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7两院院士评选结果公布 我校8位教师11位校友入选

2017-11-28 | 解红岩 田阳 | 来源 校友总会 |

11月27、28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相继揭晓,我校8位教师和11位校友入选。自动化系戴琼海教授、材料学院周济教授、土水学院张建民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研中心王小云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陈晔光教授、汽车系欧阳明高教授、物理系段文晖教授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还有11位校友分别获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周志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邓建军、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岳清瑞、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陈湘生、江南大学陈坚、中国铁路总公司卢春房、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王金南、北京化工大学杨万泰、西安交通大学管晓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杨孟飞、北京大学魏悦广。详细介绍如下。


戴琼海,1964年12月生,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98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94年、1996年在东北大学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主持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十五”课题多项。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光学与显微、光场与计算摄像学、多视图三维重建与立体视频、合成视觉及其导航应用、压缩感知与稀疏表示理论及应用、图像(视频)检索及其挖掘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973)首席科学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周济,1962年10月生,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3年在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取得学士学位,1991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在低温烧结软磁铁氧体和低温共烧陶瓷(LTCC)介质材料方面取得突破,解决了无源电子元器件片式化和集成的若干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内片式电感器和无源集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提出了通过超材料与自然材料融合构筑新型功能材料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率先发展出了非金属基超常电磁介质等一系列新材料。发表学术论文369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4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

张建民,1960年3月生。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土木水利学院院长。分别于1982、1984、1991年于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取得博士学位。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工程抗震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30余年,其中1993年到1998年在日本清水建设从事地下工程抗震设计咨询及研究工作5年。率先将土工抗震从以往的只针对“土体”提升到注重各种“土体与结构系统”,紧密结合城市地下结构、高层建筑基础、高土石坝、港航与近海结构等工程抗震实践,研发了动力测试和动力计算两个技术平台,建立了以土体与结构一体化设计为核心的土工抗震理论与技术体系。主编国家标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参编设计标准6部。主要成果被国内外专著教材和设计规范采用,直接应用到70余项大型工程抗震设计,发表SCI和EI收录期刊论文2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首都劳动奖章、潘家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华工程科技奖等荣誉。

董家鸿,1960年3月生,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1982年在徐州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从事肝胆外科工作,相继担任学科带头人16年。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长期致力于现代肝胆外科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精准外科”新理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作为当今中国肝胆外科的领军人之一,他相继创建三家全国肝胆外科病终点站式诊疗中心和示范基地,打造了三支擅长复杂肝胆道病诊疗的精英团队,救治了数以万计海内外复杂危重肝胆病患。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7篇,主持制订11部行业指南。主编出版专著5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1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以合作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周志成,1963年6月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研究员。1984年在成都科技大学力学系取得学士学位,1987年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取得硕士学位,2008年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取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东方红四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北斗一号”卫星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鑫诺2号”卫星总设计师。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多项。

邓建军,1964年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5年在北京工业学院工程光学系取得学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加速器物理专业取得硕士学位,2003年在清华大学工物系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取得博士学位。一直在中国工程物理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从事强流加速器研究工作,多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岳清瑞,1962年1月生。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1985年在清华大学土木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在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取得硕士学位。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会长、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在工业建筑结构可靠性评价、结构加固修复改造、纤维复材土木工程应用及细晶高强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成果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机械、建材、电力及煤炭等行业的工业建筑,并大量推广应用于民用建筑、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主持完成国家级研发课题10余项,主持编制19部国家及行业标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作为专家或负责人,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与评估工作,参与了如南海岛礁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参与了汶川、玉树地震灾后房屋安全性检测鉴定等国家重大民生保障工程等。

陈湘生,1956年6月生。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1982年在淮南矿业学院获学士学位,1995年10月至2000年1月清华大学(在职)学习,获水利系岩土工程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所长兼北京中煤矿山工程公司总经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井巷工程、地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专长于地层冻结技术,地层沉降控制技术和近接地铁建筑结构安全环境协同技术。先后完成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9项,完成工程项目3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次;出版专著7部、国内外正式刊出论文90余篇。


陈坚,1962年5月生。江南大学校长。1984年在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取得学士学位,1986、1990年在无锡轻工业学院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发酵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中国专利奖金奖;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林学部副主任,Food Bioscience主编。

卢春房,1956年5月生。1982年在西南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5—2007年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2年起在铁道兵一师三团工作,1984起在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三处负责技术工作,先后任副总工程师、大秦线铺架指挥所负责人(指挥长)、副处长、处长。1994—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第十一工程局副局长兼京九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副总经理兼内昆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1998—2005年,任铁道部建设司副司长,青藏铁路公司筹备组组长,青藏铁路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2005—2013年,任铁道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13年—2016年,任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组织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取得板式无砟轨道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等三项实用新型专利,主持编制《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组织建立我国高铁设计标准体系。

王金南,1963年生。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国家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86、1988、2006年分别在清华大学环境系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经济和环境政策研究,主持过近50个国家科研和国际合作项目。担任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总体组专家和主题组组长、全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主席、环境保护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东亚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协会常务理事、联合国环境经济核算委员会委员、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等20多个学术机构理事和顾问;《中国环境政策》等7个国内外杂志的主编和编委;出版了《环境经济学》《环境安全管理:评估与预警》《排放绩效:电力减排新机制》等15部专著以及4套丛书,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王小云,1966年8月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1983年至1993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兼任中国科协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多年从事密码理论及相关数学问题研究。提出了密码哈希函数的碰撞攻击理论,即模差分比特分析法,破解了包括MD5、SHA-1在内的5个国际通用哈希函数算法;将比特分析法进一步应用于带密钥的密码算法包括消息认证码、对称加密算法、认证加密算法的分析,给出系列重要算法HMAC-MD5、MD5-MAC、SIMON、Keccak-MAC等重要分析结果;给出了格最短向量求解的启发式算法二重筛法;设计了我国哈希函数标准SM3,在金融、交通、国家电网等重要经济领域广泛使用。代表论文40余篇,3篇获欧密会、美密会最佳论文。获2014年中国密码学会密码创新奖特等奖,2010年苏步青应用数学奖;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陈嘉庚科学家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女青年科学家奖等。

陈晔光,1964年8月生。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83年毕业于江西大学生物系,198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Fordham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美国Albert Einstein 医学院博士学位后在Memorial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2002年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Riverside分校助理教授,2002年起为清华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及其生理病理作用的研究。在TGF-β信号调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提出了TGF-β信号转导与受体在细胞不同膜区的空间分布有关,并受细胞内吞的调控;发现了TGF-β信号转导特异性的结构基础;发现细胞自噬抑制Wnt信号现象及其机制。他的系列成果对深入了解胚胎发育、组织稳态、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有重要借鉴作用。先后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奖励。

欧阳明高,1958年10月生。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1982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1993年获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从“十一五”开始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担任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科技重点专项首席专家。他长期从事汽车新型动力系统研究。提出了发动机电控高压柴油喷射新方法,发明了毫秒级燃油压力波精确调控技术。揭示了高比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蔓延新机制及抑制途径,发展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非线性动态建模与状态辨识理论,建立了燃料电池/动力电池能量混合型动力系统设计与最优控制方法。研制出系列新装置与新系统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我国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SCI收录论文170篇,多次被列入中国和全球高被引学者榜,授权发明专利75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及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联盟IPHE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等。

段文晖,1967年1月生。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81—199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先后于1986、1988与1992年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钢铁研究总院做博士后。1994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于1996—199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2002—200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访问研究。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材料微观结构与物性的计算设计研究。从原子、电子层次的理论计算出发,揭示凝聚态物质和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物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展材料性质及其物理机制的理论预测和计算设计。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80余篇,曾获得叶企孙物理奖(2013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2014年)。

杨万泰,1956年10月生。北京化工大学教授。1982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85年在北京化工学院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阴离子活性聚合的研究。1993年8月至1996年8月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从事有机材料表面光接枝改性的研究,1996年4月在此取得博士学位;1996年9月回国在北京化工大学从事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非均相聚合、光聚合及可控性表面接枝聚合研究。2000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被授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作为负责人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目前已发表论文400余篇,IF大于7的36篇,他引5千多次;授权专利46项。主要学术贡献:在表面改性领域,发展了一整套光催化表面C-H键转化新反应体系,可对聚烯烃等各种高分子进行多层次表面功能化;在聚合领域,建立了基于环状芳香频哪醇调节的有工业意义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方法,可制备分子量可控水溶性聚合物和各种功能共聚物;在非均相聚合领域,建立了自稳定沉淀聚合绿色新技术,不仅可制备尺寸可控的微/纳粒子,还为解决“全球巨量废弃烯烃利用”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多项专利成果已进入工业应用。

管晓宏,1955年11月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分别于1982年、1985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自2001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组成员,自动化系智能与网络化系统研究中心主任,2003—2008年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主要从事网络化系统特别是能源电力系统优化与安全理论与应用研究。针对能源、电力和互联网等网络化系统,提出了系统优化、物理安全与信息安全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解决了多个公认难题,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并在实际系统应用,为能源电力等系统的提效节能和保障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EEE Fellow,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美国李氏基金杰出成就奖和多篇国际最佳论文奖,目前担任国务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IEEE智能电网汇刊编辑。

杨孟飞,1962年10月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并留所工作。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星载计算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副院长。2015年7月,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终身院士。任“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他长期从事各种卫星星载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在我国返回式卫星控制计算机的研制中,提出并实现了三机冗余TMR/S可变结构高可靠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案,该项技术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神舟号试验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研制中提出了采用前后台处理机任务分担、并行流水线工作的三机容错计算机技术,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资源二号卫星控制系统计算机的研制中,提出了采用三机冷备份容错计算机体系结构,实现了长寿命和高可靠的要求,参与研制的资源二号卫星控制系统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魏悦广,1960年1月生。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1978.2– 1982.1,西安科技大学力学师资班学习,获学士学位;1984.9–1986.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学习,获工程力学硕士学位;1989.9–1992.7,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和访问学者,1998年8月至2016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1994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获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四)。现担任《力学学报》主编、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等10余个国内外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国际研究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材料的跨尺度力学、弹塑性断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


相关新闻

  • 082015.12

    2015两院院士评选结果公布 我校4位教师7位校友入选

    12月7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相继揭晓,我校4位教师和7位校友入选。

  • 282017.11

    4位教师4位校友当选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在61位新当选院士中有4位清华教师和4位清华校友。

  • 272017.11

    清华大学4位教师7位校友当选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在67位新当选院士中有4位清华教师和7位清华校友。

  • 222022.01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1年中国区入选者公布 清华5位教师5位校友入选

    2022年1月22日,由DeepTech 深科技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共同评选的第五届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公布,清华5位教师5位校友榜上有名。5位教师是: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研究员陈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段斯斯、车辆与运载学院助理教授冯旭宁、物理系副教授胡嘉仲、集成电路学院副教授唐建石。5位校友是: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助理教授程寰宇(2006级航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令狐昌洋(2009级微纳电子)、浙江大学“...

  • 162021.06

    我校1位教师8位校友当选2020年度国际计算机学会杰出科学家

    12月16日,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公布了2020年度杰出科学家名单,全球共有64名杰出计算机科学家获此殊荣,我校1位教师8位校友榜上有名。他们是:我校计算机系副教授崔鹏(2005级博,计算机),研究兴趣包括大数据环境下的因果推理与稳定预测、网络表征学习等。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教授杨天若(1987级计算机),研究范围包括并行和分布式计算、嵌入式和普适性计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刘学(1992级数学;1996级硕,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美国天普大学教授王昱(1993级本、1998级硕,计算机),研究兴趣包括无线网络、智能感知、移动计算与算法设计等。通用汽车全球研发中心高级研究员白帆(1994级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车载网络与移动建模等。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陈名华(1994级本、1999级硕,电子),研究兴趣包括在线优化和算法、能源系统(如智能电网和节能数据中心)、智能交通系统等。IBM Almaden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蕴瑶(1995级自动化),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库、人机交互等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研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副教授童行行(1998级本、2002级硕,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大规模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尤其是图形和多媒体数据)等。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副教授张洪宇(2006—2014教,软件学院),研究领域是通过利用从软件数据中挖掘的知识来提高软件质量和生产率。

  • 252016.11

    清华大学5位教师9位校友获选2017年度IEEE FELLOW

    近日,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公布了新选2017年度会士名单,全球共有299人获此殊荣,14位清华校友入选,其中5位目前在清华任教。

  • 252021.11

    3位教师18位校友当选2022 IEEE FELLOW

    2021年11月24日,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公布了2022 年新晋会士(Fellow)名单。经校友总会初步统计,在311位入选者中有3位清华教师18位清华校友。他们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汪玉、副教授戴凌龙,软件学院副教授杨铮;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东梅(1984级自动化)、武汉大学教授姚良忠(1987级硕、1990级博,电机)、谷歌公司消费类硬件部的高级硬件...

  • 242017.04

    清华11位年轻校友入选2017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杰出人才

    日前,美国《福布斯(Forbes)》杂志发布2017年度最新“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杰出人才(Forbes 30 Under 30 Asia )”....

  • 302011.05

    37位清华校友入选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共计485人,其中清华校友37人——清华教师12人,校外校友25人。

  • 302023.03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2年中国区入选者公布 清华5位教师6位校友入选

    2023年3月30日,由DeepTech 深科技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共同评选的第六届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在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上正式揭晓,清华5位教师6位校友榜上有名。5位教师是:清华大学化学系长聘副教授杨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助理研究员陈晓(2017-2022博后,化工)、清华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马冬昕(2008级化学)、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教授田禾(2010级博,微纳电子)、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陈诗(2017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