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马国馨校友在2011年暑期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2011-06-28 |

马国馨,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91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负责和主持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等大型建筑规划和设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项。

马国馨校友(右)与顾秉林校长 (校友总会 冯萍萍 摄)

人生有涯 学海无涯

——在清华大学2011年暑期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2011628日)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能参加母校研究生的毕业典礼,并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感到非常荣幸,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时刻,大家经过了学习、研究、答辩、完成了学业,作为老校友在这里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你们是清华百年校庆以后,也就是清华进入第二个百年的第一批毕业生,这就更值得祝贺!我是1959年进入清华建筑系学习的,至今已很幸运地经历了母校的五十周年校庆和百年校庆,按照母校“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你们还能参加母校的一百五十周年校庆,希望你们都能顺利地达到这一目标。

1965年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实习生、技术员干起,到现在已经工作了46年,设计了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为首都的城市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获得了国家授予的一些荣誉和奖励。作为过来人,想把自己的几点感受向同学们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我在清华读了本科,后又获得了博士学位,前后整整有十年。清华给了我很多很多,印象很深很深。我是学建筑的,建筑是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的综合学科。学术空气比较自由,气氛很宽松,可以自由发挥,其最诱人之处就是建筑设计有它的无定解,一百个人就可能有一百种方案,老师也鼓励大家发表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使我们在学校期间就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清华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都十分认真负责,我至今都感激不尽。汪坦、李德耀等老师的指点,常常给人以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的启示。莫宗江老师有一个规矩,就是考试卷子上出现一个错别字就要扣一分,这使我养成了经常查字典以免出错的严谨的好习惯。我在系图书馆看书常常是漫无目的,乱翻一气,看到有趣的内容就抄在小本本上,这使我增加了许多“外围知识”。在清华那种倡导体育的环境里,养成了锻炼的习惯,一到课外活动时间就一定去操场跑步、举杠铃、玩双杠。那时我们推崇的理念是:新鲜的皮肤、结实的肌肉胜过世上最美的衣裳。我还是学生文工团骨干成员中的一员,在军乐队吹低音萨克斯管,每次演出都觉得是一次精神上的享受,非常过瘾。回忆起当年文工团队友们亲密无间、蓬勃向上、生动活跃的憧憬,更是给人以精神的陶冶。所有这些在清华得到的培养,清华精神的熏陶,都已拷入了我们记忆的硬盘,随着工作实践的发展,这些存储的记忆不断被激活,学校里的所知所会所能,变成了工作以后取之不尽的“老本”。我们1965届学生的成长,正是蒋南翔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生动体现。

人的一生始终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之中。“人生有涯、学海无涯”。

学校毕业以后,马上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学,这就是要学习终身的社会大学,这个大学比清华更复杂,更生动,更丰富也可能更痛苦。除了智商的拔高,还有情商的修炼;有设计和研究,也有人际关系的处理,有个人的努力还有集体的合作。这就要努力向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专家学习。

八十年代初,我受委派东渡日本,到东京丹下健三城市建筑研究所去研修,丹下健三是有着国际声誉的日本建筑大师,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主体育馆和游泳馆就是他领衔设计的。在这个早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国度里使我感到强烈的震撼。日本的建筑格局是那样的精雕细琢,城市环境是那样的美丽怡人。这反过来观察我们很熟悉的祖国,对开阔眼界、学习技术、比较研究都有很大的收获。我将丹下健三等人的作品和理念拿来剖析、研读、领会其中的精髓和含义,并将其中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理论进行横向比较,力图探索适合中国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最新设计观念、理论和方法。这对我回国后,赶上亚运会工程的设计和主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与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进入社会大学以后,不管你毕业学校如何、学历如何、大家重新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虽然我们学有专长,但只能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刚到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时,院里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很多,许多中专毕业生或没有学历的设计人员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还是有距离的,所以必须从零做起,从基础做起。我到设计院后独立设计的第一个工程就是一个公共厕所,其规模就是男女各一个厕位,为此我只画了两张施工图。但只有做好了小工程,往后才有可能设计难度更高、规模更大的工程,才能取得领导、业主和同事们的信任,才能形成默契的团队,直到最后承担和完成几十万平方米的重点工程,图纸近万张。如果小事不愿做,大事又做不来,那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无立足之地。

我亲手经历的工程都是比较大的重点工程,或是国家重点,或是北京市重点。我常有一种如履薄冰之感。很多人说,你做这么大的工程,又得名又得利,多好啊!实际上我并没有那种心情,因为这种工程很难做,每一个细节都要非常小心,不能出一点纰漏。要让大家都满意,领导满意,全国人民满意,那是很难很难的,所以每天都提心吊胆、精神十分紧张,真是感到累心,常常会在早晨三四点钟的时候突然就醒来了。一醒来,就像过电影那样把工程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都回顾一下,想想都该怎么做。好在在我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技术后盾。我们院里有很多的老专家,有很多高水平的人,有比我能耐强的多的人。所以我可以请教他们,他们会给我提出几种方案,然后我可以根据情况综合选取一种最好的方案。

除了不断学习外,不断总结积累也很重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设计院日常的工作就很紧张,包括假日都要加班,很少有总结研究、发表论文的机会。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这就是一年中争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两篇文章,十年就能达到20篇。实际工作常常突破这个指标,这样积累下来至今已陆续发表了两三百篇文章,出版了四本技术专著。靠的就是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同学们,在刚结束的清华百年庆典纪念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给我们青年学生提出了几点希望,为同学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衷心祝愿同学们抓住清华百年契机,继承和发扬母校的优良传统,发愤图强、努力奋斗。在迎接母校新百年的征程中再添光辉。

最后预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