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科院院士周远:几十年常常梦回故乡

2011-03-18 |

人物简介

  周远:低温工程、制冷技术专家。1938年生于江苏金坛。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低温工程和微、小型制冷技术研究。采用直拉进排气阀式长活塞型膨胀机替代液氢研制成功氦液化器,为开展低温超导技术研究极低温条件的建设提供了保证,还为大型空间环境设备和卫星辐射制冷的实验提供了冷源;开展了脉冲管制冷技术研究,用实验验证和揭示了双向进气脉冲管的优异性能,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二级脉冲管制冷方案;提出的多路旁通流程,将同轴结构、多路旁通和非对称喷嘴结构用在微型高频脉冲管制冷机上;领导进行混合工质节流技术的基础研究,其核心技术已成功的应用到深冷冰箱的研制上。

下午2点多,记者找到位于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4层高的一号楼是研究所主楼,楼道里看不到工作人员,行走期间,能听到低沉的机械声响和轻微的器皿碰壁的声音,从各个研究室虚掩的大门口传出。4楼拐角休息区一侧的墙壁上张贴着6位院士的相片和他们的简介,其中包括常州籍院士、我国著名的低温工程、制冷技术专家周远。

梦萦儿时西溪

  “经常梦见在家乡时的场景,梦见老宅、村道、祖母……”提起金坛老家,周远深情地沉浸过往。

  周远告诉记者,祖父家境殷实,父亲从小就有书读,并考入南京师范,毕业后在南京鼓楼小学当教师;母亲是皖南人,也是一名教员。抗日战争爆发,父母亲带着哥哥去了湖南,年幼的周远则被送回老家金坛直溪桥镇西溪村避难,和祖父、祖母、叔叔一起生活。从此,这片故土养育了他十多年。

  印象中,直溪桥是个较为繁华的江南小镇,镇上的门店集市很是热闹。在家里,祖父祖母对他十分疼爱。记忆中的童年,有着欢快美好的回忆,也有摆脱不了的灰涩的阴影。

  他说,很小的时候,一度整天被祖母牵着手奔跑,躲避日本人的侵入,当时,跑到茅山躲藏最安全,但茅山离西溪太远,他们只能往近处的麦地里跑。家门口有条小河,是运河的一个小支流,战争的年代,河里漂浮着尸首,有日本兵的,也有新四军战士。半夜里,日本人从邻近的王甲村放完火,途经西溪村,用脚猛踢每户人家的门,找宵夜吃,隔着一扇门板,鬼子踢门的声响总是令小周远和祖母吓得抱成团。周远说,小时候的这段经历在他以后的人生中,时常会化作恶梦出现。经常梦见的还有为祖母出殡的场景,大概七八岁的时候,祖母离开人世,出殡按惯例要长子或长孙在棺材前方引路,并要走十步跪拜一次,哥哥不在老家,只能由周远代替尽孝。

  去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周远来到常州,回到时常梦萦魂牵的故乡,他抽出时间专程赶往金坛,从市区到直溪、再到西溪,一路走来,市区建设的可喜变化让他欢欣,而记忆中热闹的直溪和西溪相形冷落,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

  金沙求学的日子

  尽管战火纷乱,5岁那年,周远还是进入西溪村中心小学读书,这是一所完小,在农村算是很不错的学校,学生可以直接完成四年初小、两年高小,共计六年的小学课程。

  11岁小学毕业,周远在直溪桥中学的考场参加小升初的考试,并一举考入金坛县中,即后来的华罗庚中学。周远回忆当年的中学:进入校门,正对校门的道路两侧是绿化带,绿化带两侧是一排排平房教室;学校西面有座育婴堂,是学生的集体宿舍;学校的北面有个大礼堂,礼堂右侧是伙房;再往北是金坛的城墙,城墙外有条护城河。去年回常,周远还特意去看了看母校,同样,变化太大了。

  进入初中,尚且年少的周远已经独立坚强起来。除了刻苦学习,生活上全部自理,衣服脏了自己洗,被子拆洗后自己缝。从西溪家里到县城中学,约摸30多里远。每个星期六下午3点多放学,学生可以离校回家。他本可以先搭汽车到直溪桥街镇,然后再步行回家,但他舍不得车费,完全靠走路,“单程得走4个多小时,往返路上,还得背粮食和一些杂物,当时一个月往学校背26斤米”。学校的伙食长期保持不变,几乎见不到油沫子:早餐是煮得稀烂的黄豆;午餐有时是稀饭,有时是干饭,下饭菜只有青菜;晚餐,稀饭。每天晚上9点半夜自习结束回宿舍时,总是饥肠辘辘。

  令他兴奋的是,艰苦的生活中,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而且学校的校领导,以及一些老师给予他格外的关怀,让他倍觉温暖。在同学们中,周远年龄小、个子也特别小,一次学校开大会,会前有段大合唱,马校长看到这个显眼的“小不点儿”,就点名让他上台当指挥,小周远有板有样地完成任务引起了校长的关注:“这个从农村来的孩子不仅自强自立,学习也很努力啊!”12岁的时候,周远就担任学校大队部大队长。

  语文老师柳老师也让周远印象深刻,他说,当时,很多老师会体罚学生,甚至用“学不好还不如当头猪”那样的语言教训学生,但柳老师和蔼可亲,这位老师可能是苏州人,他带着吴侬软语口音的讲课很是让学生受用,而且,他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是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周远多次拒绝父母亲把他接离金坛,直到参加完初二年级期末考试,他才跟随母亲前往芜湖居住。当时,母亲在芜湖某小学当校长。从1951年到1955年,周远在芜湖完成中学课程。

  命运使然步进科研领域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中学里的尖子生周远报考大学的第一志愿是大连海军学院,尽管这所学校也不错,但“北清华、南交大”似乎更应该是优秀学生的选择啊。周远说,第一志愿填海军学院和自己在江南水乡成长是分不开的,“我从小就喜欢水”。第二志愿是清华大学,当年他单纯地想:如果能考上清华的动力系,就能学习火力发电方面的知识,可以参加长江三峡的建设,与滚滚长江水紧密相连!

  终究,周远被清华大学录取,就读动力系热能工程专业。

  小时候艰苦的读书生活磨练了周远学习、工作上的韧劲和毅力。周远考入清华大学后,除认真听课和记笔记外,课后如饥似渴地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消化吸收课程,融汇相关知识。星期天,其他同学逛街游玩去了,他仍然在学校埋头看书。日积月累,周远的知识丰富了,底子也深厚了,196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取得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周远先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任实验研究员。不久调回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组。1966年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3年调任中科院低温中心任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中心主任、博导等职。1999年至今,一直在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和博导等职。

  周远在建立液氧和液氢温区条件及其应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新型制冷技术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绩。二十世纪60年代,他在国内首先采用直拉进排气阀式长活塞型膨胀机替代液氢研制成氦液化器,采用的结构在国际水平上有创新,为我国低温物理实验和超导技术的发展打下基础。该结构的氦膨胀机还在我国第一台大型空间环境设备(KM-3号)和卫星辐射制冷的实验中作为20K的冷源背景,在卫星地面实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86年,他在国内首先开展脉冲管制冷机的研究工作,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1988年首先提出了二级脉冲管制冷;1990年用实验验证和揭示了双向进气脉冲管的优异性能;1992年提出创新的多路旁通流程;1998年率先将同轴结构、多路旁通和非对称喷嘴结合,用在微型高频脉冲管制冷机上,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肯定。

  周远立项并指导研究生进行的混合工质节流技术的基础研究,其核心技术已成功地应用到深冷冰箱的研制上,并向企业转让,经济效益明显。周远在脉冲管制冷技术和混合工质研究方面思路活跃,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带动了一代年轻科学家,已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队伍,他们中的一些人已成为学术带头人或获国际会议重要奖项的学者。

  周远发表的论文(著作)多达数百篇,其中《用液氦预冷的威留麦尔制冷机的实验研究》、《两级脉冲管制冷机》、《安装在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的冷中子源制冷系统》等在国际上颇有影响。

  

转自 常州日报 2011317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