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焦志延:写在毕业四十年之际

2015-06-12 |

焦志延(1974工物)

197010月,在延安地区延长县农村插队两年以后,我被公社和县里选送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当时,延安地区有 17个区县,每个区县只能推荐一个人。我算是延长县的知青代表了。我们以延安插队的经历为骄傲、以继承延安精神为荣光,十七名知青包着白羊肚手巾、扛着镢头走进清华校门。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简报”里还报道过这段情景。

18岁初中毕业离开学校,在陕北农村上了两年的“社会大学”。过起了黄土地农民的生活,这段经历让我们体会了底层的困苦、农民的艰辛,磨掉了学生腔、打破了头脑中的空想,了解了真实的中国,认识了社会的本质。此间,我曾萌生了困惑,也意识到了责任,渴望有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能力,去改变黄土地上父老乡亲的贫困生活。

在清华工物系学习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但我们共同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的激励和影响,怀着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学习和知识充满无限渴求,“带着麻袋上学”,迫切地要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去!专家教授们用他们渊博的知识、深刻生动的讲解,启发我们从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地将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加以运用,在学习中不断思考,汲取精华融会贯通。我准备毕业后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

19744月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在清华核能研究所(后改为清华核能研究院)工作,参加国防科工委的科研项目。后调到国家环境保护办公室(后升格为国家环保局、总局、环保部),从事环境管理工作,参与核电站选址、放射性环境管理,筹建环境出版社、报社、环保产业协会、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1996开始从事环保宣传教育工作。

左为焦志延学长

我非常庆幸,能够在非常的年代,有机会跨入知名学府,学习和应用尖端前沿的科学知识。我也深切体会到,在后来三十多年不间断的创业与开拓过程中,能够不畏资源匮乏、能力薄弱、社会经验缺失等困难坚持推进环境保护这项对国家发展具有前瞻意义的工作,得益于延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磨炼,也得益于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校训校风的熏陶浸润。是这些一脉相承的传统精髓鼓励着我担当起十年、二十年后日益凸显的时代责任。

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新的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关乎国家战略与发展全局。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满足人民群众希望看到蓝天白云、在清洁的河道里游泳、田地里盛产安全的瓜果蔬菜这些朴素而基本的诉求是我们的目标。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道路一直是我们这一代环保工作者面临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清华自诞生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的伟大历史责任和使命。在百年风雨历程中,为祖国培养出了众多学术大师、兴国英才,近几十年,也为环保领域输送了众多人才。祝愿她继续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光辉照耀青年学子,求索征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就是我作为从延安走进清华的知青校友和环保工作者在毕业四十年校庆时想说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