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政协委员黄代放谈大学生就业难 吁建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2012-03-12 |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高校教育培养模式上的问题。”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工商联主席、泰豪集团董事长黄代放今日如是说。作为企业雇主,他建议,中国高校教育需要在培养模式方面加大改革,以培养出更多毕业即能上手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据官方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80万人,而且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仍将处于就业人数的高峰期,年均700万人左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坦言,“中国在就业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主要的矛盾是总量的压力和结构性的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体现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就业难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难。

  黄代放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中国高校教育模式上的问题。“(作为企业雇主)在近几年的对外招聘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全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能力、重招生轻就业等教育培养模式问题。”

  黄代放习惯把大学生就业比喻成“下海”,把大学教育比喻成“教授如何到大海中游泳”。他认为,高校应该让学生学会“游泳”的基本技能后,就放他们到“游泳池”中去游。而现实却恰恰相反。

  黄代放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对比现在的教育现状时说,他当初在清华求学时,第一年就要去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当前大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致使大学生非常缺乏实操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我们企业为例,新聘本科生做出来的动漫作品还不如我们泰豪动漫学院三年级学生的作品。”他说道。

  而作为企业雇主,黄代放建议,中国高校教育需要在培养模式方面加大改革,以培养出更多毕业即能上手工作的实用性人才。他还建议,高校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基地,“让学生学会游泳,当然要给他游泳池,不仅要有,最好还向社会开放”。

  对于当前高校学生“实习经验含金量低”的问题,黄代放表示,可以理解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的心态,“企业培养成熟员工的成本多高啊,他们没有这个责任”。他认为,高校应多考虑从教学阶段就举措提高学生实践、创造能力,而不应把压力转移给社会或企业。但出于企业用人发展考虑,黄代放认为,部分外企挖掘优秀学生到企业内实习,并在优秀实习生中招聘员工的方法却也值得借鉴,“而且我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由此,黄代放决定提交与“文化产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提案,从动漫产业发展角度入手,探索中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改革和怎样改革的话题。

  “比如,动漫专业教育,我就提倡‘2+2’的教学模式,两年学习基础知识,两年用来创作,在实操中加深专业理论的学习理解。”黄代放表示,这对当前高校教育应该也是个启发,“新闻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这样培养,两年学新闻知识,两年去媒体实践,这样就不用就业后再花两年时间入手了嘛!” (肖媛媛)

 转自中国新闻网2012310

相关新闻

  • 282024.03

    丘成桐捐赠支持清华大学数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3月26日,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向清华大学捐赠,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以其父母名字命名的“丘镇英基金”和“梁若琳基金”,用于支持数学学科发展、新一代数学领军人才培养与求真书院建设。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邱勇,丘成桐,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科学中心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出席仪式。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主持仪式。丘成桐致辞丘成桐...

  • 042024.01

    李俊峰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50讲:“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

    2023年12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教授应邀出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第50场活动,以“‘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了讲座,清华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出席本次活动。1600余位校友、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李俊峰主讲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清华大学积极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并推出“强基计划”改革基础学科招生,选拔有志...

  • 072024.05

    共谋发展,展望未来︱清华校友总会水利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圆满落幕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清华校友总会水利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泥沙数字厅召开。会议汇聚了众多水利行业的杰出校友和专家学者,共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水利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会议由清华大学水利系安雪晖教授主持。

  • 102024.01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首席教授朱邦芬:创造一个小环境,让学生可以“胡思乱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的办公室本就不大,四处堆满的书籍更是占据了房间的大半空间。《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办公室时,竟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正在“书堆”中伏案工作的朱邦芬。“这样的环境更适合做学问。”他说。清华大学给了朱邦芬一个适于做学问的“小环境”。作为物理学家的他,这些年主持清华物理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理念,同样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来物理学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小环境”。2023年4月,...

  • 072022.11

    王希勤等: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

    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

  • 172022.03

    全国政协委员徐景坤校友与化学系师生座谈

    3月10日下午,化学系2000级博士生校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受邀来到清华大学化学馆301涌泉报告厅,以“科研起步与研究生培养”为题与化学系师生进行座谈。会议由化学系党委书记梁琼麟主持,党委副书记于莹等十余名教师代表参会,来自化学系、致理书院等单位的本研百余名学生线下线上参会。徐景坤首先介绍了自己曲折而充满探索的求学、就职经历,真诚分享了自己在职业与人生选择、科研方向探索...

  • 282024.06

    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贯通式培养的前提是个性化培养”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心中,这届学生有点特殊,他们是清华大学第一届“强基计划”学生。四年前的2020年1月,教育部宣布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时,李俊峰正担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此后,他深度参与了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整体设计。与多数试点高校不同,清华在一开始就没有限于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而是设计了理工衔接类专业,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五大书院,将强基生的培养统一纳入...

  • 312007.07

    为科学和人才培养做实事

    不只一个清晨,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大楼二层姚期智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光。

  • 282024.05

    尤山度: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匈牙利汉学家

    尤山度(Józsa Sándor),匈牙利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匈牙利罗兰大学中国系名誉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历史的研究和传播,代表著作有《汉语课本》《毛泽东诗词二十一首》《中国与奥匈帝国》等,2023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尤山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来华的外国留学生,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匈牙利汉学家,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匈文化交流、增进中匈两国民众相互了解作出了贡献。

  • 092019.07

    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谢邦定去世,享年98岁

    7月9日,澎湃新闻从有关方面获悉,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驻突尼斯大使、中国非洲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的谢邦定同志于2019年5月9日在北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