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阳(92热能)
2000年世纪交替的初春时节,因外地两位同学恰巧同时来京公干,热能工程系动力工程与控制专业87级(燃七班)几乎所有在京的同学便借此聚会。一来欢迎外地同学,二来借此机会交流毕业后的境况。
聚会当然会有热闹的聚餐,也会有酒,更会有酒后的欢畅描绘和失落抱怨。同学中有的在单位中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负责人,有的已经成为创业型公司的合伙人,有的已经过上了平淡却也不失安稳的“小日子”,同时也有同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惑,不免发出些许的愤愤不平。在这热闹甚至有些喧闹的气氛中,我注意到有一位同学相对要平和恬静许多。我便提议请他,我们的同学刘静讲讲毕业后的情况。
听着他娓娓甚至是有些慢条斯理的讲述,聚餐中的喧闹明显地安静了不少。而我的思维也慢慢地离开了聚会本身的氛围,一种体验,成长始于“敏于行”的体验真切油然而生。
1996年3月博士毕业后,刘静留在母校开始了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新生活。由于资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开展工作的条件相当艰苦,由于没有可以依靠的科研经费,也就无法拥有必须拥有的电脑,甚至连复印必须复印的资料都成了一件尴尬的事情;生活方面,每月大概也就几百元钱,还没有作博士生的日子过得宽松,即使称那段日子为清贫也毫不过分。
艰辛中刘静没有退却,而是充满乐观和豁达地开始了新的二次创业。
自己没有经费,就向其他老师借;没有先进的设备条件,就先因陋就简地选择便宜的设备开始做起来……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刘静开始执着地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校和国家的其它各项科研资助项目,开始总结自己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并不断地在权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渐渐地,刘静有了属于自己的科研开发经费,尽管还掉借款后所剩无几,但是刘静的心是轻松而愉悦的。同时,由于其学术上的创新性,刘静作为一名新人在专业领域的影响也慢慢开始形成。学术上的实践尤其是实践中取得的成绩和得到的承认,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着刘静在依然清贫的生活中不断地向事业上新的目标前行。
1997年11月,刘静获得了事业和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大机遇。由于其不断涌现出的研究成果,更因其在学术上的创新精神,美国Purdue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邀请他赴美做博士后、副研究员。在Purdue大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期间,刘静的学术活动和创新激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先后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1999年6月,学有所成的刘静在反复思索之后毅然回到了祖国。但当我们要他讲讲为什么回国,刘静出乎意料的平静,平静得甚至连理由都没有。只有淡淡的一句话,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吸引了他。
小有成功的刘静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沽名钓誉,而是充满激情和冲动地开始了他新的创业。
回国后的刘静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主持建成了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生物热物理实验室,并获聘为研究员,成为博士生导师。刘静不仅迎来了自己学术活动的又一个高峰,同时他所指导的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全部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冠名奖学金。
目前,刘静为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及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并担任中国制冷学会理事。他申请受理有中国专利21项(其中已授权1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并出版有两本极具前沿性的学术著作《生物传热学》和《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刘静博士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生物传热与传质学、高低温生物医学技术与仪器及微/纳米系统传热学等前沿学科。
……
刘静在“敏于行”中成长的经历显然是感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其中也包括我,大家早已从喧闹中安静下来了。我不能确切地知道其他诸位同学在想些什么,但我自己却想到了学习和借鉴。刘静在艰辛和清贫中始终能“敏于行”,能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他对于所追求的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在于他在暂时的逆境中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在于他不言放弃的亲历亲为的优秀品质。
刘静行,自己也行,大家都行,只要我们“敏于行”。让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