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建伟:清华为我打造了知识和素质的坚实基础

2008-10-21 |

张建伟(1981级计算机)

  我是1981年考入清华计算机系的。走出校门后的20多年中,许多东西变化了,但在清华的8,使我保留下一些近乎永恒的东西,那就是素质、能力、爱心、社会责任感。与许多同学感觉一样,清华的校园时光是一生中最值得留恋的。我从一个来自内地省份懵懵懂懂的中学生,到今天成长为一名教授,是清华计算机系的教育经历为我打造了知识和素质的坚实基础。

  八十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清华的条件与今天相比有天壤之别,但计算机系给我们创造了一切可能的学习条件,始终引导我们努力向上。我们经历了严格的数学基础和系统的专业基础训练。二年级时开始上机,每周只分到两个小时PDP-11的机时,自然十分珍惜,事先要把准备在纸上的程序在脑子里模拟处理多遍,上机前要换鞋,穿上白大褂,全神贯注地把程序键入调试,当程序结果在终端上慢慢滚动出来时,总是感到格外兴奋。第一次PASCAL编程打印的万年历,当年自己设计的CPU线路,改过的Unix 操作系统程序,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理化电子实验、金工实习、机械制图、专业课上的软硬件实验、暑期模拟电路实验课程等等,给了我极好的锻炼,使得我这些年总是信心十足,不畏学科交叉,敢于实现系统;因材施教时参与科研,接触到了第一代苹果机和 PC,成为从专用计算机到PC时代最早的见证人;学了计算机控制,跟着老师去唐山陶瓷厂,现场调试烧窑温度控制计算机系统,在脑子里深深刻下了用科技提升产品质量的信念;毕业实习时,老师带我们到常州航海仪器厂、上海宝钢,亲自用所学知识实现了几个实时系统,从中体会到了IT技术对中国科技崛起的效用;大四时,我有幸被推荐为直博生,在张钹老师那儿领略到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理论,用 FORTRAN 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用拓扑方法实现的Piano Mover,奠定了做世界一流科研的第一块重要基石。

  老师们一直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认真的授课,严谨的作风,真诚的对人,无私的奉献,关注社会的爱心。急功近利、金钱至上、勾心斗角在我们中间从来就没有市场。班主任陈群秀老师待我们如自己的孩子,问寒问暖,关心备至。在德国的19年中,我也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这些在清华计算机系耳濡目染的作风和责任心。近两年来,我协调和领导了两个与清华的国际间合作项目MINGTCINACS,前者是欧盟与中国在数字广播和三网合一方面的项目,总经费230万欧元,清华为实现演示系统的主力;后者是中德在交叉学科认知系统方面合作培博士生的项目,经费200万欧元,这些也算是对母校的某种回报吧。2002年至2006年我担任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主席,2004年以来任德国清华校友会会长,一个主要动机就是要像当年我们的老师一样,用自己的行为和良知去帮助并促进年轻学者的成长。作为全国政协海外委员,我每年都把对中国改革的建言写成议案,以期为国家做些贡献。

我们生逢其时。20多年过去了,信息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和社会变革中,一直起着龙头作用。机会在我们手里,让我们一起塑造清华计算机系更加辉煌的未来。

张建伟,1981年入计算机系计13班就读,1989年获博士学位后赴德国留学。1994年获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2002年起任德国汉堡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多模式技术研究所主任。曾获IEEE ROMAN奖、IEEE AIM最优论文奖等。

(转自清华新闻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