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名清华工科生的业余修为
也许你是一位商界精英,在商场叱咤风云;也许他是一位学术泰斗,在学界著作等身;也许你志得意满,正在辉煌巅峰;也许他披荆斩棘,尚在开拓前程。是的,我们可能胸怀各自的志向、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但是,我们都曾拥有或正在拥有着同样美丽的青春年华。那一段清华园的青葱岁月中,那一站异乡海外的奋斗旅程中,那一路读书工作的拼搏进取中,是否还有一番闲情逸致、兄弟义气挥洒在如歌的年华里?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自动化系86级校友——蔡荔的足迹,看看在学业、事业之余,一名标准的清华工科生是如何装点他不朽的青春的。

一、运动者永远是年轻
工作之余的蔡荔总是一副活力满满的装扮:运动衣、运动鞋、运动腕带,似乎随时要投入一场赛事中。事实上,他确是长期穿梭于各类体育活动中,以周六为例,早上跑步10km左右,上午IBM羽毛球,下午先健身房稍作休整,然后再一场清华校友羽毛球,晚上棋牌,简直是赶场子一般,且颇受各路群体成员的喜爱,与上至50后下至90后交流全无障碍,全然一派年轻人的朝气蓬勃。
这份年轻首先体现在了蔡荔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上。热爱运动的人,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力量、速度等素质通常都会强于一般人,从而整个人呈现出更好的精神面貌。不止一次,蔡荔在参加活动中被划入75后的行列,笔者曾有幸作过一次目击证人,亲见被减龄一个年代后的蔡荔脸上藏不住的喜悦。
这份年轻同样体现在蔡荔积极阳光的心态上。他并不止于喜爱尝试新鲜事物,而是到了可以自毁形象爆笑全场的地步,典型事例之一便是去年“男扮女装”参加上海市某团体组织的肚皮舞演出,温婉雷人的美女造型仅仅看照片就已令人笑得满地找牙,不知现场的朋友们又会从蔡荔卖力的演出中收获多少欢乐。
以焕然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以一颗年轻的心向四周传播快乐, 蔡荔的青春之歌中多数时间不是独自一人,而是涌动着一群志同道合、意气风发的运动者。
二、羽毛球俱乐部,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
新加坡八年的留学和工作后,随蔡荔来到上海的不仅有自动化领域的专业知识,还有在东南亚浓厚的羽毛球运动氛围中养成的一身球技,并由此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清华上海羽毛球俱乐部十年的青春故事。
2005年上海地区的校庆典礼上,有一小群二三十岁的校友聚在了一起,谈笑风生间,发现彼此都有运动的爱好,但运动的地点较为分散,且打球的人员相对混杂,于是,由蔡荔倡导,并李凌、王玉洁、谢歆、杨小明等几位骨干成员,开始筹划组建一个以校友为主体的羽毛球俱乐部。第一个据点设在了浦东特殊教育学院,英雄帖一出,首先得到了附近居住的校友们的热烈响应。后经一番呼朋引伴、广而告之后,俱乐部的声名大振,浦东、浦西许多爱好运动的校友们纷纷抱起球拍、乘搭各路交通,汇集到据点来,鼎盛时期曾同时有五片场地几十个校友一起扬拍欢聚。
俱乐部有专人预定运动场地、记录运动人数,并设立收缴费用的账户,定期通过群邮等方式通报大家的运动情况、账户余额等,这些工作一般由羽毛球活动的核心成员负责,属于义务劳动。清华人办事认真、无私厚道的优点在此又被证明了一次。
当然,俱乐部能证明的优点不止于此。
这是一个欢乐有趣的群体,还记得那次滨江森林公园踏青活动大家的欢歌笑语;这是一个重感情的群体,还记得那次大家为要回北京工作的“兰贵人”办的告别赛和欢送宴;这还是一个有爱的群体,还记得大家共同见证了俱乐部一双才子佳人的终成眷属。
俱乐部的活动内容也不止于此。
考虑到打球时间大家的交流机会比较少,蔡荔提议大家饭后一起聚餐,继而又根据大家的兴趣在饭后增加了一项益智类体育活动——棋牌,最终形成了每周六固定的“两打一吃”模式——打球、吃饭、打牌,可以自由选择,不强求三项全都参加。常规活动类型由此更加丰富,俱乐部成员们在“把拍言欢”、“把筷言欢”、“把牌言欢”中进一步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
这份信任不觉间也延伸到了工作生活中,或可称之为“羽球外交”。体育活动可能天生就具有友好交流的特征,在运动中结交的各行各业的校友,无形中帮助彼此拓宽了事业,投资、创业,跳槽、猎头,……,相得益彰。这对俱乐部成员来说感受到的可能是意外惊喜,对蔡荔来说则是意料之中,因为他在新加坡参加公司的羽毛球俱乐部时就已经深有体会。当时蔡荔所在的公司因规模较大,各大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不是很通畅,往往对于一个部门的请求事项,提供支持的部门要耽搁许久才会答复,而有两个部门的老总自从在公司的羽毛球俱乐部运动结识后,所在的部门间沟通支持瞬间变得无比通畅,答复快得令员工瞠目结舌。可见蔡荔提出增加球友间交流机会的前瞻和深意所在。
为了增加羽毛球运动的趣味性、督促球友们更好地练球,同时更大范围地带动在沪校友的运动热情,俱乐部一年一度组织上海校友羽毛球比赛,邀请全部在沪校友参加,不限俱乐部成员。随着俱乐部规模的壮大和球友们水平的提高,俱乐部于2012年起开始联合上海地区其它高校的校友会举办校际羽毛球联赛。此时的蔡荔已任清华上海校友会IT财经委员会体育部部长近三年时间,有了较为丰富的校友会活动组织经验。在成功举办的“全国高校上海校友羽毛球联赛”上清华上海校友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第一届参赛的有清华、南开等六校,我校荣获第五名;2013年第二届参赛高校增至八所,我校代表队再接再厉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2014年5月份即将举办第三届,参赛高校规模进一步扩大至十六校。比赛竞争更加激烈,俱乐部上下均跃跃欲试,都想争取代表本校取得校际联赛的好成绩。
春秋冬夏,一晃倏忽十载。历数蔡荔等所创羽毛球俱乐部的据点已有六师附小、花木小学等几次更换,球友们也逐渐成家生子,当年初建时的几位骨干成员早已成为群里的“长老”,在积极热心地做着“传帮带”的工作。如今依然是俱乐部成员口中心中“精神领袖”的蔡荔,对自己在俱乐部创立、成长中的作用和贡献则轻描淡写,认为自己只是“推了一把”促成一件谁都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肯承认自己是“点导火索的人”。不论如何,大家运动的热情依旧、相聚的意气依旧,有人还把爱人、亲朋也发展成了俱乐部会员,同新进俱乐部的师弟师妹们一起,以运动者的姿态继续谱写这曲青春长歌的下一个十年。
三、运动的人生处处是精彩
运动像青春的保鲜剂般充盈在蔡荔读书、出国、工作的每段人生中,羽毛球之外,足球、跑步等也都是青春里闪亮的笔画。
在清华读书的五年中,足球和篮球占据了蔡荔大部分的运动时间,尤其是足球。“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响起,球友们便由四方奔出、集结操场,脚法虽不怎么样、但是速度相当可以的蔡荔凭借短跑12秒1的成绩在足球场上左冲右突,颇有赵云之勇。
除了球类运动外,鉴于免费开放的景点对于学生来说总是具有莫名的强大吸引力,蔡荔也不时与一帮同学校友去圆明园跑两圈儿,拉着队伍,浩浩荡荡跑去,热热闹闹回来。现在看来,当时这种不定期吆喝起来就走的圆明园跑步活动可能也暗暗埋下了以后“跑马”的种子。
2012年,蔡荔参加了上海市举办的马拉松比赛,完成人生第一次半程马拉松。一年后,2013年8月蔡荔找到了组织——“清华上海跑马群”。跑马群,一群痴迷于跑步的人。群友的平均年龄高于羽毛球群近两个年代。跟77级的大师兄比,蔡荔在群里算相当小的了。
上海的马拉松氛围一直很浓,浦东地区、上海市都曾多次组织,近两年马拉松更是全国遍地开花,掀起了一股跑马的热潮,无锡、杭州、南京等地纷纷发起了马拉松赛,“无马”、“杭马”、“上马”、“港马”……等等,成为奔跑者们口耳相传的敏感词汇,诸跑者闻之精神振奋,津津乐道于安排各路行程备战各地跑马。
马拉松的报名也成了一项极为考验跑马群的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技能型工作,尤其是“上马”,报名者众,名额有限,报名策略便是如学校中选热门选修课一般,一人报名,众人合力,然后将中签的名额转给本次跑马的参加者。
在这样一个有领导团队提供监督支持、有医学校友作为医护指导的专业群体里,蔡荔的跑步业绩涨势喜人,至今已参加了“无马”、“扬马”、“上马”等多次马拉松,并在今年的无锡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跑出了“半马进2”的好成绩,即用2个小时跑完半程马拉松。这个成绩对跑马群里的很多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蔡荔是满心欢喜的,因为他跑步并不求与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能有收获、有进步。他觉得“与自己比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坚持得更长久一些,不求质量、速度,只愿在数量、距离上长长久久地跑下去。
四、理智务实,在坚持中灵活转换
从校园到社会,从球类到跑步,蔡荔一直坚持着运动的脚步,运动已经成为了蔡荔的一种习惯和本能,但坚持并不意味着偏执于某一项或几项运动的善始善终,在适当的阶段灵活转换运动形式也是明智的选择。
也许由校园时期的足球转换为工作后的羽毛球尚属于朋友圈的运动氛围和运动习惯等客观条件的变化所致,但羽毛球转为跑步则更倾向于蔡荔的主观因素,基于年龄体格等的改变而做出的灵活转换。
随着年龄的增长,羽毛球运动的高强度和爆发力对蔡荔来说逐渐成为负担,而且打球中越来越多地输给对手也不免使其产生一定的挫败感。蔡荔开始有意识地尝试适量增加其他运动方式,继而,跑步成了最佳的选项。
近来网络、微信等流传一篇图片帖,对比坚持运动的人与不运动的人生命最后十年的生存状态,鲜明的差别让运动爱好者们欢欣鼓舞,也让我等“以静制动者”看得脊背发凉,更钦佩于运动者们充沛的精气神,也有感于他们高质量的生命和青春。
然而,不论选择运动与否都同样会进入最后的十年,这也正是生命的霸道无奈之处。当提及对“运动”与“寿命”的看法时,蔡荔则表示运动时对长寿的问题并没有考虑,生命、健康是作为基础条件,目的和重心仍是在事业,只是因为身体没有病痛才能更好地发展事业才使前者显得如此重要。这种对“前提”与“目的”的清醒认识和淡然处之,或许也是理智务实的工科生蔡荔的人生智慧的一种。
朱子曰“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我们可能尚远远不及“庶乎近焉”的境界,但懂得正视自己的体格年龄状态,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相应的最适合的选择,不强求、不偏激,有恒心、有智慧,顺势而为、积极乐观,让青春和生命自然呈现出它应有的激情和活力,这样泰然务实的心态岂非人生最美的状态?也许你会说,不运动的人生照样也可以很美,不错,我们并不强求每个人都是热爱运动者,人生之美正在于它千姿百态的多样性,可以有无数的美丽来装点我们不朽的青春。蔡荔也是这么想的。
五、音乐最美,数学次之
据蔡荔回忆,当时在清华学生中有这样一个观念:最佩服音乐做得好的,其次是数学做得好的。可见音乐在清华人心中的分量,以及清华工科生“学霸”之余不灭的艺术情怀。当然这里说的音乐不是指一把木吉他唱唱歌的玩酷青年,而是具有艺术高度的音乐形式。细想来,牛顿、爱因斯坦……等等,诸多伟大的科学牛人,在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看来音乐艺术的美与自然科学的美是有一定共通之处的,又或者科学本身便是一种艺术,一种普世的美,与音乐同根同源。
这种可能是与生俱来,而后在校园氛围中熏陶激发的音乐情结,伴随着蔡荔从清华、新加坡、上海一路走来。
清华的音乐选修课可谓不惜成本、品质上乘,蔡荔在大二上学期就曾受教于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在四教座无虚席的课堂里,切身感受到这位称音乐为自己灵魂的艺术家飞扬的神采和强烈的感染力。
在新加坡读研期间,蔡荔又专门选修了一门本科生的音乐课程,“这门音乐课在新加坡大学是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的”,蔡荔如是说以证明他学这门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上海的音乐形式就更加丰富多彩了,音乐剧、音乐会、音乐主题演讲等各种类型的音乐活动成了蔡荔业余时间的大爱,有时还会几番交通路线周折到达一个僻静的小巷只为参加一场并不热门的音乐分享会。

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在音乐中陶冶情操,懂得顺势而为、保持青春的活力。这是一名自动化系工科生的业余修为,也是青春不朽的印记,愿这曲属于他、也属于我们的青春长歌永远唱响!
供稿: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 作者:张经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