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吴雁:我的34份考试卷

2011-03-01 |

吴雁(1977级精仪)

吴雁近照

我是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19773月入学,8011月毕业,离开学校已经31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变动,手头保存在清华的物品除日记外,就是那34份考试卷了。

34份考卷中,最早的一份是197747日的数学考卷,最后一份是19801030日的毕业设计报告(有3份卷子没有记录时间)。考卷的内容,有代数、几何、三角等补习时的课程,政治、英语、哲学、机械制图等公共课,物理、高等数学、电子技术、电工学等基础课,静力学、运动学、材料力学、物理光学、光学仪器设计等专业课,共涉及17门课程。其中有的是阶段性测试,有的是一门课结束时的考试。不知现在大学的考试卷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当年的考卷都是老师手工刻制蜡板,然后油印的。用纸非常粗糙,很薄很黑很脆,像过去的包装纸。

许多同学问我,卷子是如何得到的,为什么他们没有。我回忆,应当是从开始的无意识的得到,逐渐成为有意识的索取并保存下来。刚入学的时候,老师为了让我们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的课(不是所有课)考试结束后,会把考卷发给大家。有时还要求对做错的题进行改正(在34份卷子中,有2份就有当年改正的答案)。这应当是我的卷子的初期来源,无意识的得到。还有一个情况,当时我在班上学习比较好,为满足心理平衡,希望看到老师给的成绩,就主动向老师索取考卷。后来,随着卷子的增多,更加留心对卷子的收集和索取,慢慢养成了习惯。但是,由于有的考试卷搞不清索取的渠道,或许学校规定某些科目的考卷必须存档,并不是每次考试的卷子能得到,我现在保存的卷子仅仅是学习课程的一部分,这是非常遗憾的。

睹物思情。每当看到这些考卷,不禁想起当年的学校、学习和生活,尤其是怀念教我们的老师。我曾经在班级网站上发帖,回忆我们的老师和他们的课程,同学们热情回帖。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代数课是刘纪林老师(我班第二任班主任),三角函数丁伯炬老师(我班辅导员),解析几何鲍成玉老师,英语开始是朱皋玲老师,后来是季建老师,专业英语王民强老师,高等数学大课吴清华老师,高等数学辅导程老师,应用光学邬敏贤老师,光学仪器设计王东升老师,物理光学何庆声老师(我班第三任班主任),计量光学花国良老师,光学传递函数张鸿澄老师,机械加工工艺徐世朴老师。指导我们毕业设计的有严瑛白老师、余官正老师。

34份考卷中,有份机械制图的卷子,使我想起很多。记得制图课在9003大楼的绘图教室,已经接近毕业,老师要求设计一个比较复杂的部件,从铺开图纸到全部完成,前后用了近2个月的时间。制图应当是一项综合性测试,要根据设计要求边构思、边画图,要考虑零件的加工、组装、配合,要运用不同角度的视图、不同部位的剖面、不同含义的线条,详尽展现其形状、结构、连接关系,最后要用仿宋字标注图中的数字、文字。制图课给我们带来很多收益,除直接用于毕业后的工程设计外,一是学会了写仿宋字,现在有时还在用,二是锻炼立体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这是设计行业的基本功。听说现在学校已经没有制图课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脑。设计草图直接在电脑上展示,又快又好又直观,修改起来也非常方便。但与手工制图比较起来,还是少了基本功的训练。

2009年,我班同学在贵阳聚会。作为礼物,我将34份全部考卷带到了贵阳,与同学们分享一份心情,回忆当年在学校的日日夜夜。说来也巧,我班何庆声老师和他夫人也参加了这次聚会。何老师一眼认出其中一份物理光学的卷子是他当年出的题、刻的版、印的卷、判的分。我也非常兴奋,请何老师在这份卷子上签了名、署了日期。这张考卷(见下图),从我1979128日在清华答卷到何老师200983日在贵阳签名,时间间隔30年。

我们毕业已30年有余,34份考卷始终伴我人生,我已从一个当年求知欲很强、信心满满的大学学子,成为一个在事业上做出了一点成绩和贡献的国家干部。如果说这也是一份考卷,我自认为是算是成功的,没有辜负学校的培养和老师的教导。值此母校百年诞辰,送上此文,带去我最良好的祝愿。

2011225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