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陈渭忠:大慈寺门前的河 只有这个“老参谋”晓得

2011-04-06 |

倒背成都47条河流 熟谙2万余条水渠

150余条大小河流、198座大小水库、30多处大中型灌区,以及中心城区的186座跨河桥梁……成都市水务局老专家陈渭忠非常熟谙,与“水”打了50年交道,他对成都水资源的分布、规划了如指掌。

今年75岁的陈渭忠,个子不高,戴着眼镜,说话语速稍快,思维非常清晰。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的他,先后在山西、成都从事水务工作52年,1996年退休后被成都市水务局返聘,凡是涉及到成都市水务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工程建设等重大工作,局里都会请这位老专家来“参谋”。

说成都河道前世今生 如同表演相声贯口

近日,在成都市水务局办公室,陈渭忠对记者侃侃而谈成都河道的历史:“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述,李冰在创建都江堰的同时,‘穿二江成都之中’,‘二江’历史上称为郫江、流江,大致是现在的柏条河、走马河,柏条河下游是府河,走马河下游是南河,历史上两河并流,中唐以后,把府河改为从城北绕城东而流。”

对成都的河渠分布及水利工程等情况,陈渭忠张嘴就来:“在成都市域内,河道与渠道不可截然分割,常常称为河渠,可以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都江堰灌区有6条干渠、260条支渠、270条斗渠、2万多条农渠,这些渠系密如蛛网,纵横交错,分布在成都平原上。相当于人体内的主动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遍布全身。”一口气介绍下来,老专家气都不喘一口,如同表演相声里的“贯口”(如“报菜名”等形式)。

陈渭忠说,除了府河、南河、沙河外,成都中心城区还有47条中小河流,其中成都西郊、沙河沿线分布最广。

成都历史上湮灭的河 你知道成都有个解玉溪?

土生土长的老成都人可能都不知道,大慈寺门前曾经有过一条不小的河。

“这条河在成都的历史地位相当于沙河,是成都比较重要的河,从都江堰流下来,自唐代开凿,宋代以后就逐步湮灭了。这条河水里有细沙,可以用来打磨玉器,故名解玉溪”。在陈渭忠的介绍下,这条名唤“解玉溪”的河流的身影清晰起来,宋代以前,一条清澈的河流从科甲巷穿过红星路,蜿蜒流淌,流经大慈寺门前,车水马龙,人水和谐。

“还有两条重要的河,河道尚在,但已经淹没地下了。”陈渭忠说。这就是流经中心城区的金河和御河,金河从通惠门入城由西向东流,穿过人民公园,在大安街汇入府河;御河环绕历史上的蜀王府、现在的省科技馆流淌。后来,这两条河变成“备战、备荒”的防空洞,掩埋地下,殊为可惜。(记者伍亚玲 摄影向宇)

转自 天府早报 201146

相关新闻

  • 042023.07

    百年以前,棒球与清华还有这层渊源!

    纵观清华百年历史,体育的开展几乎与学校开办同时起步。而要论哪一个运动项目与清华最有渊源,恐怕就要属“棒球”了。

  • 262016.03

    第二教学楼门前

    第二教学楼门前(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档案馆)

  • 082023.11

    科研太忙无法顾家?北生所陈婷:人生不能只有一个支点

    众所周知,科研是一份没有上下班,几乎全天候头脑在线的工作,对于需要整天泡实验室的科研人而言,想工作之余管管老人孩子更是分身乏术,因此诸多优秀的女博士不得不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退出学术道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陈婷也曾遭遇这些困境,但她最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研究成果。她觉得,科研虽然很忙很累,但还是一个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她是怎么处理科研和生活中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难题的,又有何...

  • 232019.08

    国学大师钱穆与岩泉寺

    钱穆的史学名著《国史大纲》就是在这个有“滇中八景”之一美誉的岩泉寺写就的。

  • 222009.09
  • 272020.11
  • 132020.08
  • 262018.02

    104岁马识途:我没有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

    这个寒冷萧索的冬日,一个百岁的老人,佝偻着身子,独自坐于病榻旁,左手缠着医用纱布,右手坚实有力地握着一只钢笔,他正埋首全神贯注地写着自己的最新小说。苍....

  • 182021.06

    百岁许渊冲离世,余下的只有回声

    一个一辈子大声说话的老人从今天开始不再能跟我们说话了。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于2021年6月17日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100岁。人生一半的时间里,他困在沉默里,度过了复杂的100年,熬过了战争、革命、误解……他外号叫「许大炮」,正是因为没人听他说话,他总是大声说。有人愿意听他谈翻译时,他已经是个老人了。一辈子大声说的话里,他争过声名,争过房子,争过头衔,争过对错,争过高低,但他并不善于自我表达,因为总是大声地、激...

  • 282020.10

    只有我看得见的光——百岁诗人郑敏心灵肖像

    学人小传郑敏,1920年7月18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建闽侯。诗人,翻译家,西方文艺理论家。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52年于美国布朗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5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西方组(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