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恩至:回忆往事——祝贺母校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

2011-04-27 |

〔加拿大〕李恩至(1951航空)

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51年毕业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1990年退休,1993年来到加拿大渥太华。我经历过母校解放前、解放时期、建国后院校调整三个时期。现将所见所闻与感受写下,让年轻校友也知道一些情况。今年母校建立100周年,也是我毕业60周年。我已年逾八十,身体健康一般,争取回国参加百年校庆。

解放前及解放战争时期

我考取清华后不久,来到北平,入住清华园内。在日本占领时期,清华园是日军驻守的地方。据说,体育馆曾是日军养马之处,园内宿舍破旧不堪,善斋、平斋、新斋要轮流维修。我曾在清华学堂那个木结构楼住过一个学期。刚到校不久,碰到北大女生沈崇事件及浙大的于子山事件,同学们接二连三反饥饿、反内战、罢课游行。有一次我们沿着铁路南下到西直门,走到沙滩北大红楼大操场,与北大学生联合开营火晚会,在那里演讲、唱歌、呼口号。另外一次,当时的政府警备司令部派军车送清华学生到北大开会,会后,又接我们回清华园。我当时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回想当时去北大聚会,主要是反蒋,而北平当局执政的是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

我刚入清华大学的时候,是五大学院。校长梅贻琦,文学院院长朱自清,理学院院长周培源,法学院院长陈岱荪,工学院院长施嘉炀,农学院院长汤佩松。我毕业后第二年,院系调整,清华的文理法三个学院并到北大。北大的工学院并到清华。另外,航空系与外校合并为航空学院。地质系与外校合并为地质学院。化工系中搞石油的与外校合并成石油学院,冶炼专业与外校合并为钢铁学院。农学院与外校合并为农业大学。当时感到并出的四个学院中有不少名教授,清华就略显单薄。合并以后,所有这些学院暂时仍在清华园内,因为清华园校内还能容纳。过一两年后,各个院校有了自己的校舍,才逐渐迁出。清华人自强不息、实干苦干的精神,也带到了各个新的院校。如今半个世纪过去,据说,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个学院又恢复了。另外,还有医学院和艺术学院。还设有很多现代化的专业。校舍面积倍增。这都是清华人努力的结果。

19474月的清华大学36周年校庆是清华大学自昆明迁回的第一次校庆,那天上午由校长梅贻琦及北大校长胡适讲话。胡适的讲话很幽默。会后,学生们围观这两位校长。当日下午有运动会,由刘光亚先生指挥军乐队绕场一周,我是吹长号的,没有穿制服,20多名号手都是中学时期就参加乐队的。回想我参加90周年校庆的时候,见到清华学生的军乐队,人数及水平大大超过我们当年。他们都穿着统一的制服,神采奕奕。36周年校庆那天晚上,大礼堂有管弦乐队演出,由清华大学师生和燕京大学音乐系师生合奏,张肖虎先生指挥,我也在其中。乐队演奏古典音乐及清华校歌,还奏了清华学堂时的老校歌,也有混声歌咏团演唱。我们演奏演唱的音乐向全世界清华校友广播,后接到反馈的消息,校友们说,听到母校的音乐,感到很高兴。清华园灰楼是学生音乐活动的基地,张肖虎先生在那里办公,乐队及歌咏队的活动都在那里进行。

1948年东北战事结束,第四野战军入关,形成对平津地区的包围。当年12月的一个星期日我进城,下午回来的时候,见到清华大学西门通颐和园的路上,并列许多国军的榴弹炮,向北面瞄准,旁边停着满载弹药的军车,感到战争一触即发。当晚炮车进入清华园内,梅贻琦校长当即与国军头目交涉,说我们这里是大学,不能变成战场。当夜炮车即撤走。第二天上午,我们上课的时候,外面机枪声不断地响,课上不下去,老师说下课吧。我们一些同学朝着枪声方向走到平斋楼上观看。原来交火的地方在圆明园内。我们看到一群国军士兵扛着国旗,在地上匍匐向北前进,并开机枪扫射,但没看到对方开枪开炮。后来一两个星期内周围没有见到国共的军队。实际上,学校周围成了真空地带。有一天,来了两位解放军首长,原来是聂荣臻和薄一波。他们在体育馆看台下向学生讲话。同学们都很高兴,围着他们一面听一面鼓掌。次日中午,一架国军的运输机从东单小飞机场起飞,到清华园上空投下两枚炸弹,一枚投在科学馆南面,把大树拔起,炸出了直径约10米深3米的大弹坑。另外一枚投在普及院。所幸没有人死伤。炸出的弹坑处后来盖了阶梯教室。

我考取清华之前,常听人们说,清华大学特别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老师一般不出难题偏题,来到学校后感到果然如此。学校把名教授放在教学第一线,例如: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教大一微积分,周培源教授、王竹溪教授(热学权威)教大一普通物理。大一时除了国文课是汉语外,其它各科都是英语教材。老师讲课是用中英文混合进行。因为术语是英语的,所以笔记都用英语,习题也是英语的。虽然我在中学时已学过六年英语,但到这里后,还要经常查字典,才能看懂课本,才能做习题,所以功课压力大。记得当时每天晚饭后6点就去图书馆排长队,大门一开,同学们一拥而入抢占座位,直到晚上11点才回宿舍。在那里学习很安静,学习效率高,培养了刻苦钻研的精神。清华母校不但给我许多工程上的知识,其自强不息、刻苦学习、不怕艰难及独立思考的优良作风对于我毕业后在航空学院教学很有帮助。

清华母校向来注重体育活动,1947年那次运动会我被选为跳远队员。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名叫唐振声,原是平津篮球名队“木乃伊”队的中锋,来清华后成为清华大学篮球队中锋,所以当时清华篮球队是高校之冠。唐振声毕业后入国家队为中锋。清华历年都是北京高校运动会的冠军。

建国后院系调整时期

“文化大革命”前一年及“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下放到工厂当车工四年。后来北航来了工农兵学员,学校开门办学。我们带领学生去过北京汽车厂、紧固件厂、毛纺机械等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设计加工及安装设备。由于我在工厂有些经验,所以由我负责调度。我根据学生过去做过的工种,例如原来是车工、铣工或电工的特长分配工作,因此承担的工程进行比较顺利。

1985年北航来了一批调干生,其中有30多岁的厂长级干部,还有一些年轻工人,编入一个班。他们有些是“文化大革命”前的老三届学生。这些学生数理基础较差。我当了他们的班主任,在学习及生活上都要花时间关心帮助他们。他们学习非常刻苦,常常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不能浪费时间。”这使我很感动。我给他们补中学的数学课,并教计算机。

我大学毕业时有十名同班同学分配到北航各系各专业执教,还有上下班级的一些学生也分配到北航。我们这些老清华学子肩负着培养下一代航空航天人才的重任,将从清华母校学来的知识和自强不息、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优良作风传给了学生。三十多年来我们培养出数千名优秀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单位如研究院、设计院、高校或工厂工作。前几年,从报上看到五、六、七宇宙飞船升空,一些正的或副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就是北航毕业生。去年在电视上看到歼10和歼20第四代战斗机在空中飞翔。我们的学生都参加设计和制造这些先进的飞机,他们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我们要饮水思源。清华人以自强不息,实干苦干的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今百年树人,桃李满天下,造福我邦家。作为身居国外的清华校友,我甚感欣慰。

相关新闻

  • 222021.02

    沁园春·续谱华章——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0 周年

    沁园春·续谱华章——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0 周年

  • 252020.04

    直播预告!清华大学109周年校庆特别报道

    4月26日上午8:30,清华大学109周年校庆特别报道将通过清华109周年云校庆网站、人民日报客户端、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中国电信天翼云、清....

  • 262020.04

    马来西亚校友会:祝贺母校清华大学109周年校庆生日快乐!

    马来西亚校友会祝贺母校清华大学109周年校庆生日快乐

  • 262024.06

    邓稼先诞辰100周年,谢虎校友支持清华大学设立“邓稼先奖学金”

    6月25日,在“两弹一星”元勋、清华校友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举行“邓稼先奖学金”捐赠仪式,弘扬邓稼先校友为祖国核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以身许国的崇高精神,激励清华学子树立远大志向、矢志成才报国。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1992级校友谢虎出席捐赠仪式。

  • 262020.04

    清华大学举行109周年校庆日活动

    4月26日,清华大学迎来109岁生日。早上9时整,伴随着徐徐春风,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清华大学109周年校庆日活动在大礼堂前举行。校领导邱勇、陈旭、姜胜....

  • 112021.03

    谢思恒:庆祝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组诗

    中国高教一奇葩,清华英才誉中华;自强不息攀高峰,厚德载物勤奋发。

  • 192020.03

    欢迎参加清华大学109周年“云校庆”活动!

    4月26日为清华大学109周年校庆日。鉴于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学校决定对清华大学109周年校庆活动作如下安排:1. 校庆日校历安排不作调整,校庆日正常上班,五一假期安排不变。2. 校庆日不安排校友集中返校。校友...

  • 222021.02

    贺清华大学110 周年华诞

    贺清华大学110 周年华诞

  • 092021.04

    自强成就卓越 创新塑造未来 | 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献辞

    清和四月,树木华滋。在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0周年华诞的喜庆时刻,我们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部门、各单位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西山苍苍,东海茫茫。110年前,清华诞生于中国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难中。自建校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耻不如人”的不屈品格就...

  • 182021.05

    杰出校友王佐良:契合与卓越——写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

    2016年初夏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松柏和银杏的高大枝干,照进清华大学丙所会议室,“全球化时代的契合:王佐良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即将在这里举行。我特意请工作人员拉开窗帘,让王佐良先生生前居住和挚爱的清华园透过宽大的落地窗进入与会者的视野,彼时彼刻,自然之美与学术之美映入同一个画面,烘托出王佐良先生毕生所追求的人与自然、文字与思想、学术与人生的美妙契合。来自全国各地近50名学者齐聚清华,共同追忆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