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荫远:高等教育杂谈

2011-01-28 |

李荫远(1943物理)

我国的教育部是管、评、办三者一体化的行政部门,从学前教育到博士文凭没有不在其管辖之下的,国立高等院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副校长都由部里直接任命。钱学森之问公开发表之后,一时议论如潮。

深圳特区决心创办一所从一开始即去行政化的南方科技大学,委托中介公司(猎头公司)在海内外物色校长人选,再聘评议会投票从候选人中选出了2008年卸任的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当深圳领导向朱先生致聘时,后者却提出必须由自己兼党委书记,深圳表示同意。2009年朱校长全时驻校,少数教授到职。教育部20101224发文批准南科大的筹建。在筹建期间无权招生,因而南科大实际上缺少了必要的准生证。

近月来,在科教界当中最抢眼的新闻大概要算南方科技大学()不等北京教育部的批复决定自主招生,将来还自发学士、硕士、博士的文凭。从媒体上的话语看来这是一个惊人之举,但在旧社会上过大学的人看来,这却不是创新而是复旧。1943,我毕业于西南联大,文凭便是学校颁发的。

六十多年前的老话值不得提说,还是说点新鲜的。试问千人计划引进的高档学人,他们大多数是美国归来者,其博士文凭是谁发给的呢?

冷清的美国联邦教育部

美国无国立大学,只有私立的和州立的两类。办好学前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属于县一级政府的使命,经费来自物业税的收入,选举产生的几位县级官员中有一位专管教育的。联邦教育部无一所下属的院校,自然从来也未发过任何一类文凭。事实上,美国把管理高等教育的权力交给了一种我们很不理解的社会组织。它只管有关的法规、注册、统计、调研和向国会与总统办公室提交汇报和建议之类的文件。就连每一年度对高等院校的办学实力、教学质量、专业设置等的评估也让给了各大报刊和学术团体。

在习惯了官本位的人们看来,美国的教育部毫无实权,不顶用。那些大学或学院的领导机构在哪里?硕士点、博士点是从哪里申请来的呢?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最初西欧各国大学原本是自治讲学的团体,其后才由董事会(Board of Trustees)来管理。多次流血革命都未能改变这一传统,只有十月革命所扫过之地打破了一切。美国的保守主义的社会风气颇盛,大学的大小事情都由董事会订立的章程规定下来,物色和聘任校长是董事会的一桩大事。章程中如规定学校只办本科(学制一般四年),那就只有学士学位或双学士学位(两个主科,学制五到六年)。如规定是办成研究型大学则自然就有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的权力。

夹在中间的是教学型大学,那就得注重教学质量并开出各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可授予学士和硕士学位。校长按照章程自主办学,须听取校内评议会的意见并受舆论的监督。董事会每年开会大约四至六次,平日不过问校务。

私立大学董事会的成员由捐资兴学者和其邀请的“社会贤达”组成。颇为意外的是,州政府出资办的大学也由董事会来管理,其中的成员有少数是州长指定的,其他则是本州的企业家或知名人士。大学的董事(一般有3050人不等)是荣誉职务,他们还得和校长一起,替学校寻求捐赠(无论私立还是州立的)

美国高等教育明显的多元化

大学院校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研究型大学

二、教学型大学

三、本科学院

四、博士生大学

五、成人学院(社区学院)

一、研究型大学:我们常说的美国名校大多是私立研究型大学,哈佛之外有耶鲁、MITCIT、史坦福、芝加哥、哥伦比亚、普林士顿、霍普金斯、康奈尔等等。他们是逐渐升级和扩建才有今天的名声和规模的。州立大学起步较晚,二战后大步赶了上来,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面积和财富均为五十州之首的加州已经办起了十所研究型大学,称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亚大学,缩写为UC),其后加上校园的地名。除UC Berkeley一处专业齐备外,其他都各有重点,第十所2005年才建校。这类大学兼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授予学士、硕士、博士三种学位。研究生一般约占注册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全时在校者只需两年念满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并参加了相关的研讨会(seminar)即可申请硕士学位(不要求提交论文)。如果继续攻读博士,不一定能在本校(由于没有被教授看中),可转入攻博较易的大学继续念下去。

这类学校其本科生入学审查门槛颇高,数目设限,州立的对本州居民的子女稍有优惠。私立的则对本校校友(毕业生或教师)之子女略有优惠,美国50州多数有研究型大学一、二所,纽约州和得克萨斯州均有多所,但以UC Berkeley(国内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为知名。

二、教学型大学,只有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大学,其数目在美国多于研究型的,教授中有研究经费者占少数,本科生远远多于研究生,入学门槛亦较低。学校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高于上一类的大学,有学生评教的做法,但学生的书面意见必须交给系主任,由评教小组审阅并保密。加州有23处这一类型的大学,其名称是: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缩写为CSU)其后加上校园地址。除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外,硕士生专业课的要求与上一类大学相同,不要求论文。

三、只有博士生的大学的例子是Rockefeller University,它设在纽约市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名教授、博士后和研究生,教授几乎不开课,只有研讨会。以数理逻辑知名的王浩教授,即在此校任教期内因癌病去世。

四、本科学院一般都规模较小,不少是天主教或基督教中各教派所办的,在校学生除本教派信徒的子女外,还有以免费或奖学金吸引来的学生。由于美国宪法有信教自由的规定,学院不得劝导学生皈依其教派,但因人际关系还是会有不少的学生加入其教派。在校内教师不许提到与圣经相抵触的知识。

私立的本科学院有一些以教学认真或注重素质训练而受到称誉,他们多各以捐资兴学的人名做校名。例如西岸奥列岗州的Reed  College即为其中之一。

五、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

这一设置是上世纪后半期的新生事物,它集我国称为老年大学、职业教育以及补习学校的功能合而为一,其名称即为某地的社区学院。近年来,大多数有较高税收的县都兴办了社区学院,有的还建有很好的校园,任何人均可入学,按所选课的学分交纳学费。

老人们在其中可选读文学、绘画、艺术、写作、音乐等,使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多了一些交往。在职的青壮年则可选修一两门技术课,以便提升工种或跳槽。此外,社区大学是社会上打工仔(多数是在高中时期因故辍学者)改变命运的场所;可以先补修高中课程,再读大学一、二年级,苦苦熬过三、四年后,能获得一个叫做副学士学位的文凭,便有资格转入该州的州立大学念到毕业。

社区学院在法规上受到所在州州立大学的监督,其负责人有时是州立大学派出的。学院教师有专任的,也有兼任的。为了学生的方便,某些课程安排晚间七点以后上课。

我们还注意到:美国高等院校的章程甚至其名称都不轻易修改,例如加州的教学型大学(CSU)无一所升格为研究型大学(UC),虽然这二者都先后添办了多所。又如众所周知麻州理工学院(MIT)和加州理工学院(CIT)早就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学府,他们却绝不会改称大学。

美国教育界事实上在按一种潜规则限制学位的授予,以保持其文凭有起码的公信力;对同一级的学位还得看在哪一个学校念的。如果是博士,则进一步要看其导师是谁,并审视其学位论文。

附注:我国的专业大学(如石油大学、地质大学等)是当初学习苏联的产物。在美国,他们作为相应的一些专业就办在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中。再者,美国无师范大学或独立的师范学院,而在州立大学和一些私立院校内设有教育系或教育学院,培养教师;更有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师学院招收研究生。

我的感想和建议

上面尽我所知,简单地写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概貌,用意在于给议论我国高等教育者提供一个参考系。当然,美国联邦教育部的无为而治在我国是绝对行不通的;但是,我们教育部的行政负担实在是太重了。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各大学校在不违背《高等教育法》的前提下,订立本校的章程,例如复旦的杨玉良校长在这方面已做出很好的表率。“依法治校、民主办学”如能长期坚持,必有成就。不应再有流弊甚多而无必要的巡视评估。

二、改革可以从基层启动;南方科技大学()自选校长,不等批复,自主招生,将来还自发文凭。有人认为这是不尊重上级领导,其实未尝不是帮了教育部的忙。部里碍于自订的规章制度不便做的改革试点,正好放手让下面做。

三、硕士学制:新世纪以来,我国每年授予博士学位数已居世界前列,其质量的保证实有困难。从教育部的学位章程和实际上的运作上看,硕士只是尺码小一号的博士,其毕业论文有无含金量少有人过问。

我认为不如采用美国目前通行的两学年制硕士学位,不要求提交论文。两年当中,除认真研读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研字号课程外,并在有关的研究所安排实习和参加研讨会。由于各学科在上一世纪都飞跃地发展,对于以科教为终身事业者有必要花足够的功夫打好基础。同时我国本科三、四年级的专业课有过多过重、消化不良之弊,在设计新的硕士课程时可作适当的调整,以减轻本科负担。

四、对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我同意王长乐教授的论点,他最近在《科学时报》2011115A3版上发表的《没有思想的突破教育进步是奢望》一文中,直接指出“要消除大学中的官本位现象,……就必须批判隐藏在我们社会中的封建思想,而这些封建思想在前30年时期就已经潜伏在我们的大学之中。”

我想补充一句:“文革”十年封建思想并未被清除掉,反而隐藏得更深,当前不只是教育,为了社会的进步,也一定要突破封建思想。

李荫远,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数理学部),现居北京。

转自 南方都市报 201112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