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孙晓明学长在2014年第一次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发言

2014-01-21 |

跟随你的内心

化学系1995级校友、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孙晓明

201412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样的荣誉,让我在同学们的毕业典礼上讲话。作为师兄,首先我向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养育你们的家长们表示衷心祝贺!向培养我们的母校老师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八年前我像大家一样坐在这里,憧憬着未来,那时的我已经在清华学习了10年。1995年,一纸录取通知书把我从山东的平度县招到清华化学系。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一直只知道要学习好,却不知道自己真的喜欢什么,进入化学系是因为分不够高,被调剂了志愿。当年我们班(951班)像我这样被调剂志愿的占了2/3。四年本科,依旧懵懵懂懂,我的平均成绩刚刚过80分,最高记录拿过三等奖学金。毕设期间我又被查出肺结核,住院治疗半年,延迟一年毕业。所以,如果当时有先知告诉我,我会在十几年后作为校友的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我一定会当成是天方夜谭。

我这匹弱马、病马能够后来居上,成为我们那一届大家认为科研做得还不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碰上了一个好的博士生导师,李亚栋教授。他像火把一样点燃了我科研的热情,让我从科研中尝到了无与伦比的乐趣和成就感。用他的话说,“做科研就像破案”,“写文章就像讲故事”。所以我做导师之后也跟自己的学生调侃:“真相,只有一个!”当我发现了文献中的互相矛盾之处,去问李老师,他总是眨着狡黠的眼睛,嘴角露出一丝微笑,问我“你认为他们自己全搞懂了么?”这种带有批判性和挑战性的思维方式一直是我从事科研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的科研路还算顺利,博士五年,痛并快乐着的日子悄悄走过,我毕业了。在校期间拿过航天海鹰杯学术新秀、拿过十佳研究生,也拿过特等奖学金。也做过辅导员,拿过“一二•九”优秀辅导员奖。当拿到清华的杰出校友,在Stanford的戴宏杰教授的博士后offer的时候,我颇有些踌躇满志,决心要“贯通纳米化学与生物”,搞几篇NatureScience再回来。然而,也许正是因为学科跨度太大,两年半的博士后工作经历,我居然一篇第一作者的文章都没发出来。虽然我把周末都拿出来了,虽然我常常做个通宵,但是戴老师的眼界不是一般的高。我并不后悔,这段时间的工作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让我看到了自己基础的薄弱,眼界的狭窄,能力的欠缺。这段经历很痛苦,但生活的逻辑也许就是这样,“如果你不遭罪,你就不能进步”。

当我拿着简历回国找工作时,我也有选择清华的机会,但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北京化工大学。当时的考虑,一方面当时班里面的、以及前几届的师兄姐,那几个“狠角色”都在清华发展,我估计占不了什么便宜;另一方面,很多师长也都劝我到校外发展,他们的话说中了我的内心,我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课题组,做属于自己的方向。“听别人的话,走自己的路”,在北京化工大学,我把博士后期间学到的用于生物大分子分离的“密度梯度离心沉降”方法与博士期间学到的无机纳米颗粒的合成技巧结合起来,发展了“功能纳米颗粒分离”的新方向,成为纳米合成的有效补充。通过纳米合成之后的纯化、分离等处理过程的优化,获得了一些之前难以制备的单分散的样品,验证了一些理论预言;在分离结果的启示下,又发展了一些新的合成方法。这些学术成绩为我带来了很多荣誉,包括2008年的“新世纪人才”,2011年的“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等等。这些新兴的方向也吸引了北京化工大学其他教师加入我的课题组,目前团队中已经有5名教师和30多名研究生,从实验到模拟,从理论到工程都有相应的专业人才,整个课题组的发展处在快车道上。

回顾我的成长经历,也分析了一些事业有成相对较早的清华同学,我觉得有个规律,就是早点把自己投入到一项事业中是很重要的事。读博士时,我做过两年辅导员,带98级。从我们这年级和98级的经验来看,本科毕业就做出事业选择的人,到目前一般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无论这种选择是继续学化学还是转行。当时选择读直博的98级的陈兴、葛建平、刘军枫等多位同学,都已在国内外知名的高校评上了教授。张惠妹有一首歌唱道“如果你不想要,退出要趁早”。也可以在这句歌词后面再加一句话,“如果你想要,投入要趁早”。你必须尽早做出选择。“再看看”,“再选选”,这种犹豫会降低你的优势、会限制你的发展。每次选择都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清华的同学都很聪明,但是聪明人并不一定事业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有时就在于“太聪明”、“太现实”。优秀的人,可选择的面更宽,诱惑更多。找工作的时候,专业、薪酬、地域、劳动强度等等,综合都要考虑到,却唯独忘记了问问自己:我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要以我的何种方式改变这个现存的世界。身为清华人,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一生追求的只是“更好地养家糊口”!同学们,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加纯粹一点。理想是一个点,信念是一条线,这条线要指向这个点。认准目标,一生只求做好一件事。唯有纯粹,才能优秀。跟随你的内心,尽早做出一生的事业选择,这是你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清华一直教导我们要“追求卓越”,我觉得,“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因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那一部分我们必须要够好!做个清华人,就要像个清华人!某种意义上讲,做事情的“程度”比“内容”还更重要,正所谓“行行出状元”。做事情的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用心”、“尽力”、“投入”。有人说,成功=正确的选择╳选择之后的努力。我觉得,选择是否正确,有时候是由选择之后的努力来决定的。所以选择了,就不要轻易放弃。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主线,其他的就看淡一些。一定要简化你的体系,不要在患得患失中蹉跎岁月。坚持沿着同一个方向走,你就有机会比别人走得更远一些,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其实拿到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之后,北京化工大学曾经有意让我在行政方面继续发展,让我挂职做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进行锻炼。一年期到,我尽快辞去了这一职务,回归学术。不是不肯为学校尽心,只是学术的事情,仿佛最高端的“武学”,只有心无旁骛方能练成。

大家都已经找到工作了吧?满意吗?其实没有最好的或者是完美的工作,只有最适合你的工作。选择一种工作就是选择一种生活,很难想象一个选择了攀登科研高峰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他的生活会在杯盏交错中度过。签一次约,就像结一次婚,很难想象哪个频繁结婚的人居然会有幸福的婚姻。希望大家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做出了选择就坚持下去,做一个“在黑暗中健步疾行”的人。强调“在黑暗中”,是因为这个人的“健步疾行”不是要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他的内心有一种责任感在驱使,有一种成就感在召唤。工作就是他最大的爱好,他一生的兴趣,他生命中最重大的事情。当那个目标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你会自发地、自觉地、不顾一切地去追随她。

曾经,我接受过一次调查问卷,问老师们的工作压力大不大。选项A,每周工作35小时以内,压力不大;B,每周工作40小时,压力一般;C,每周工作45小时以上,工作压力很大。这道题让我很苦恼,因为没有选项适合我。我每周工作时间肯定在45小时以上,但是我压力并不大,我很快乐,我很享受这种工作的过程,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取代。让工作成为自己最大的乐趣,你才能工作得好,而且很快乐!

同学们,咱们都是清华人,不客气地说,都有成功的机会。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成功呢?《成功学大全》大概30块钱一本,京东上有卖。但是真正要有大的成功,首先要有气度和格局,要“放得下”,不要被一些很现实的“实惠”挡住自己的双眼,傻一点,憨一点。为了自己的理想,要懂得付出,也要懂得分享。机箱很大,但是价值只是芯片的几分之一,要学会做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是全部。不要想一人包打天下。做全部,往往做不大;做核心,让一个体系围绕你工作,你的价值就会被放大。放下自我,才能找到自我。要相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真正的爱,是“爱别人”,“爱别人”的意思是“不要只爱你自己”。“爱自己”并没有错,只是档次不够高。

最后,预祝大家继续做个“三好生”。这三好,是“好习惯,好心态,好人缘”。“好习惯”是希望大家记得,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贫富贵贱,“劳动、助人”是快乐之本。“好心态”是指无论我们被别人评价成功与否,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最重要;“成就感”是驱动你攀登下一个高峰的精神动力的源泉,这种成功的感觉只能自己给自己。“好人缘”是针对有些人说我们清华人“有智商没情商”,其实好人缘不是靠请客送礼拉关系,多帮助别人,少麻烦别人,你就会有好人缘。

最后,是感谢,是祝福!再次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机会,祝福学弟学妹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前程似锦!希望工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能够伴随你的一生!

谢谢大家!

附:孙晓明简介

孙晓明学长,1995年考入我校化学系,2005年在化学系取得理学博士学位,师从李亚栋院士。随后,赴美国Stanford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8年回国后,在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曾任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为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无机纳米结构的合成与分离研究。提出了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无机纳米颗粒的新方法,获得了一系列难以合成的单分散纳米颗粒,发现了一些之前未能获得的构效关系或反应机理。部分结果被包括Nature Chem.原图引用。

孙晓明学长,是2004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撑计划”,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