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瞿晓铧:一个光伏创业者的十年

2010-12-02 |

从“白手起家”到全球光伏六强

“我只懂太阳能行业,所以也只会做这个行业,不会去做房地产。

太阳能是一个朝阳行业,未来十年会有长期的增长。但是这不代表着一帆风顺。”

——阿特斯阳光电力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瞿晓铧

  “我只懂太阳能行业,所以也只会做这个行业,不会去做房地产。”江苏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公司(NASQCSIQ)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瞿晓铧如是说。

  在苏州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瞿晓铧始终保持着不紧不慢的语速。碰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他并不回避,而是盯着前方,沉思片刻,再给出自己的看法。

  这个成功“避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给中国光伏行业带来的寒冬的企业家,从2002年几乎白手起家,到如今拥有7家独资企业、近1万名员工;甚至在金融危机最盛时,手握一个多亿美元的现金流。在今年第一季度IMS reserch发布的世界光伏企业排行榜中,阿特斯阳光电力位居第六。

  他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我的个性比较拙”

  瞿晓铧,现年46岁,江苏常熟人,出生于北京。

  虽说打小在皇城根下长大,但因父亲早年到清华大学任教,瞿晓铧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一直都在清华园度过。

  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瞿晓铧自称个性比较“拙”。有段往事或许可以佐证这个“拙”字——从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到19867月毕业,5年的清华生活,他基本上是在自习室度过的,从早上7点钟冲出去“抢”大饼油条开始,到晚上10点半熄灯睡觉,几乎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点和线。

  不过,回顾他过去10年的创业史,这个“拙”字又无论如何难以对号——无论是其创业时机的把握、切入的角度选择,或是其后产品的转型、对金融危机的应对,无不显出其判断能力。

  1986年自清华毕业后,瞿晓铧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半导体博士学位。“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半导体光学的。”瞿晓铧回忆。从其在国内和海外的求学经历来看,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从事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光伏特性的研究工作,而太阳能电池正是属于半导体光电效应的具体运用。

  获得博士学位后,瞿晓铧在加拿大一家公司里可谓做得风生水起。当他2001年“突然”孤身一人回国创业时,不少人大吃一惊。

  当年,伴随他回国的“行李”是:一张订单,老东家空运来的五箱集装箱设备以及抵押多伦多房产得来的贷款。

  随即,几乎不停顿的是:火速组建团队,在4个月内完成首张订单,掘得第一桶金。公司也由此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从2006年上市至今,阿特斯的组件全球占有率从不到1%上升到了目前的5%以上,最近3年更是连续蝉联德勤年度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

  目前,让瞿晓铧引以为傲的还有,他是中国“千人计划”(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制定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第一位光伏从业者,也是“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惟一名光伏专家。

  来自德国大众的创业机会

  瞿晓铧第一份工作是在加拿大安达略省电力公司。他参与筹建了当时的一个半导体开发项目——Spheral Solar TM,是这个七人项目小组的带头人。这是他在光伏研发方面首次崭露头角。1997年,Spheral Solar TMATS公司收购,瞿晓铧也随之加盟ATS公司。

  “世界上很少有如此造福人类的事业了,这是一个真正能够为子孙后代做些事情的行业,它将为我们留下一个清洁美好的地球。”瞿晓铧表示,自己刚工作时就很看好太阳能产业。

  但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环保、气候变迁等概念刚刚提出,并未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而《京都议定书》也是直到1997年才最终签订。在当时,太阳能还是一个相对冷门的行业。

  根据Fuji Chimera的统计数据,在瞿晓铧进入这一行业前的2001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的市场规模仅有15亿美元,规模大致是600兆瓦,还不及今年阿特斯半年的组件产量。

  “当时ATS的太阳能只是一个小部门,而且不赚钱。不赚钱自然无法引起公司的重视。我的很多时间都花在了写报告等文案工作上。自己的很多的想法、想做的事情在原公司都无法做到。”在这种背景下,瞿晓铧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瞿晓铧创业的初步想法就是,太阳能的运用应该多元化,其中也包括将太阳能作为汽车电池充电器的运用,“很巧,大众汽车也有这么一个需求。”

  在美国和加拿大,从汽车出厂到消费者手中,通常需要两到三个月的停放,等到出售的时候,电池往往都已经没电了。为此企业得重新为电池充电,费时又费力。德国大众想通过太阳能充电器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2001年就发出了一系列的邀请,正好瞿晓铧所在的ATS就是一个汽车业的供应商,同时也拥有太阳能事业部,因此也就拿到了一张邀请。

  太阳能汽车充电器是瞿晓铧的第一个光伏产品。当年9月,瞿晓铧带着样品和商业计划书来到ATS老板面前。“我对他说,这个产品肯定会有很大风险,因为谁都没做过,可一旦成功将为ATS太阳能事业部带来极大推动。”

  “但这需要投资。而且如果要成本够低,这个项目只能在中国做。现在有两种方案,如果你要作为主要投资者,那么我是你的雇员,我帮你管理,你负主要责任;如果你觉得中国太远,这个项目离主业也太远,那么你提供设备,当小股东,我来承担所有剩下的风险,怎么样?”

  ATS的老板回答:“你负责,我支持。”至此,瞿晓铧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据瞿晓铧介绍,当年ATS设备入股大致折合30万美元,而五年后阿特斯上市,ATS选择退出,获益3000万美元。当年的投资获得近100倍的收益。

  2002年创业火速组队

  20021月,瞿晓铧接下了德国大众的第一批太阳能充电器订单,总价几百万美元,被要求4个月内交货。

  带着自己抵押多伦多房产所获得的贷款,11日,他只身一人回到了老家常熟。而当时的他既无团队,也无厂房,更无员工。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到了常熟的第二天,天很冷,瞿晓铧在宾馆外散步,想一个人是做不起事情来的。“找谁呢?不光要能够带团队来,最好还能够带一些资金来。于是,我就给好友李本成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我创业了,要不要一起来?他很爽快地说好啊,17日就直接过来。然后就挂上了电话。”

  但5分钟后瞿晓铧就后悔了,“我马上又给他打了个电话,‘等到7号黄花菜都凉了,你马上过来吧。’第二天,李本成就风风火火地从西安赶了过来,还带了他的团队,包括施尚林。”当时,李本成是西安一家中字头的国有半导体企业的总经理,而施尚林则是那家企业的副总经理。现在李本成是阿特斯的副总裁,施尚林则任组件事业部的总经理。

  回想起来,瞿晓铧现在还是很感动:“那么多人都义无反顾跟着我创业,还包括周承柏,武汉一家国企的高级研究人员,以及在西宁的两位先生等。”

  据瞿晓铧介绍,因为此前负责过在中国以及亚太区的项目,他与李本成、施尚林、周承柏等在当时都已经认识了三四年的时间。“我后来问李本成,为什么这么爽快就过来了。他说,看一个项目一两天是看不出来的,即使当时这只是一个规模数百万的投资。但是他看重的是‘人’。”

  “我的感觉是‘厚德载物’,人行走于世上,品德与信誉才是最宝贵的。包括的我老东家ATS,之所以投入设备支持我,是因为他们相信我瞿晓铧是不会捣糨糊的。”瞿晓铧说。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百年清华的校训。

  接下来,瞿晓铧来到常熟市政府,在一天内核准了银行开户和公司执照,然后又迅速安置好了厂房。当时他们在常熟杨园14000平方米的厂房里面,除了ATS空运来的5箱集装箱设备,四壁空荡荡的。而这就是他们所有家当了。

  此后的3个月, 瞿晓铧和他团队度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进行技术攻关,除了春节休息了一天,每天都在工作。最终,阿特斯在期限前交上了合格的产品,瞿晓铧也掘到了第一桶金。

  2004年转型大型光伏组件

  在打响了第一炮之后,接下来两年阿特斯的销售额基本维持在300万美元左右。

  公司真正的崛起则是2004年。在这一年,阿特斯的销售额突破了1000万美元。而这一突破正是瞿晓铧及时转型的直接结果。

  “我在开始创业的时候就对未来进行了构想,我想光伏产品大致可以分为无电地区电力化、大型电厂并网运用、太阳能应用小产品这三大类。我们前几年做的汽车充电器以及路灯系统就是第三类,我们的着眼点是设计开发一些漂亮而又实用的小产品。但是2004年趋势就变了。”瞿晓铧回忆道。

  瞿晓铧称,自己的一大优势是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同时拥有语言优势,“在信息捕捉上,我更快一些,不需要隔一层。而在思维上,我是看数据说话,不是一拍脑门的那种。在2004年的时候,德国政府一改之前限定总额的‘审批制’,改为只要符合要求可以先安装再结算的‘登记制’,这一光伏政策的变化使得整个产业立刻就爆发了。”

  在2003年,离网应用占到了光伏组件60%的应用。而在德国改变政策之后,并网应用成为主流。瞿晓铧称,自己是中国光伏企业中少数几个立刻抓住这一机会的人。

  他回忆说,阿特斯在产品转型时并没有碰到多少困难。“因为我自己是学光电出身的,而且从1996年到2004年也已经有8年的行业积淀了。从公司来说,运营两年后,我们也有了一定的财力与团队,此时转向大型光伏组件,是很水到渠成的。在技术方面,我们确实也经历了很多不眠之夜。但从战略上来说,不难。”

  “这点上看,我们提前两年建立公司,是很占优势的。时间上很讨巧的。”瞿晓铧总结。

  在完成了转型之后,阿特斯发展迅速,在2006年上半年便实现销售收入2600万美元的业绩。在当年的119日,阿特斯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融资1.55亿美元,成为国内首家在美国纳市上市的太阳能光伏企业。

  2007年同样也是阿特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年。那一年,西班牙光伏市场启动。

  瞿晓铧说,“那年9月我在美国一个展会上碰到了我熟悉的一个德国记者,我跟他聊最近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说现在大家的焦点都在西班牙了,那边有政策大力支持光伏并网。我一听觉得很疯狂,为了验证是不是这么回事,就让公司的人翻了最近光伏业的国际期刊,发现真是这样。我预计这会带来新的一轮爆发性增长,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硅片、组件都会涨价。此时我们的一个采购人员还在美国跟硅片供货商谈价格,久谈不下。我立刻告诉他,不要谈了,那边报什么价格,立马接受,马上签。”

  瞿晓铧说当时国内厂商都没认识到这一点。而他们通过及早签约,确保了供应,同时控制了成本,在那轮供不应求的行情中获利颇多。那年阿特斯的销售额近一亿美元,相当于创业时的30倍。

  2008年“避过”金融危机

  2008年上半年,国内光伏市场空前火爆。因为西班牙宣布在当年9月将削减对光伏上网的支持力度,削减幅度高达50%,全球众多运营商都希望能够抢在9月前完成装机,搭上高额补助的末班车。

  瞿晓铧回忆说,“当年市场疯狂的程度跟今天很像,订单爆满,不管是什么企业,只要有货,马上就有人来要。随之而来的是组件、硅片、多晶硅等价格的不断上涨。多晶硅作为原材料当时最高卖到了四五百美元一公斤。”

  当时国内上下游的光伏企业都全力扩充产能以应对突如其来的需求。可是就在这样疯狂的市场中,瞿晓铧发现了一些不祥的征兆:“当时欧元开始剧烈波动,到了9月从高点开始下滑,对我们这种以出口为主的光伏企业而言风险迅速增加了。同时在欧元处于高点时,多晶硅价格也相当高,很多高价物料放在手里是很危险的。”

  瞿晓铧说:“那时市场还是很乐观,很多企业都觉得西班牙削减补助不算什么,其他市场会迅速补上。这有点像今天,很多人认为德国市场削减没什么大不了的,其他市场会迅速补上。人都会有这种心理,都不愿相信市场会有起伏。此外,那年9月份雷曼宣布破产,很多企业也没看到这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从以上这些因素,我感觉到了风起于青萍之末。我决定紧缩。”

  在20089月左右,阿特斯接连开会,商讨对策。到10月份,基本完成了所有部署。当时阿特斯只按照一个月的生产需求来准备材料,即使出了问题也只是一个月的库存而已。同时提高现金流,提前还贷,暂缓基建项目。

  据国内另一家知名光伏企业的老总透露,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那几个月内,国内的光伏企业有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海外的订单,称之为寒冬,一点也不过分。

瞿晓铧说:“从2008年底到2009年初危机最盛的时候,我们始终保持了一个多亿美元的现金流。好几个月订单不足,但由于我们没有高负债,所以风险也就低了很多。同时,当整个行业窘困的时候,如此多的现金反倒给了我们很多机会。”

“我不会去做房地产,要做全球太阳能五强”

“虽然太阳能是一个朝阳行业,未来十年会有长期的增长。但是这不代表着一帆风顺。”

对于如今国内空前火爆的光伏市场,阿特斯阳光电力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瞿晓铧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我有几个基本的判断。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光伏也有一个短周期的特点,波动会比较厉害。今年是一个暴涨的时期,因此大家在产能方面的投入与投资也非常的大。特别是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种千军万马做光伏的状况,同质化开始加强。很多新的进入者完全是一种资本驱动型的扩张,这样的情况下,未来出现供大于求,应该不是一个奇怪的事情。”

iSuppli公司11月发布的光伏行业研究报告称,今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比去年增长逾100%,达到15.7吉瓦(1吉瓦=1000兆瓦),是创纪录的一年。

瞿晓铧称,他接触了不少光伏生产设备提供商,他们对未来的订单也就是看到今年年终。“从趋势上看设备制造业走在前头,而且他们的波峰波谷会更加明显。设备生产完了之后,如果新增产能三年之内消化不掉,那三年之内他们就不会有新的扩产可能。美国的设备制造商GT Solar现在开始多元化经营,不仅仅是做光伏业内的铸锭炉设备,也开始做LED了,对此我很钦佩,这说明一个成熟的公司,总是能现实地看世界,而非一厢情愿。”

当被问及如果明年欧洲市场需求不旺,光伏行业再次迎来寒冬,阿特斯将如何应对时,瞿晓铧沉思了一会说:“会出现分化的过程。市场的基本需求还是有的。但是我认为这些需求会向有品牌、有质量保障的、注重永续经营的企业集中。在大家都买不到货的时候,有货就行。但是当供大于求,有选择余地之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瞿晓铧坚持应该把光伏作为一个永续经营的事业做下去,而不是抱着抓快钱的念头。“我们在渠道商上的投入很大,海外团队光老外员工就达到了100多人,这样的一个投资,使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更容易生根,品牌建设也变得更好,更容易被接受。我们的做法也很简单,现实地看待市场,尊重市场规律,扎扎实实做好渠道。”

对于阿特斯的未来规划,瞿晓铧说他的目标很宏伟,也很现实,就是成为全球太阳能五强企业,同时占有10%的全球市场份额。“这个努力目标还是得过几年才能达到。”

对于个人未来,瞿晓铧称自己的性格是咬定青山不放松,除了光伏,自己没打算去做房地产等其他事情,“我做一件事情还是喜欢亲力亲为,自己搞懂,因此,我的精力也比较有限,不可能跨到太多的行业里面去。”(李跃群)

转自 东方早报 2010122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