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杨日胜:要做一辈子研究生

2015-01-26 |

——怀念清华老校友和恩师林为干院士

杨日胜(1968工物)

2015123日上午,我接到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个电话,电话中说,经抢救无效,林为干院士已于一小时前去世。得知这一消息,我真是悲痛莫名,以前林院士对我谆谆教导和帮助的情景一幕一幕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林院士是我国享有盛名的微波理论学家,我国微波理论与技术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林院士被尊为“中国微波之父”,称为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41号,同时也是五十名现代中国基础科学家之一。林院士也是清华老校友,他于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39年毕业。在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后,19518月,林院士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怀着拳拳报国之心,冲破了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拦,毅然从旧金山登船返回祖国。林院士原打算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后来接受了广东省政府“为家乡服务”的建议,先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后来,分别在华南工学院和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教授、系主任和副校长等职。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培养出50多位博士,他们均已成为我国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技术骨干。

林院士是我念硕士学位时的导师,是我的恩师。1988810日,当我成功地通过了德国不伦瑞克工科大学高频技术研究所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德国工学博士学位时,我真是百感交集,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的恩师林为干院士。我之所以能获得德国工学博士学位,是与林院士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

“文化大革命”时期与林院士的初次见面

196812月底,我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四川部队农场劳动锻炼。当时我所在的连队共有120多位学生,其中,90多位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的,其他30多位分别来自清华、科大、北航、北工大和上海交大等学校。在部队农场劳动锻炼时,我认识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的林诒玉,他是林为干教授的儿子。19705月份,我结束了劳动锻炼,被分配到四川西昌专区。在前往西昌专区报到的途中,在成都住了几天,其间,与同时分配到西昌的一个清华同学到成电去看望林诒玉,在林诒玉家,我第一次见到了林院士。我和分配到西昌的那个清华同学由于不知道到西昌后还要被分到什么地方,加上到成都后,得知西昌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几乎没有什么工业,我们两个人对前途都忧心忡忡,情绪很低落。林院士看出了我们的低落情绪,鼓励我们要振作起来。到西昌后,我是越分越差,一度跌落到我的人生最低点,但是,林院士鼓励我的话使我一次又一次地爬了起来。

研究生时期林院士对我的教导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恢复了大学和研究生的招生。由于我在贵州的一个雷达厂工作了近六年,从事的是雷达天线和馈线系统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微波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所以,我决定报考林院士的研究生。当然,林院士的名气也是我当时报考他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以电磁和微波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林院士的研究生。在两年的研究生学习中,林院士身传言教,使我受益很大。

首先,林院士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我国微波事业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其次,林院士并没有中国很多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持才傲物,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恶习。尽管林院士当时已是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但是他很平易近人,没有丝毫的权威架子。林院士指导研究生很认真负责,在林院士的指导下,我选择的硕士论文题目是“非圆介质波导传播特性及场结构的研究”。在准备论文的时候,碰巧林院士也在准备去美国加洲大学讲学的资料,非常忙,即使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林院士仍是不厌其烦地对我进行指导。硕士论文完成后,林院士对论文进行了仔细审核,称赞说论文写得不错,对我鼓励很大。我的硕士论文发表在1982年第1期《成电学报》上,不久后,又被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评为优秀论文。以后,我一直从事光纤和光缆方面的工作,实在是与当时选择非圆介质波导作为硕士论文有很大关系。

在德国学习时期林院士对我的鼓励

研究生毕业后,我留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参加了当时国家组织的出国英语考试。我通过了考试,取得了赴美国学习进修的资格。1982年我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物理系申请到了奖学金。不巧的是,1982年发生了有名的“胡娜事件”。当时,中国的女子网球第一号选手胡娜在美国要求政治避难,导致中美关系紧张,由此我国政府决定削减去美国进修和学习的名额。大概由于当时在成电考上出国的人中,我相对来说要年轻一些,学校要求我改去德国。由于时间仓促,我也来不及了解德国的大学,更不认识德国教授。林院士花了不少时间帮我联系德国的大学和导师。后来,给我提供奖学金的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为我联系好了德国不伦瑞克工科大学高频技术研究所的所长温格尔教授。林院士得知我要到温格尔教授处,很为我高兴,他向我介绍了温格尔教授,说他原来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发表了不少论文,名气很大,后来返回德国了。

198312月,我来到了德国。在歌德语言学院学习了四个月德语后,我来到温格尔教授的手下进修。最初,是由德国艾伯特基金会提供给我奖学金,为期两年。在德国期间,林院士多次写信给我。一方面,林院士要我抓紧这难得的机会,多学一些东西;另一方面,林院士明确向我提出,要我在温格尔教授处一定要拿到博士学位。其实,在到温格尔教授处后,我也有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但是,温格尔教授在德国是大名鼎鼎的教授,以要求严格著称,手下汇集的都是当时德国的一些精英,我很担心,温格尔教授是否会同意我攻读博士学位?另外,我的奖学金只有两年,两年后就没有经济来源了。因此,我虽然有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但是,一直有些胆怯,一直在犹豫。林院士的来信给了我很大鼓励,提高了我的自信心,从此,我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拿到博士学位。

事情往往是这样,一件事情能否成功,经常是取决于一个人能否下定决心,能否坚持最后五分钟。如果没有来自林院士的压力和鼓励,很可能我就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尽管后来我有过一段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小插曲,但是,最后我还是又回到了温格尔教授处,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至今,我仍然一直与温格尔教授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前几年我还介绍了一位国内的教授到他创立的研究所进修。

2005年,我加入了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主要的光纤光缆和电力传输线缆生产厂家。林院士对我和中天科技都给予了有力支持,中天科技院士工作站就是在林院士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自中天科技院士工作站成立后,我与中天日立射频电缆公司的同事曾多次拜访林院士。林院士在年过九十以后,仍然坚持每天工作4个多小时。有一次,林院士还送给我一篇不久前他在美国一个著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使我既感惭愧又感动。林院士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实际行动履行自己“要做一辈子研究生”的诺言。

林为干院士的逝世,不仅是电子科技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科技界、特别是微波界的重大损失。

林为干院士,您的学生永远怀念您!

2015123

作者简介:

杨日胜,男,19441020日生,江西省萍乡市人,德国籍。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德国不伦瑞克工科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raunschweig)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1年,在德国通用电缆公司(AEG KABEL AG)光纤发展部任高级工程师。1991年至2000年在德国西康光纤有限公司(SIECOR GmbH & Co.KG.)生产应用部任高级工程师兼亚太地区技术总监。2000年至2003年在康宁光缆系统公司(Corning Cable Systems GmbH & Co.KG.)大中华区任技术和市场总监。2003年至2005年在德国力倍上海电力金具有限公司(RIBE Electrical Fittings (Shanghai) Ltd.)任技术和市场总监。从20054月开始,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任职,任公司董事长代表。发表了40多篇论文,在德国,欧洲和美国注册了七项光纤和光缆方面的专利。系国际工程学会会员。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52017.08

    美国终身教授的海归全记录

    事业与家庭,前途与发展,环境和空气……到底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发展?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位美国终身教授的心路历程。

  • 112020.08
  • 272019.03

    张晓东:研究员的坚持是一辈子的坚持

    自198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张晓东学长来到了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到今年已经35年。这35年间,除了1995-1997年,张晓东学长....

  • 262016.05

    “她一辈子没偷过懒”

    “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2003年,在《杨绛文集》的《自序》中,杨绛这样给自己定位。

  • 172016.03

    一辈子的清华缘

    弹指一挥,毕业已然20年。

  • 292019.10

    杨石先:一辈子与“元素”打交道

    杨石先(1897年1月8日~1985年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原籍安徽怀宁,化学家、教育家,我国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

  • 202021.10

    刘永坦:“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时期的梦想付诸现实,是很幸福的。”1936年出生的刘永坦,比世界第一台实用雷达晚“出生”一年,他却用一生追赶乃至领跑世界雷达技术的发展脚步。奠定理论基础、组建“雷达铁军”、筑造“海防长城”……刘永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对海...

  • 202009.03

    季羡林:夫人一辈子也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

    季羡林近影  2009年1月25日下午,解放军301总医院季羡林先生的病房里喜气洋洋。墙上横挂起长长的一串红色“福”字剪纸。牛年来了,季老的床头挂上一只憨态可掬的红色绒布小牛。精神矍铄的季先生管自己今年病房里的春节大菜叫做:“团团圆圆”。季羡林一家包了喜迎团圆年的饺子。季先生品尝完了“团团圆圆”以后,又其乐融融吟出两句古诗:“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布衣情怀  按照中国老百姓讲究虚龄的传统说法,...

  • 3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