个人是否孝敬父母,是否与兄弟姐妹相处和谐,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就不可能真正关心朋友,就不可能在公司里与人和谐相处,也就不可能担当起一份责任。

其实二十多年前,我就对责任有些体会,虽然只是朦朦胧胧的。我在我们班里年龄长几个月,被王小平戏称“老大哥”。就是这个称呼,使我多了些自觉、多了些承担、多了些谦让、多了些责任感。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

“做人要厚道,做事要踏实”,做个实诚人是我家代代相传的家教。我很感激我的中学老师,他们帮我选择上清华,使我的家教无缝连接上了清华的校训,使我没有被异化,没有被分裂。上大学是我人生转折的开始,在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清华将她的以德为上的价值观深深烙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了我人生第一准则,我已经受益匪浅,我将守之终生。

*作者现任北京电科四维电力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