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羊东:过去二十年投资的反思

2021-06-16 | 羊东 | 来源 公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2021-06-15 |

羊东,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0级校友,现任软银赛富基金投资合伙人。199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7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会计学院。1997-2000年任职于香港美林和所罗门投资银行部,2000年初加入软银中国基金,2001年末加入软银赛富投资基金(SAIF),是基金的创始成员。发掘并主导投资的项目包括完美时空、58同城、知乎、MetaApp、理财魔方、浩鲸软件、图灵机器人等,并创造了高额回报。他同时是亚杰商会副主席。

羊东

我是零字班,1990年入学。读书时我就感觉咱们系的人都太聪明了,我实在没有办法跟大家一起搞计算机技术,而应该做点别的,所以我1995年毕业后就去了洛杉矶南加州大学(USC)留学。后来在我太太的建议下我转学了USC全美排名靠前的会计系。

1997年我从USC毕业后就去了投行,刚开始是去纽约的美林,后来因为纽约物价过高且生活补助太少仅够维持生活支出,而当时恰好赶上香港回归经济发展看好,且公司在员工福利上给予了不错的支持,所以我就从纽约转到了香港美林继续工作了两年,在香港的所罗门工作了一年。香港的投行工作非常累,每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极端的时候甚至连轴转连续工作三十几个小时的情况也是有的。到了2000年,也就是互联网泡沫最高的时候,我个人比较不喜欢投行工作,所以从所罗门去了中国最早的机构化VC之一——软银中国。在软银工作了一年半之后,在20019月份就回到北京加入了现在的机构——赛富基金。

前面是我的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今天的话题是“过去二十年投资的反思”。接下来我将分几个阶段,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我这20年对整个行业的一个观察,交流一下从业的感受。在座的系友有的比我年轻,正好可以听一下这些观察;有的比我年长,那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过去波澜壮阔的20年我们所遇到的机会、所得到的机会、所错过的机会。

第一个阶段大概是从1997年到2001年,这是一个互联网的发展期,其实这个时期的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爆发式时期。回顾过去我感觉有一个特别惊讶的事,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互联网行业里这些大的sector,其实当年都有,比如说门户,新浪、搜狐、网易;比如说电商,8848;比如说在线教育,当时也有ChinaEdu;包括说网上医疗,我们当时在上海也投了一家网上医疗公司。

所以说互联网最初的爆发期很红火,好像刚开始大家都猜对了赛道。但是紧接着的就是一个互联网的寒冬,虽然后来也出现过很多所谓的寒冬,但真的比起来,2002-2004年的“寒冬”在我个人看来却有点“寸草不生”的感觉。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这些门户网站的收入模式主要是广告,比起当时的电视媒体甚至报纸媒体,它的盈利能力要差很多,大家就会质疑互联网到底有没有收入模式。再加上2003年又赶上“非典”,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在这个“寒冬”里,其实也有一些小苗子在成长,像百度、阿里、腾讯都是在那个时间从小公司慢慢开始起步的,包括online banking也是因为受非典的影响,从一些大城市开始使用。今天很难想象,像BAT他们当初作为小公司竟有一个这么平静的发展期。

经过“寒冬”以后,这个行业在慢慢产生变化,我们称之为“复苏期”。有一些大公司随着商业的发展慢慢开始“冒头”,比如说2003年底“携程”上市了,2004年“盛大”上市了,还有腾讯在2004年上市,当时它还是作为电信的增值服务商,百度也在2005年上市了;同时网上购物也开始慢慢起步了。这个“复苏期”本应该继续进行,但被一个比较大的事件打断了,就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资金方面的严重受创,当时中国的经济很多还是靠出口,我们实实在在感觉到实体经济的订单突然就消失了,譬如沃尔玛之类的企业在中国不再订货了,订单一下变成了零。很多VC也突然停止了投资,对行业的影响有点像休克式的打击,这个情况大概持续了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当然,那个时候北京的房价也比较低,可能是个买房的好时机。相信一提到房价,可能大家聊两个小时也聊不完。

但是,金融危机并没有让科技行业和电信行业、通讯行业产生发展的延迟。我记得应该是2007年底iPhone的推出,之后是2008年安卓的推出,到20093G的推广,可以说在金融危机最沉重的时候,行业有一个很根本的巨变。尤其是苹果推出了智能手机,好像一夜之间大家都会做智能手机了,一些大厂,包括诺基亚、三星、HTC,都很快推出了智能手机。

之后就是金融危机的“恢复期”,金融行业融了不少钱“救市”。再就是我自己感觉从2009-2012年,大家当时关注的是谁能赢得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大家都知道移动互联网是未来,那么谁有“船票”,谁就会成为下一个领先型的公司。最后腾讯的微信拿到了一张大船票。

在腾讯拿到船票之前,新浪微博在2009年就已经很火了,微博大概比微信有一年多甚至两年的领先期,这在今天的互联网是很难想象的。当时全体的IT人员包括老百姓都在刷微博,但是最后居然被微信从另一个角度赶超了,这是一个挺奇怪的事。当然这个赶超其实是另一个角度,当时腾讯的微博虽然现在已经关闭了,但在当时也是追的很凶,可就是追不上新浪,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一个可能大家可以讨论的话题,就是第二名想把第一名拉下来,通过投资也好,团队也好,想把已有的行业领导者从既有的位置上拉下来,这可是很难的事儿。好像历史上基本没有发生过老大被老二或老三从既有的位置上拉下来的先例,这种事情很少发生,都是从别的角度、别的产品突破。

其实反思下来,那是一个最好的投资期,就是从金融危机过去之后,一个行业在发展,发展的还都挺好。因为复苏期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而且行业继续在发展,3G也在发展起来,智能机也在发展起来,当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估值还都是很便宜的。我记得当时有些互联网的资深创业者跟我说过,那时候根本就不需要动脑子,直接参照Alexa的排名,只要是没被投过的、没上市的,按照排名顺序投,以这个投资策略肯定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投资“高手”、投资“大师”。

所以说有时候市场给机会却抓不住也是一个挺遗憾的事儿,就像巴菲特说过“当天上下金子时,要用大桶去接”,市场如果下跌了或者给机会的时候,很多人都应该拼命地投,但是很多人只是买了像眼药水那么一点点,只能说还是看有没有先见之明吧。

之后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年代——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从2012-2018年,这是一个手机和生活融合的时代。我们能清楚感觉到所有的公司都在全面互联网化,原来的PC互联网巨头公司们都在把网站做成手机上的APP,也就是说全体都在移动化,包括阿里、百度等等,都在把PC上的东西搬到手机上,也包括新闻客户端、手机游戏、支付……但是现在想起来,人总是后知后觉,当这些融合开始以后,其实可以说是刚刚开始,毕竟PC互联网是一个时代,但实际上很多人是不用PC的。我自己总结过一个事情,其实PC从来就不是为中国人发明的,因为PC的键盘设计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根本就是拒用户于千里之外的。我还记得当年蔡文胜做了一个导航网站—Hao123,当时网站流量也是占了整个PC互联网中很大一部分流量,因为很多人根本不会通过键盘敲出网址,包括SinaNetease这些连拼音都不是的词,老百姓根本就敲不了。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一切才刚刚开始。中国的大部分老百姓开始利用手机走进互联网。

包括手机还有一些很特别的点,第一它基本是不离身的,另外手机有定位功能,有LBS功能后,各类聊天、打车、外卖这些新应用应运而生,创造了很多巨大的市场;再加上4G资费下调,也给视频尤其是短视频市场创造了特别多的机会;另外还有一个市场也基本上是全新的,就是所谓的“五环外市场”,农村的资费下降让农村用户这个群体被发现了,他们的消费方式与城里的方式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区别,所以产生了一个新定义——农村互联网或者叫五环外互联网用户。

再之后就是现在,现在是一个我自己感觉挺“苦闷”的年代。其实我自己回顾整个行业的变化,觉得哪个时代都有它很苦闷的地方,都看不清方向,但现在的感觉是像有句话叫“互联网已死APP永生”。现在看好像互联网的确不存在了,而且整个手机的应用时间,包括流量都被几个巨头严重瓜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其实就是几个大公司,大家在上边购物、娱乐,该干什么干什么,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已经不太存在了。另外就是这些巨头现在变得越来越整合垂直,变得越来越一体化,原来只是一个门户信息的平台,可能现在越来越延伸到服务,到供应链,到整体的解决方案,甚至到整个上下游的布局,产业链的布局。他们整个垂直一体化的进程特别明显。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到底什么是下一个大机会?其实我也完全看不清,也想听听系友们的意见,就是这个next big thing好像永远是一个特别模糊看不清楚的问题。当然从后边儿一想,包括刚才讲移动互联网看起来也是挺自然的一些事儿,所以现在的投资创业就导致了大量的钱去追逐一些比较重、比较大、比较难做的机会,比如说供应链,比如说生鲜电商,比如说现在的新势力造车,这些在之前的基金和创业者看来都是很重资产、重运营的事儿,现在也吸引了很多钱进来。

上面就是我的一个反思。这个反思有什么意义呢?就是我想跟咱们系友们一起,把这些过去的历史梳理一遍。在梳理的过程中我还是挺有感慨的,整个行业大起大落,有个大的开始,有个特别dramatic的冬天,又有金融危机导致的起起落落的事情,最后产生了好多我们当时想都不敢想的巨型公司。

回顾历史,我有几个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个感受,我叫做“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尾”。就是我刚才讲的起初互联网大爆发时期,其实大家看到的赛道都是挺清楚的,比如说流量很重要,眼球经济,那么当时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做门户网站,这个是最典型的眼球经济。但发现这个门户网站其实不是那么赚钱,当然也有revenue,也能养活自己,但是实际上最大的流量来自于搜索,这是一个互联网流量分发的中心节点,跟刚开始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同时,社交媒体从互联网诞生的时候其实就有,包括BBS,包括很多的社交媒体形态,刚开始都是匿名的,直到Facebook做出一个实名制的,这跟原来的社交媒体其实完全是两个东西。大家知道网上社交,网上找朋友是一个很大的应用,但是实名或匿名完全是两个生意形态,商业规模也是天差地别。

另外网上视频也是差不多,刚开始大家觉得网上视频应该能取代电视,其实这件事儿也都发生了,三大视频网站也是花了很多钱做PGC视频,龚宇也提过电视剧的一集片酬从几万涨到了上百万,最后三大视频网站的盈利能力也不是那么强,反而最强的是短视频,如抖音、快手,包括B站。(虽然B站还没有赚钱,但它是家很有意思的公司,我也很关注这家公司。)

再有就是网上教育,从互联网第一天就有网上教育,但是网上教育一直没有找到“点”,就没有做起来,可能是因为录播的原因。我曾经和咱们系周枫交流过一点点,当时的这个录播课其实就是把学习内容又重教了一遍,这种形式很多年没有太大的发展,直到直播课的出现才慢慢把在线教育变成一个大的赛道,在线教育公司也是层出不穷,从新东方开始到好未来、有道、跟谁学,有很多新公司出来。“猜中开头没猜中结尾”,这是我的一个感受,有时候想想也是挺感慨的,历史的发展好像从来不是靠计划推动出来的。

第二个感受其实比较简单,就是新的电信平台、电信技术还是带来了很多新机会。比如说从宽带开始,宽带其实和网游的发展还是息息相关的,最早宽带没有入户的时候,大家都在网吧里玩游戏,这跟pc网游息息相关。后来3G的发展和包括智能机的发展带来了社交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再后来手机上的LBS功能催生了快递、打车应用,也创造了很多巨型公司,像滴滴、美团,这些都跟LBS在技术上有很多相关性,包括4G,资费下降,对于短视频业务的发展,也是有一个特别直接的影响。

那后边再怎么发展呢?也还是刚才那个话,就是很难看清。AI、大数据、5G这些新的技术出来,必然会带来影响,但是它们会怎么影响行业发展?以及带来什么新的机会呢?会不会像抖音、滴滴、美团这样诞生新的巨型公司?还是看不清。这方面大家可以聊一聊,交流一下。

另外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有的赛道其实是一个长青赛道,它经过长期演变依然保持长青。比如电商,最早出来淘宝,没想到又出了个京东,之后呢大家觉得淘宝、京东双寡头了,但是又出来了拼多多。

除了电商以外,游戏也是一个长期赛道,包括最早的盛大,这是赛富投的公司,后来的完美也是咱们校友创建的,我也代表赛富投资了完美。还有“巨人”,这我总结的是第二代公司,自己的引擎自己开发,后来出来的腾讯现在占游戏市场的一半以上,后面还有咱们校友做的游戏公司,据我了解做得也非常好。

提到这点我想说一句,就是感觉游戏和计算机系的各个专业高度相关,当时做尽职调查时也发现了这点,包括咱们学的图形学、网络、防黑客、反外挂等,与这些联系都特别强,好像是给咱们系设计的一个方向似的。所以也说一句,现在中国的游戏产业这么发达,包括像Unreal这样的游戏引擎,包括像《堡垒之夜》这样的大型游戏社区,可能从技术、运营、产品形式、商业模式上来讲的话,都会是咱们系想要做游戏产业的人可以重点研究的一个方向,这只是一个感觉。

还有一个赛道就是互联网教育,这块也是咱们系很多同学都在做的一个方向,也是一茬儿一茬儿地出公司,都是multibillion dollar company,感觉这也是一个挺有发展潜力的方向。

下面我想聊聊我比较熟悉的投资行业。过去的这20年,创业和投资的变化还是挺大的。第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或者说2010年以前,我自己的感觉是,那是一个“占山为王”的时代。比如说我要做社交,或者我要做电商,做分类信息,我只要喊一声之后,这块地就是我的了。无非是再和别人打一打,找一些基金去融融资,就可以立一个山头“占山为王”。甚至在更早的时候BAT都不需要“占山为王”,那些很大的赛道都没有人和他们去竞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地发展。

这之后想“占山为王”就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大家看到新机会就会一拥而上。比如说百团大战,后来演变成千团甚至几千团大战,比如移动货架充电宝,这样一拥而上就导致赛道非常拥挤。很多赛道的机会已经被填补得比较充分了,给新的创业者留下的空间就比较狭窄了。

VC估值上来讲,感觉第一阶段“占山为王”的时代虽然也是鱼龙混杂,但早期公司其实没有那么多,这是第一。第二,就是那时估值水平也是比较靠谱的,大家早期的估值其实也都在一个区间以内,A轮有A轮的估值和业绩,B轮有B轮的估值,也要有相应的业绩作为指标,之后每一阶段都有阶段性的估值提升,伴随着的是这个公司阶段性的变化和业绩的变化。

但现在呢,这个估值体系好像被打破得很厉害,最明显的就是一个公司的估值会迅速上升,当然公司之间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尤其是新公司间的竞争。明星公司一旦走出来,公司估值会上升得特别快,可能从第一次融资到第二次融资直接乘10,中间也就差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那么这就给基金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从商业风险上来讲其实它的风险并没有减少很多,但估值却是以指数级在往上跳。同时对于创业者来讲也是压力很大,因为如果有两个创业者他们的融资能力不同的话,结果可能就会天差地别,这就导致创业者不得不去高速发展、高速融资,竞争非常白热化。

开玩笑来讲,投资人按说应该对某些机会稍微谨慎一些、保守一些,就是“按牌不出”,有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但是现在基金的数量很多,从最早市场上可能只有20家活跃的基金到现在基金业协会注册的基金就有两万多家了,所以一有张“牌”大家马上就会出或者去抓,不会有人耐心等待。这种情况弄得大家都比较尴尬,什么样的情况下该出牌,出牌什么风格,整个市场里什么样的人都有。我觉得投资圈儿的“打牌”就跟学习一样,特别怕跟一群特别聪明或一群特别不聪明的人一起上课。投资圈儿里有许多特别聪明特别牛的人,当然也有比较少的不聪明的人,有时候真的看不懂有些人为什么这么做,聪明人的做法到最后看的确对,不聪明的人“出牌”之后别人就没法再“出”了,这是个令人烦恼的事情,但的确是一个真实的现状,可能也是竞争导致的结果吧。

现在的VC整体来讲数量有一个急剧的增长,让我们这些20年前就从业的人感觉有点不适应。从VC的整个形式上来讲,它越来越机构化,发展特别快。我当年做VC也是因为在投行做的太辛苦,所以找了这么个小行业,不指望赚大钱只图不那么辛苦,没想到如今变成了一个“乌泱乌泱”的行业。

由于行业发展太快,扩张也快,膨胀也快,就涌进来很多聪明优秀,或者不那么聪明优秀的年轻人,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不那么有经验,使得一些比较senior的人离市场越来越远,市场上充斥着很多年轻的活力四射的小同学的身影在看项目,然后向比较senior的人推项目。其实我第一次听到“推项目”这个词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感觉本来是投资,怎么突然就变成了“推项目”了。感觉没有经验的年轻人离市场近,而比较senior的人离市场越来越远,可能这就是这个行业里的人急剧膨胀的必然结果吧。

从创业的方向上看,大家也都有感觉,就是之前的很多公司都是在做平台。很多公司的创业方式就是做各种平台,包括社交网络平台、游戏平台、购物平台……慢慢的,现在的平台一是被巨头们占领得差不多了,再者是做平台越来越难,已经不是插竿旗就能“占山为王”的时代了。所以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产品,做产品的中国公司越来越多,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经济或者创业成熟的表现吧。

清华的同学,尤其是计算机系的同学,在做产品方面可能更占优势。像网游,之所以我们现在的同学干一个成一个,基本上也是因为我们的能力比较强嘛。其实网游是一个挺难做的行业,可能只有前10%的人能打平,前5%的人赚钱,前1%的人也许会非常赚钱,但是我现在知道清华同学创业里面做网游的同学赚钱的概率是特别高的。

最后我想聊聊对于创业的一些认识,因为说实话我是特别不主张作为VC、作为投资人给创业者做创业指导的,因为作为投资人不打扰创业者、不干扰创业者、不难为创业者,已经算是一个好的投资人了 ,所以指导大家创业这件事本身就不太合理,当然像一些大神级人物,既自己创过业又做投资很出色,理论水平非常高的除外。

一个感受是,之前提过有些行业好像是一个常青赛道,包括电商、游戏、教育,这些赛道用查理·芒格书中提到的话就是“到有鱼的地点钓鱼”。有鱼的地方可能钓鱼的人比较多,但这个地方一定是有鱼的,虽然比较拥挤。不过关起门来说,以我们系同学的超强实力来看,就到有钱的地方去“抢钱”呗,这是一个创业思路;另外一个就是“到没人的地方去钓鱼”,这就比较危险,现在看来很多新产生的大公司,他们实际上都是阴差阳错地去了没有人的地方钓鱼,比较早的如果Yahoo能做搜索绝对没有今天的Google,如果微软知道搜索是这么大的赛道的话也不会后来才在后面追着Google。搜索给人感觉貌似是个没有鱼的地方,但是Google去了,由于发明了关键词、排名等一系列的收入模式,找到了一个“有鱼没人”的地方,不但是有鱼而且鱼还特别多,这是一个例子。还有包括大家做社交做了这么长时间,结果Facebook也是去了一个钓不上鱼的地方,用了实名制这种方式一下子钓出了很多鱼;还有包括短视频也是一个感觉不会有那么多鱼的地方,但实际上可能是大家低估了人们打发无聊时间的需求,结果也是钓出了很多鱼。

所以如果画一个象限也是挺有意思的,比如说纵轴是“有鱼没鱼”,横轴是“有人没人”,那么“有鱼有人”的地方是已经有的大市场,可以去跟别人PK一把,清华的同学都比较擅长,但很辛苦;“有鱼没人”的地方比较危险,象限下面就是没鱼也没人,只要去那里钓鱼就是比较傻的行为,但是如果去了没人有鱼的地方就是大赢家,这也是一种比较risky的创业选择;还有一个就是“有人但是没鱼”,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很多次了,就是一些bubble,比如说共享货架,当时也是很多人但是没有鱼,大家一拥而上投了很多共享货架的公司,现在都荡然无存了。

这就是一个对创业的反思吧,可能需要一边走一边找鱼,一边调整思路,希望能一下子找到人不太多但有鱼的地方,虽然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可以“骑着马找马”。如今一个特别强的融资能力就是要会“忽悠”VC,我个人给大家出的主意是一定要把事情说得特别清楚,你在离开VC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们的脑子里留一个“钩子”,这个“钩子”就是你到底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要有特别清楚的一幅图画,有句话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果能让VC老回想起来的话,那他投资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

讲了这么多,我最后想说的一句就是:创业者是很辛苦很伟大的,扛了那么多压力,挣钱多是应该的。如果我们系友间有谁要去创业,中间肯定会遇见痛苦期、挣扎期,这是在所难免的,大家应该抱成团儿,互相给予支持,我想这也是咱们清华计算机系“酒创汇”这个平台建立的目的。而且咱们都是系友,比校友又更近一层,互相也都很了解,那么大家来一起支持创业者少走弯路,尤其是渡过创业的痛苦期,这是很重要的,也是我乐意去做的。


Q & A

Q1: 您自己想做一支基金吗?为什么很多投资人自己做基金都失败了?

羊东:自己做基金的压力是很大的。其实做基金和创业一样,有一个痛苦期,尤其是刚开始的几年,只看到投资的公司亏本关门,而好的公司还没有显现出来,对于负责任的人而言内心压力就会很大,所以我还没有下这个决心。

至于很多人挂了这个我也不知道谁真的挂了,就是好像大家也都在继续做,而且我们校友里面做投资做得好的人特别多。当然做VC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光鲜,因为大家只能看到赚钱的,其实不赚钱的也有大把。

另外,巴菲特曾经说过一段话,这句话在我自己做投资这么多年的过程中也的确在我身上真实发生过,就是一个投资人赚了多少钱其实是能够算出来、看出来的。我自己也是给基金赚到了钱,当然也亏了不少钱,所以我觉得很感谢这个时代有这么多机会。还有一个很大的隐形成本,就是机会成本(Opptunity cost),擦肩而过没有赚到的钱,其实在我身上也发生过好几次,那种错过的感觉怎么说呢,虽然遗憾,但也是没办法,这是做投资就必须要面对的。你高兴的是真的赚到了真金白银,不高兴的就是亏掉了真金白银,还有更大的无奈和遗憾是行业变化这么大,也许会遇到一些好机会你却跟它们擦肩而过,行业就是这样。

Q2: 您认为想做投资行业的话,毕业后在产业里先磨练几年好还是直接进入金融类公司比较好?

羊东:我觉得做投资最需要的是对行业的理解。我自己也没有深入很多行业,也是很多行业的门外汉,但今天竞争这么激烈,比如说一个年轻人找工作的话,跟我聊投资战略,聊宏观的方向发展,聊投资机会,其实是不吸引人的。作为一个基金投资人来讲,可能吸引到我的是:现在小孩都玩什么游戏啊?都看什么视频啊?为什么要去B站啊?B站为什么这么火啊?聊这些话题行业相关性很大,可能附加值是最高的。

如果直接进入金融公司工作的话,可能对行业了解的深度就不够,所以我觉得先在产业里磨练几年更有道理。当然,金融行业的确比较光鲜,进去感受感受我觉得也是对的,但如果一直在里边可能路就不会走得那么有特色。

Q3: k12教育现在线上打得火热,但有人认为未成年人教育最终大头还是在线下。您是什么看法?对于线下教育的未来,您有没有什么预估?

羊东:K12其实我也在学习,而且我知道咱们群里有很多同学都在做这事儿,我也想继续学习啊。我觉得从商业模式上来讲的话是个好模式,要想在在线教育上赚钱,可能K12是个特别大的赛道,不做这个恐怕收入会少很多。它主要可能是卖“焦虑”的东西多一点,我个人有一个分析:越是主动学习的孩子,其实越不需要上网课;越需要上网课的,可能是那种缺乏主动学习能力的。主动学习最好的办法有时是个性化的,自己找上20本书一块读,这个效果估计是最好的。但现在面临的一个不太好的问题是,如果优秀的学生也需要上什么培优课才能够考上清华,那么事情就变得很有问题了,类似于如果所有人都需要去参加军备竞赛,去上K12的课,这感觉就是一个挺大的问题了。

当然我感觉这个问题可能也无解,可能好学生原来不需要上培优课,但现在都需要,这就是一个教育现状,但我感觉这比有些国家教育都是“放羊”的情况要好些。教育最理想的情况其实不应该是学生、家长、老师,全民都很焦虑、很痛苦的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但以现状来讲,我想大家全民努力总比全民不努力要强。

Q4: 您觉得招募一个新人进入团队,他最重要的是应该具备什么特质?

羊东:如果招募一个做基金的人,我感觉最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商业分析能力,就是business sense,这个sense就跟有的人学艺术或者学数学会特别聪明比较相似。如果没有business sense,那做投资会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儿,就是他问的问题、他思考的角度都没法跟大家一起讨论,所以如果能够有一些这样的天赋和感觉或者说能力会比较好。而且这种商业的分析能力也需要不断进步和培养,连芒格也说巴菲特一直在进步,可能到了65岁以后还能进步,就是说人思考问题的成熟度和分析能力的深度还是需要长期磨炼的。

Q5: 您认为贵系的经历、同学、校友,给您的事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

羊东:最后这个问题特别好,我当然是特别特别感谢清华,感谢计算机系。这些年我投了不少公司,都是跟母校有关的。我觉得投资是一个很看“缘分”的事情,你能否与这个公司、这个项目达成合作,能否助推他们取得更高的跨越,其实整个过程是有一点“运气”在的。

那么对于我自己而言,生在北京,相比于其他省市的学生能更容易考上清华这所非常优秀的大学,学了计算机专业,又恰逢一个互联网创业的好时代,回国后的年龄也比较适合做VC,这些综合起来都是比较好的“运气”。一路走来,清华的光环更是带给我很多益处,无论是大学五年和优秀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还是我工作后从事投资工作,等等,我觉得这是我与清华之间的缘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