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刘西拉 陈陈 美妙合奏一辈子

2014-02-27 |

春夜,西区小街的一个阳台上,飘来一曲贝多芬的《F大调浪漫曲》,悠扬美妙。一对上海交大教授夫妇:小提琴手——刘西拉博士,土木工程系博导;钢琴合奏——陈陈博士,电气工程系博导,又在合琴了。

“小提琴+钢琴”,在这个家庭里意味着什么?那真是一言难尽。

在家里,刘西拉和陈陈经常合奏,琴声悠扬,绕梁不去

1962年,刘西拉在清华大学管弦乐队举办的音乐会上独奏,陈陈伴奏(资料照)

夫妇俩有着许多共同的回忆,看着老照片谈论往事也是一种乐趣

如今,刘西拉和陈陈都在交大任教,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

刘西拉给自己的博士生讲解当年用的计算尺

  上海琴童初长成

  刘西拉被邻居哥哥每天练习“诙谐曲”的旋律吸引,9岁在上海开始学习小提琴。在启蒙老师教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小曲子后提高了兴趣,再想到母亲花那么多钱付学费,自己绝不能半途而废。

  陈陈6岁在上海中西二小上学时开始学钢琴,学琴不仅靠天赋,更需要下功夫。陈陈笑着说:“我妈妈后来讲,你大概不知道可以不学。”上初中时,陈陈已是市少年宫合唱团的钢琴伴奏,“红领巾”见到她都行礼叫指导员。

  当年,他俩不约而同地把音乐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考大学时都选择了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工程专业。

  北京合奏清华园

  刘西拉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渐渐成为学生管弦乐队首席。当时陈陈在清华园的名气更大:以数理化三个一百分的成绩考入清华电机工程系,还被学校选派到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业余部)学习,师从招翠馨老师;大学毕业不仅功课“全优”,同时拿到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业余部)的文凭。

  1962年春,清华音乐室主任陆以循先生建议刘西拉举办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分配给他学校里最好的伴奏——陈陈。同学们故意对刘西拉说:“您那个伴奏的水平可比您高啊!”

  这一年,刘西拉在忙碌的毕业设计之余,每周六晚上7时到10时在音乐室与陈陈合练,准备演出曲目,时间一久,同学中就有议论,说他俩在谈恋爱。当时与刘西拉同屋的同学纷纷为之辩护:“根本没这回事,他们的琴声从没停过,怎么谈恋爱?”谈恋爱,确实没有时间,不过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用音乐交流。他俩的演出录音还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当时的苏联播送。

  美国演奏中国曲

  1980年,国家选送留学生出国,陈陈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一机部的公派,来到美国普渡大学电机系做访问学者。次年,刘西拉也获得了公派普渡大学土木系读研的机会。

  美国人第一次接触中国大陆来的学生,惊讶于他们也懂贝多芬和莫扎特。刘西拉发现,演奏一个短短的《浏阳河》《新疆之春》胜过千言万语,他俩甚至被邀请到大学音乐课上演奏新中国曲目。后来,刘西拉考入拉法耶特市交响乐团任第一小提琴手,1984年春在该乐团成立35周年纪念音乐会上,陈陈刚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就受邀演奏了刘诗昆作曲的《青年钢琴协奏曲》,新中国的钢琴协奏曲朝气蓬勃,感染了黄头发的美国听众,赢得长达十分钟之久的掌声。

  几天后,陈陈先行回国到上海交大任教,几个月后刘西拉也回到母校清华。中国驻美大使馆的同志说,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双双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对回国的留美夫妻。

  上海桃李满天下

  1998年,刘西拉作为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双聘教授回到上海,两人终于都回到了幼年得到音乐启蒙的地方。

  他们住在交大附近的新里老房子里,当初喜欢这所老屋,特别看中它离学校近。刘西拉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次日凌晨,陈陈对他唯一的提醒是“希望你今天能回家”。

  尽管已过了退休年龄,他们仍忙碌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除了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就是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陈陈是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的负责人,刘西拉被评为“上海教学名师”和“北京优秀教师”。屈指算来,两位教授培养的研究生,已超过了一百五十名!

  业余时间,刘西拉和陈陈还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骨干分子。去年他们与在沪清华校友组成的钢琴弦乐五重奏参加全国巡演,1222日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代表上海参加了“使中国音乐化”爱乐之友新年音乐会的演出。

  每天早晨,他们都要练琴;晚饭后,则是合琴的时间,刘西拉说:“手指训练有益于大脑,速度练习可检测反应能力;聆听琴声,可感知对方最近是不是勤于练习。”

打开琴盖,展弓演奏,美妙琴声相伴的岁月依然年轻。

(王欣/ 周馨/摄)

转自《新民晚报》2013412

相关新闻

  • 132017.06

    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团长刘西拉与夫人陈陈的青春奏鸣曲

    “不需要你知道我,不渴望你记得我,我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 刘西拉学长深情的告白正是无数清华人默默无私为国家奉献....

  • 202012.03
  • 282023.12

    缅怀刘西拉学长(诗词挽联)

    故园曾忆传佳话,神侣双琴闯天下。“白首少年”音容在,世上再无刘西拉。

  • 172016.03

    一辈子的清华缘

    弹指一挥,毕业已然20年。

  • 262016.05

    “她一辈子没偷过懒”

    “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2003年,在《杨绛文集》的《自序》中,杨绛这样给自己定位。

  • 202021.10

    刘永坦:“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时期的梦想付诸现实,是很幸福的。”1936年出生的刘永坦,比世界第一台实用雷达晚“出生”一年,他却用一生追赶乃至领跑世界雷达技术的发展脚步。奠定理论基础、组建“雷达铁军”、筑造“海防长城”……刘永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对海...

  • 092015.10

    “让生命燃烧,而不是冒烟”——记上海交大船建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刘西拉

    从教48年来,刘西拉将最先进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他说:“老师,不但自己要燃烧,还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 272023.12

    刘西拉不仅是土木工程专家,还是首席小提琴手

    曾用一首《少年》燃爆全网,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团长刘西拉,于12月21日17时3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称,全国政协原常委、无党派人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西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十七时三十二分在上海逝世,享年八...

  • 202009.03

    季羡林:夫人一辈子也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

    季羡林近影  2009年1月25日下午,解放军301总医院季羡林先生的病房里喜气洋洋。墙上横挂起长长的一串红色“福”字剪纸。牛年来了,季老的床头挂上一只憨态可掬的红色绒布小牛。精神矍铄的季先生管自己今年病房里的春节大菜叫做:“团团圆圆”。季羡林一家包了喜迎团圆年的饺子。季先生品尝完了“团团圆圆”以后,又其乐融融吟出两句古诗:“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布衣情怀  按照中国老百姓讲究虚龄的传统说法,...

  • 09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