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教师代表李路明在清华大学2019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清华人的使命感

2019-08-21 | 李路明 | 来源 清华新闻网2019-08-21 |

教师代表、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在清华大学2019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图/石加东)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亲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首先,对研究生新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27年前,我和你们一样,成为清华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成长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年年伴随着迎来送往的希望,岁岁感受着春华秋实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在和同学们的朝夕相处中,我和周围的老师一样,不断体验和践行清华人的担当和使命。

也许大家会记得,前年央视综合频道“出彩中国人”节目播出了清华上海校友合唱团演唱的《我爱你中国》,感动了亿万国人。合唱团成员平均年龄72.3岁,他们中有我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有毕生从事国防军工的将军和工程师,许多校友“干的是惊天动地的事,做的是隐姓埋名的人”。而今虽进入古稀之年,依然激情满怀,初心依旧,感人至深。

这件事促使我再三自问,什么是“清华人”?“清华人”,不仅是清华校友的总称,本质上,是清华文化内涵的浓缩,更是清华历代优秀校友的群体象征。在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奋起抗争,救亡图存,崛起复兴的各个时期,数以万计的清华校友献身于革命和建设的各条战线,从中涌现出一大批治学育人,创业兴业,治国理政的栋梁之才,清华校友群体的家国情怀,忠诚,担当,智慧,实干和奉献,凝聚成为清华享誉海内外的光荣名片。同学们,拿到清华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不仅意味你取得了清华研究生的入学资格,更意味着接受新的考问的开始。无论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业,还是未来的职业生涯,考题繁复多变,但只有一个主题不变,那就是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的清华人。作为你们的导师,我们也责无旁贷和你们共同经历和应对这样的考问,更希望你们这一代能够获得历史和社会的更高评价!

借此机会,我想结合自己在清华的研究生学习经历以及后续20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对清华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谈点个人体会,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追求“有用之用”,更要善待“无用之用”。两千多年前,庄子曾经批评“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在知识总量爆炸式增长的当今世界,过度的功利追求加重了通识和专业教育,知识学习和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失衡,成为大学教育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引发反思的话题之一。从去年开始,我所在的航天航空学院开设了科学哲学和科学人文讲座,希望以此加强教学计划之外的读书和研讨风气。众所周知,“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在清华校歌中体现出的教育思想,促成了清华文理兼修,古今熔铸,中西贯通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践。在世界格局大变动的当今,懂点历史,才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希望同学们从文史哲的融会贯通中,领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不同境界,汲取指导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文化精髓。实践将会继续证明,被一般认为追求的“有用”之学,很可能只管用一阵子,而被贬低的“无用”之学,将会管用一辈子。

第二点,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我建议大家走出实验室,多出去看看。清华有国内高校最好的艺术博物馆、音乐厅,建议大家去看看画展、看看演出,体会科学与艺术的辩证统一。建议大家利用社会实践和假期,体察国情社情,来自发达地区的同学们尽可能多到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参加社会实践,以开拓视野和“学思行”的统一,养成不尚空谈接地气的品格。

清华给研究生创造了非常好的国际交流环境,相信大家有机会走出国门,参加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体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以全球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在多变的世界格局中增强定力。

第三点,传承和发扬清华人特有的崇尚体育精神。无体育、不清华。

希望同学们学习和体验马约翰先生对体育文化迁移价值的诠释,始终把锻炼強健的体魄作为完成学业和事业有成的前提,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观追求卓越。

同学们,你们有幸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再过1个多月,我们将迎来建国70周年,再过两年,你们将在清华园庆祝清华110周年华诞,你们将成为清华新百年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创造者。

同学们,在清华读研是一种生活方式。清华园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更是你们放飞人生梦想的新启航地,一代代清华人从这里出发,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谱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希望你们珍惜在清华的求学机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时代的新长征中,以你们的浓墨重彩谱写清华人的新篇章!

谢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