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张骥:“政府应急管理”软件第一人

2011-01-25 |

张骥,23岁毕业于清华大学,五年后成为国内IT史上最年轻的美国500强中国区总经理。风光之时,中关村地摊上,每三本杂志中有一本写的是他,每三本写他的杂志中,至少一本将他作为封面。少年英雄、挥斥方遒。

  美国互联网泡沫,令他跌落谷底,却也让他第一次认清了自己。他做出了新的选择并坚持到底。

  如今,他带领的团队在物联网产业中冲刺前行,明年或许他创办的东方正通公司就能上市,这一切对于他而言,仅仅是一个开始……

  认清自己,我只适合做高附加值的产品

  商报:我印象中,你成名的时间很早,据说2000年前后,中关村报摊上每三本杂志就有一本是写你的,不知能不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自己的过去经历?

  张骥:我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去联想公司,两年后当上经理,之后我出国去了NetframeMicron公司。可以说我个人成功得比较早吧,29岁时已经成为Micron公司中国区总经理,还获得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但是,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2000年我回到了北京的家中。那一段时间很迷茫。

  商报:迷茫之后,或许才能看到一条清晰的人生大道。

  张骥:是,2001年一年间我在沉淀,我想得最多的是自己能做什么。虽然互联网失败,但是我还是认为我应该在信息产业上走下去,我自认我是IT人,而且IT人应该要有自己的产品。如果我死之前,不能够实现这一点,我的使命就没有完成。

  商报:可是当时整个IT产业大环境都不好啊?

  张骥:大产业不好是一回事,但是你应该成为什么人是另一回事。我以前在联想工作,一台电脑要2万元,我在Micron公司,一个芯片也是很贵的,这些产品都是科技含量高、价钱贵。我认为,我可能天生就只适合做附加值高的业务。所以,2002年创建东方正通公司时,最初我选择了数字城市,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新鲜玩意儿,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这样我才有机会展现优势啊,我去过巴黎、纽约,我知道这些城市规划的所谓数字城市是什么样子。2001年“9·11”之后,我也参与了美国纽约州的应急技术平台标准建设。这些我很在行。

  你要是让我做个网上偷菜、发个信息挣1毛钱之类的产业,我真的不适合做。后来看看,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所以说,自己要认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千万不要放大或低估自己的能力。

  商报:数字城市确实在当时是很超前的概念,和物联网产业可能还有很多重叠的部分。这样看来,10年前你就预感到了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张骥:可能历史的发展会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吧,我只是喜欢这个题目,第一次听到数字城市这个概念的时候,觉得很有技术挑战性,作为理工科出身的我,非常感兴趣。

  然而,机会往往“不期而遇”。2003年的“非典”时期,我组织东方正通技术团队开发海淀区政府抗击“非典”应急管理系统,这段时期的开发工作开始让我意识到“政府应急管理”行业在未来的巨大商机,并坚定将这个产业做到底。我的判断没错,现在全国已经制定应急预案240万个,几千亿元的应急信息化产业也初具规模。回顾20036月份,东方正通公司在国家版权局申请了一个“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著作权,这是我国第一个“政府应急管理”的软件产品。可以说我们因为判断准确,发现了一个新兴的行业。

  发现近3000亿元潜在产业

  商报:谈谈现在这个产业的发展、进展吧?

  张骥:可以说我们的发展正好赶上了好时候。这些年国家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应急系统平台是和灾害预警、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我大概算了一下,这个产业蕴含的潜在产值有2990亿元。不谦虚地说,我估计全国只有我一个人算过这个市场。

  商报:哦?我也很好奇,这大概是怎么算出来的?

  张骥:你看,目前建设的国家级平台,国务院差不多投入了2亿元。各省一级的平台平均在4000万元,地级市平台在1500万元,县的平台投入在500万元。全国有30余个省、333个地级市、2860个县,同时,每个市相关部门还需要建立应急平台,比如国务院有28个专项应急处置相关单位(部委),北京市有14个应急分中心,广东有21个地级市、50个应急有关单位,山西省有11个地级市、53个应急预案单位。最终我算下来,就是2990亿元的产值。

  商报:你认为公司能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张骥:我觉得还是自主研发上肯下工夫。2003年“非典”期间,我们花了三天时间研发出来一个软件,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区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软件(GEMIS),最终成功应用于北京海淀区政府抗击“非典”的工作中。

  此外,我们还成立了专门的科研部门。2008年底投资成立了东方正通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2010年初成立了“物联网应急事业部”,专门从事应急管理中灾害监测预警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应用服务。

  不仅如此,我们参与编写了多个国家级、省市级及国家部委信息化标准,是国务院“国外应急预案编制对完善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分析”等课题的承担单位;在国内应急管理信息化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商报:目前公司经营情况,听说要上市了,能不能介绍些详细情况?

  张骥:可以说,我们是国内第一家从事应急管理信息化研究和建设的企业,近几年,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2006-2010年销售额平均增长率为50%,利润平均增长率为70%

  2011年起,我们的重点将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工作,利用两年时间完成上市工作,成为我国第一个应急管理领域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司将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内部建设和管理精细化等多种方式,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企业的目标是,2013年实现10亿元产值;到2018年,实现年产值50亿元。

  赶上了中关村发展的好机会

  商报:听说你的公司将要上市?是不是也和中关村政策的扶植有很大关系?

  张骥:这一点我很有感触。我与很多省市都有接触和项目合作。比如说上海市政府、广东省政府、成都市政府等等,这几个地区科技发展都是比较领先的,据我了解,他们还没有说政府拿出钱,投资一个企业上市,然后等企业上市了,政府基本上再无偿地退出,把股份还给企业,让企业拿这些股份分给员工,这叫做股权激励制度。好像还没听说,这绝对是一个创新。

  而我们呢?享受到了。我们去年底得到了中关村发展集团的投资入股。一方面这是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拿出钱投资到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难道仅仅是一个资金的问题吗?其实,更多的是给企业带来了自信,是对企业家的肯定、信任,或者说是认可。政府认可了,也带来了我潜在客户的信任。

  商报:有人说,在你的身上看到了学者型创业者的特点,你觉得是吗?

  张骥:或多或少有些吧。我觉得像我们这类创业者,越来越多的是用个人的创造力来推动产业。目前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在全球既是热点也是难点。国际的技术专家交流非常重要。

  中关村有很多企业和企业家,都是研究+实业的模式,商业成功都是附着于行业产品的应用模式提升和具体的技术创新功能研发。我们赶上了中关村发展的好机会。

  商报:北京“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你作为一名科技型创业者对此有什么感触?

  张骥:我听后非常鼓舞、兴奋,并且相信能实现这一点。中关村有近2万家企业。其实创新中心建设的思路是帮助企业寻找发展方向,并不是号召所有的企业创新。中关村的企业中,能有15%-20%的企业创新估计也就够了,还有很多企业要辅助产业链发展。其次,创新中心一定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企业应该整合创新要素,现在产业化问题仍是很大的问题。

  (商报记者 张晓东)

  转自 北京商报 2011124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