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吕人和:改革创新 弘扬国粹——寄望清华学生艺术团京剧队

2019-01-17 | 吕人和(1949-1951外文) |

要让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国粹京剧的艺术魅力,就要寻求更好的传播方式。

舞台闪耀古时情,因果悲欢寓教明。爱里追寻调视角,渴求时尚永传承。年逾九秩,我深切地感受到京剧的正能量,每天都要从电视上看一出戏,不看就觉得有所失。剧情让观众懂得许多事情,对我来说大有识之恨晚之感。京剧演示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和启迪,令人向好向上受教育。

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京剧队演出京剧《龙凤呈祥》

老戏剧情好,虽说都是老故事,却挺有意思、有意义,妙趣横生,让我拍手叫绝。梅兰芳、姜妙香主演的《凤还巢》音配像,让我看得入迷。梅兰芳嗓音甜润柔美,他和姜妙香唱腔都比较好听,吐字似乎也不那么含混不清,当然没有字幕听起来也还是需要有辨别的工夫和能力,熟悉戏文的人,自不待言,老戏迷闭上眼睛都知道唱的是什么。

经查,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它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剧种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班所掌握,所演的戏称为“京戏”。

然而所谓京调京戏,若加以考究,名副其实吗?个人一直抱有怀疑的态度,除了老戏迷、老票友,众多的北京人听不懂,何以称作京剧?对于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可以说是老古董了。我倒觉得8个样板戏,才是真正的京腔京韵,是让人听得懂的京剧。

就目前情况来说,无论样板戏还是传统老戏,虽然唱腔有很大不同,但还是统称京剧。既成的事实,不能不承认,徽剧演变来的那种戏也就算是京剧了。

由于京剧老戏也即传统戏,唱词不易听懂,培养京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显得尤为重要。观众从哪里来?观众需要用不断改进、创新来吸引。举例来说,唱词要通俗化,不要太文言、太拗口、太陈旧,《金山寺》的戏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剧情的进展太慢太拖沓,缺乏耐心是看不下去的。

对于京剧,广大群众有什么看法,我想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了一番了解。

家住园林化、现代化的小区里,人文环境好,我想懂京剧喜欢京剧的人应该不少,但遇到的爱听京剧的人并不多,更没有见到唱京剧聊京剧的,不知京剧在这些人中有什么影响力。不知他们看没看过电视戏曲频道的那些京剧老戏?我到设在园内的一家餐厅,那里人多,午饭就餐者约有三百多人。我问询过老中青三代几多人,喜欢京剧的,老人多一些,说看过老戏,能听懂;中年人喜欢的不多,不看字幕听不懂;而青年人呢,几乎是一样的回答:听不懂。

我联想到样板戏,没有字幕却能字字听得清楚,没有人教唱,多听几次我就学会了,至今有几个唱段还能唱。

京剧本来是优美动听的高雅艺术,要不能流传到现在吗?我认为,阻碍京剧推广的瓶颈就是唱腔,那应该是京剧改革的重中之重。

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京剧队演出京剧选段《行云流水》

我对京剧不是内行,也不是票友,对京剧的兴趣始于样板戏,但很少看京剧老戏,因为听不懂不想花时间。最近认识到岁月催人老,再不看京剧的精华,不听听名家、大家名剧,生怕机会无多了,于是天天看电视播出的京剧老戏,竟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强烈地感觉到,弘扬传统文化,国粹京剧理应得到很好的继承、发展和推广。

一、首先应着手改革传统老戏唱腔,简化程式,使其成为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的真正京味剧种。多少北京人竟然听不懂,那怎么叫京剧呢?爱好京剧的大学生们,不妨做些研究,推出新唱腔。或可参照样板戏推动改革创新。曲调要优美动听,戏词要朗朗上口、明白晓畅,低沉高亢,疏放有度,听着简洁明快不拖沓。另外,不要冗长的程式和动作,节奏要适度调整,鲜明脆快,剧情要更加紧凑,人物要更加丰满。用改革创新唱腔,让高雅艺术贴近听众。只要人人听得懂,何愁它不能以更加亲民的方式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扩大京剧的影响力,推动高雅艺术的普及。

二、改革创新,或可先从折子戏入手。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整本戏看熟了看腻了的时候,观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必然产生变化。折子戏独立出来之后,一些有事业心的演员,为了铸造自己的代表作,形成自己表演上的独特风格,进一步在观众中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们从剧本到表演不断地进行革新,以提高折子戏的思想艺术质量,使之成为精品。但是,唱词有多少人能听懂?京剧演员不能脱离广大观众。

三、推出京剧新剧目,从唱腔到程式都要改革,创出新戏,已有成功先例。浙江、青海京剧团联手原创现代少儿京剧《藏羚羊》,十年演出超过千场,创造了奇迹,说明创新才能发展、才有广阔前途。少年儿童能唱能演新的剧目,那么青年创出表现青年题材的京剧剧目,也是很有可能创造另一个奇迹的。青少年题材的京剧,在唱腔设计上更应该出新,别具一格,新颖、时尚、现代化,融合多种元素,适配音乐、灯光、舞美,力求不重复京剧老戏程式化的表演。

如今我们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希望我们年轻的一代,本着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把国粹京剧加以改革创新使它能够跟上这个时代。

京剧艺术名家、大家,都是不忘改革,精于创新的人。京剧名家李维康说:梅兰芳先生或者我们的前辈们当年在不断地推出新剧目,之所以成为大家,是因为他没忘了改革。我们要研究梅先生这一代老艺术家们怎么做的这个革新?那个时期他要革新,因为他发现有问题,梅先生搞时装戏,搞《天女散花》的新编戏,都是因为觉得需要发展。

清华大学人文荟萃,喜好京剧并能演出的京剧队,对于京剧的改革创新,何妨一试?如果有可能,希望独创新剧目,唱响新时代。

2019-1-13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