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展览旁记

2011-12-30 |

昆仑成自垒土下 珠玉尽在笔记中

○清华大学文科图书馆 王曼

1121日~1219日,在钱锺书先生诞辰101周年之际,《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以下简称《中文笔记》)展示活动在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四层举行。该活动由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生处、文科处、校友总会和档案馆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图书馆文科馆承办。

此次展览得到杨绛先生的大力支持。1121日上午,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贺美英、“好读书奖学金”执行人白永毅等众多嘉宾出席展示活动并致辞。贺美英表示:“举办此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很多同学都觉得钱锺书有天分,是天才,我们看了手稿就会明白,他的成就也是刻苦学习、潜心钻研的结果。”《中文笔记》的责任编辑陈洁说:“钱锺书先生的笔记本边边角角记满了文字,自始至终都非常勤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也鼓励同学们见贤思齐,不断进取。展览还吸引了众多清华师生前来参观,数家媒体竞相到馆采访。

在文科馆四层,展示钱锺书生平事迹的八块展板、一台公告系统显示屏、三组展柜和两张海报成扇形依次排列,公告系统循环播放杨绛先生的一段录音,展柜中整齐摆放着新出版的《中文笔记》。展示期间,每天都有许多同学在展区驻足凝望,静心品读。不知何时,还有同学在海报一旁默默献上鲜花。

此次展示的《中文笔记》是依据钱锺书手稿影印而成。这些笔记主要是钱锺书在阅读中国古代典籍时所做,笔记原稿多达1.5万页左右。按时序,这部分中文手稿被钱锺书夫人杨绛编为9本残页、25本大本、38本硬皮本和11本小本,凡83本,涉及3000种以上中文著作及少量外文著作。

这部《中文笔记》全面展示钱锺书自19301940年代至1990年代各时期中文笔记原貌。“笔记”尤以集部为主,不仅包括《诗经》、《论语》、《史记》、《全唐诗》、《全宋词》、《红楼梦》等经典著作,还涉及大量历代文人的诗文别集、笔记小说、野史杂谈、尺牍日札等。由于笔记数量十分惊人,内容极其丰富,商务印书馆历时三年有余才将其编辑完成。

煌煌二十册中文笔记有着难以估量的学术价值。它为《谈艺录》、《管锥编》等钱先生著作的研究提供了可资信赖的一手材料;同时,笔记中记录了钱先生许多未及完成的著述计划,这些著述的材料、心得恰包含在他的手稿中;另外,它为中外文化研究,尤其是国学研究提供了很多新命题、新材料和新方法。作为一位治学严谨、博学深思的大学者,钱先生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可能蕴含着重要的学术思想,甚至成为后学研究的突破口,因此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正如德国汉学家莫芝宜佳所言:“手稿里面集中了许多钱先生的灵感和智慧,暗含着各种各样的思路和思考,研究相关问题的人,从里面一定可以得到许多的灵感和帮助。”

正因为这些价值的存在,杨绛先生决定竭尽所能妥善保存。她说:“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钱锺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矻矻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

对于后辈学子来说,笔记本身的价值固然重要,但更有意义的也许是笔记所流露出的勤奋精神。钱锺书的笔记卷帙浩繁,《中文笔记》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杨绛先生在整理钱锺书的笔记时,将其分为三类:“日札”(读书心得)、“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了《容安馆札记》,2011年出版了《中文笔记》,而与《中文笔记》数量相当的“外文笔记”也在紧张的编辑整理中。在很多人眼里,钱锺书被视为“天才”,博闻强记,过目不忘。但杨绛先生不这么认为,她在为《钱锺书手稿集》所做的序言中称,“钱锺书做笔记很费时间,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摸是读这本书的两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据杨绛先生回忆,钱锺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养成的。当时牛津图书馆的图书不外借,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所以钱锺书只好如饥似渴地边读边记,并以饕餮之蠹自诩,还将牛津图书馆戏译为“饱蠹楼”(Bodleian),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命名为“饱蠹楼书记”。

与牛津大学图书馆的经历相比,钱锺书此前在清华时则是另一番情景。1929年,钱锺书考清华时数学成绩不佳,只考了15分,但英文、国文却是特优。校长罗家伦在亲阅试卷后立即定夺:此为奇才,破格录取。由此,钱锺书得以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初到清华,钱锺书便立下“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宏愿。当时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书极为丰富,中外文藏书多达130余万册。钱锺书计划按照书库排架顺序,将馆藏图书横扫一遍。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道:“他(钱锺书)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多是出自此君之手笔。”还有人对此戏称为“钱涂无量。”

在清华求学的日子里,钱锺书终日孜孜矻矻地阅览中西新旧书籍,他的同班同学许振德在《水木清华四十年》中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钱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钱锺书的知交郑朝宗也说,钱锺书“读书之多,才力之雄,给全校国文科师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甚至被誉为有学生以来所未见。”

钱锺书从英国留学回国后,曾经辗转任职于多家单位。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以超常的勤奋精神遍读那里的图书。他通常采取的是“竭泽而渔”的阅读方法,通过博览群书广泛而彻底地占有丰富的一手资料。因此,其著作也明显体现出材料丰富、知识渊博的特点。仅《管锥编》一书就引用中西文作家数千人,中西文典籍四千余种。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感觉书中有书,书书交错,如同进入浩瀚的书的海洋。因此,钱锺书在世时,有人将其比作“一本活着的百科全书”;仙逝后,很多人痛感中国文化界丧失了一座“移动的图书馆”。

钱锺书一生都嗜书如命。1973年,钱锺书被诊断为大脑皮层受损,连走路都跌跌歪歪,即便是这样,他也没有停止写读书笔记。杨绛先生回忆说:“那时他写的笔记都飞到格子外头来了。”1993年,83岁高龄的钱锺书动了一次大手术,摘掉了一个肾。回家之后,他仍在继续记笔记,一直到最后一次重病住院时才停止。可见,笔记与他的生命已经融为一体,生命不息,笔记不止。

尽管钱锺书笔记内容之丰富已如浩瀚烟海,但是,世人所见仅仅是其学问之冰山一角。在书香沁脾的文科馆四层展厅,杨绛先生的声音依然在缓缓流淌:“钱锺书年轻时曾对我说过一句心里话,他说:‘我志气不大,但愿竭毕生精力,做做学问。’……可是他的成就呢?一部《钱锺书集》,又承商务印书馆的杨德炎同志有胆有识,为他立项出版一部不太可能热销的《手稿集》,包括《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外文笔记》,数量巨大。但钱锺书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大部分没能完成,而研究西方文学的书,影儿都没有呢。他今天准是又高兴,又得意,又惭愧,又感激。我是他的老伴,能体会他的心意,所以我谢谢到会的各位朋友和同志。请大家接受我衷心的谢意!”

……在文科馆展示区,每天,文科馆馆员都会坚守日翻一页的承诺;每天,都会有三三两两的同学站在展板前,仿佛与钱、杨二位先生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昆仑成自垒土下,珠玉尽在笔记中。笔者仿佛看见,钱锺书先生积土成山的勤奋精神,正在缓缓注入新一代清华学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