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汉生:清华人的期盼

2010-06-02 |

美国加州王汉生(1961电子)

阔别母校21载,今日再返清华园。身临其境,感慨万千。记得当年的清华大学东校门,不大,离主楼很近。校门外是一大片菜地,去五道口商场购物,经过的是一条土路。到林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等地公干,走的更是菜地间的狭窄崎岖小道。骑自行车出去,一路会不断上下颠簸,时而腾起一道灰浪;下雨天,路成了积水的烂泥地,常常只能推车前行,很不方便。清华围墙外的南面,一直到蓝旗营一带,是居民平房,其间偶尔有些菜园和杂乱的荒草场。

这次返校见到的情景已经完全不同了。整个清华园的南面布满了高楼大厦,往日是大片菜地,离主楼很远的地方建起了巨大的清华大学东大门。通往主搂的大道两旁,耸立着两排崭新的院系楼馆。驱车继续走进校园,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全新建筑接着映入眼帘,给人以充满青春活力的印象。面对此情此景,心中有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不由自主地拿起相机,将它们一一拍摄下来。经朋友介绍,这些年,母校逐渐恢复和新建了许多院系,因而相应地建造了许多新的楼馆,使清华从单一的工科高等学府又变成为一所综合大学。今后来校深造的学子,在接受本科教育外,还有机会,比较容易地受到其他科学领域知识文化的熏陶,为培养成具有全面知识素养、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提供了比较完善的条件。

校园内有的地方禁止驱车行驶,这多数是人们来往频繁,或是教学活动密集的场所。我这次返校活动大部分是步行完成的。步行途中。当我看到了公寓、食堂、教室楼、荷花池荒岛、水木清华、大礼堂、二校门这些熟悉的地方时,牵出了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和联想。我曾在这里与之朝夕相处,学习、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对它们有份难舍的情感。今天看到它们和那些错落有致的新建筑融合在一起,觉得特别美,真象一幅画,一幅将传统带入现代、古老和青春相辉映的画。难怪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在评出全世界14个最美丽的大学校园时,选中了我们母校——清华大学的校园。

这次返校给我留下的第二个深刻印象是,我们要跻身世界一流。不论在拜师访友,或跟学生和同窗的团聚中,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开展百年校庆,跻身世界一流”。 这是我们海内外清华人的共同心声。一些美国学者对中国的顶尖综合大学,如清华、北大、浙大等做过调研,拿去与美国的一些顶尖综合大学相比较,得出结论说,中国大学落后他们(美国世界一流大学)20年。且不论比较的标准是否科学,也暂不去追究20年这个数字是怎么估算出来的,但他们做类比时的主要根据是看科学成就。从这一点上说,主调还是很客观的。要成为世界一流学府,就要拿出让世界公认的科学成果。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决不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即可达成的。五十多年前,蒋南翔校长曾经说,新清华(大学)也要培养出象林家翘、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样的大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还没有实现这个目标。是我们经费不足、还是努力不够? 我认为有这两方面的因素,但单一工科大学体制的局限,过去教育方针中存在的欠缺,以及在提倡校风学风中的偏颇是主要的根源。

教学是学校极其重要的工作,已往常常根据需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专业知识,注重学生学习和吸收能力的培养。从来不,或者很少去讲知识的产生和形成,更不会引导他们去了解未知,没有启发性。我们要改变这种状态,要使教学成为师生间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只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要激发其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并谈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感受。学校行政部门也要采取措施,譬如说,要求教师在期中测验或期终考试时向学生发一份调查表,要求他们在答完考题后回答表上的问题。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课内容、方法、水平等提出意见,使教师能了解自己的讲课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预料,大多数学生会按表内容填交,但也有人会随表夹带纸条,或用其它方式对讲课提出不同想法,个别人还会谈出自己的特别感受。这样做的结果,既对学生进行了考核,也对教师教授这门课做出了评鉴。开始时,教师会感到一定的压力,然而也常常会使他们能从中得到鼓励,并能发现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因而心中感到无比快乐,把压力变成动力,促使教学工作迅速改进……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学术评定制度。保证在评定教职员工职称时做到学术上公正公平。不应将“听话出活”、“双肩挑”等作为学术职称提升的考虑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在校内形成公平的竞争平台,调动广大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形成自觉的严谨治学学风,让教学科研队伍中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出来,促使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也会起到示范作用,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作为清华人,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的办学经验,吸取办学历程中有过起伏曲折的经验教训,发扬清华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学风,有计划有步骤,拿出办法和措施,相信我们不要20年,只用15年,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做出举世瞩目的科学成果。复61期《清华校友通讯》上,有学长说,老清华的校风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这在美国学校中是很平常的事,说清华大学过去也是这样,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我们在校读书的年代,如果有人这样提出来,一定会当作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进行批判。现在重新把它提出来,大家觉得很正常。听到的都是对它的赞同声,认为应当这样。清华校园内现在有这样一种自由思想氛围和如此之大的精神世界转变,超出我原来的想象。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有综合大学的沃土,和宽松自由探讨学术的气氛滋养,可以期待,广大的清华师生一定会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轻装上阵,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在千锤百炼的基础上,有根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新说,取得新的科学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清华一定会回馈社会,不断地向国家输送各类人才,为国家的强大,人民生活的幸福贡献力量。

相关新闻

  • 082021.05

    清华人与深圳40年 | 王汉忠:弦歌不辍,躬耕不绝

    王汉忠,清华大学1957级水利系校友,因担任学生辅导员,延后至1963年7月毕业。毕业时部队来校选拔,王汉忠成为毕业班唯二入选者,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工程兵第三工程研究所,参加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现场测试工程。在部队期间立三等功一次,后一直参加国防工程建设,1982年10月调入基建工程兵三十一支队技术科。1983年9月15日集体转业深圳,先后在特区建设公司、深圳南油总公司工作。1985年担任深圳国际经济技术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开发福田保税区。1989年调入中深国际公司。1997年5月光荣退休。

  • 122020.10

    黄维枢、王如璋夫妇访谈|用一生诠释清华人的风骨

    黄维枢、王如璋夫妇简介黄维枢,193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工业热工专业,后因苏联专家变故,于1957年新学期开始时转入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和王如璋学长同班。1962年毕业后被...

  • 012021.04

    清华人王朝松:举火趟路照凤凰

    1964年,18岁的王朝松从浙江义乌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制造系光学仪器专业,是光零班这个“拼命三郎”班级中的物理、化学课代表。1970年毕业分配到江西农场,1975年调入江西山区的三线工厂——江西光学仪器总厂,从技术员提拔为照相机分厂厂长。1985年,他再入清华,在全国统招中考取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两年制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后出任江光总厂厂长助理,1989年初成为总厂厂长。

  • 262018.04

    王浩:清华人最珍贵的品质是自强不息

    “希望清华学子们以学习为第一要义,注重学习态度,敏于思勤于行慎于言,重视科学问题的提炼和推演,注重学科交叉、融会贯通下苦力气,关注国际前沿,把握实时动....

  • 112023.08

    创业清华人︱王洪鹏:砥砺探索“芯”可能

    中茵微电子的创始人王洪鹏身上同时有着学者和企业家的气质:谈起技术来像学者一样严谨,对集成电路领域的前沿信息如数家珍,管理起公司来也运筹帷幄,冷静而卓有远见。几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他从海外回国工作,很快升到了管理层,然而一股莫名的无力感随之袭来。“最大的问题在于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掌控,只要给别人打工,按照别人布局好的战略和方向做事,你就不可能有自己核心的...

  • 142019.10

    风骨清华人

    百年清华,风起云涌。清华大学的历史,承载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饱含对民族复兴的期待和向往……

  • 232018.04

    古丽蓉:我们是清华人

    从踏进清华园学习的第一天/ 我们开始拥有一个特殊的名称: 清华人/ 从手持毕业证书的第一个早晨/ 我们肩负起一个庄重的职责:清华人/ 在人生的....

  • 292013.04

    王汉斌法学基金成立仪式在清华举行

    4月28日上午,“王汉斌法学基金”成立仪式在清华大学工字厅举行。

  • 022023.06

    创业清华人︱王博:智慧化诊疗系统背后的创业方法论

    王博今年刚满28周岁,但是已经有了很多头衔:精诊科技CEO、2020年北京市科技新星最年轻入围者、2020年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这些荣誉,是他多年创业生涯的积累。王博对周围的世界有独特的敏感性,从发现临床外科医生的切实需求,到抓住时代的橄榄枝走上创业之路,每发现一个问题,他就脚踏实地的解决掉。从大一到博士毕业,王博始终走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创业之路上,并致力服务于国家医疗的战...

  • 012011.04

    刘雨亭:毕生耕耘的清华人

    2010年5月28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为前不久去世的清华校友、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雨亭学长举行了追思会。中心领导、中心各院所代表及刘学长的生前好友、清华校友,都对这位勤勉敬业、忘我拼搏、无私奉献、毕生耕耘的清华人给予高度评价。心怀憧憬 进入清华1953年6月9日,毛主席签发《中共中央关于三年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指示》,这一天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祥日。8月,对中国汽车事业满腔热情、心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