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首届上海女生吴靖回忆:1949年 百岁人生的转折点

2014-09-18 |

人物小传

吴靖(1911年—),生于天津吴家大院,现居于上海高邮路。祖父是汇丰银行天津分行买办吴调卿,外公是“宁波帮”的开山鼻祖严筱舫。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成为清华首届女生,后因嫁给清华的校友赵燕生而成为“赵四小姐”赵一荻的嫂子。

吴靖居所的桌上放着她不同时期的照片。蒋迪雯摄

  我已经103岁啦,耳朵听不见了,视力还好,所以只能笔谈,中文、英文都行。人家问我为什么能活这么久,我说,就是把不愉快的事忘记。所以你问我很多事情和细节,我都记不清了。记得什么说什么吧。

  1949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就在那一年,我开始了全新的教书生活。我记得的愉快的事之一,就是后来在南洋模范中学用英文教学,孩子们都很喜欢。我还记得,1949年的时候,我和我丈夫赵燕生已经在上海生活了9年。1940年,我丈夫到上海工作,我也随他一起来,在我侄女的帮助下,在现在这个房子住下了,那时候与我的表姐住楼上楼下。我一住就是74年。

  我开始工作了

  1949年的上海,与我小时候的印象相比,变化还是蛮大的:建筑、街景,完全两样了……因为我小时候3岁到13岁就是在上海过的。自从我的外公严筱舫去世后,外婆身边没有小孩子,很寂寞,我爸妈就想着送一个孩子来上海陪伴外婆。因我的年龄合适,就选了我。那时候住在虹口的塘沽路(那时叫文监师路)附近的一条大弄堂里面,就属严家的房子最大。到了上海的第二年,我的大表哥生了个女儿,从此我便有了小我3岁的玩伴,我和她关系一直很好。我1940年来上海,房子也是她帮忙安排的。

  我和丈夫1940年来上海,也是有原因的。当初西安事变爆发,日本人不知想捣什么鬼,到处找赵四。找不着赵四就找她的六哥、也就是我的丈夫赵燕生,他那时在北京中孚银行工作。所以后来我们为了安全,就来了上海。

  1949年解放,对我们家的生活改变还是挺大的。我以前从没有想过我会教书。解放前,我没有工作过,平时就打打麻将、会会朋友。我最喜欢看英文小说,有位女作家出的每一本书我都看,看了差不多40本。你问我为什么英文这么好,因为我读中学的那个学校是美国人办的,那个学校英文很好。这也为我解放后在学校教英语打下基础,我后来在南洋模范中学用全英文教学,很受欢迎。

  我丈夫赵燕生在1949年时还是上海清华同学会的总干事,也同时做银行的工作。当时,我们周围的朋友都称他是个热心肠的人,因为他经常为上海的清华同学们奔忙,还邀请他们来家里开派对、吃夜宵。解放前夕,上海滩很多豪绅世族都想着离开上海,寻其他地方落户安家。同学会中的许多人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人想去台湾、美国,有人则想去延安。

  说说我和丈夫是怎么认识的吧。我以前和赵四都在天津的中西女中读书,比较要好,所以和赵燕生也很熟,经常一起玩,去香山、西山。读高一的那年,我看到报纸消息说是清华大学开始招女生,又因为赵燕生考上了清华,我看他平时就唱唱歌、跳跳舞,他都能考上清华,那清华一定很容易,所以我去天津教育局开了一个证明,和我姐姐,还有两个朋友,我们一起去试试。结果就我考上了,上了西洋文学专业。在清华,我和赵燕生相处出了感情,后来走到了一起。

  不过,这之间,我还经历了一次逃婚。我母亲比较老式的,给我安排相亲。人家给介绍了上海一户人家,我去了,结果看见那家的母亲在抽大烟,就觉得这家不行,但母亲不肯。这种包办婚姻的形式太封建,我还是要自由,所以我就离家出走,自我解放,自由婚姻。

  有人问,我逃婚是不是受赵四的影响。那倒不是。

  1949年,我也一直和赵四通信的,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写了些互相思念的话,“想你”之类。在这之前,有一段时间他们被关在宁波时,我去看过她。但后来就半个世纪都没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了以后,我们才在美国加州重逢了。重逢时聊了很多。她说我应该写点回忆录什么的,我说我不会写。

解放后,我丈夫空了下来。后来,我们俩因为都是清华毕业的,便被分到了中学当老师。在正式上岗之前,我们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我便被分配到淮海路上的一所初中。我的丈夫被分配到中国中学教英文。到这个时候,我们夫妻俩的工作都稳定下来了,蛮忙的,常参加义务劳动。我们挺开心。

从没想过离开大陆

  抗战胜利后,种种传闻使上海的许多有钱人纷纷出走。但我家没什么太大变化,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大陆。我反正跟着赵燕生一起。也有很多人来劝我们一起走。当时孙中山儿子孙科就曾动员过我们去台湾,但我们没去。

  家族内,19481120日,原本住我们家楼下的五姐一家去了台湾。五姐是我的表姐,她的丈夫徐振东那时是新华银行上海分行的总经理。还在上海的几个人就坐在一起召开了一次紧急家族会议。大家争论的焦点是留在上海还是远走异地。

  后来有的先去了香港,并置下房产,一次次来信催振东他们到香港;而振东却收到新华银行总经理王志莘的来信,建议他回上海,因为振东是银行3位主要负责人之一。后来才知道王志莘是进步人士,要振东回沪是共同努力避免国家资产流失,稳定金融市场,迎接上海和全国解放。

  总之当时振东一家商量后决定回上海。一则考虑到搬去香港的大哥自家孩子多,在人地生疏的香港生活也不易,不想给大哥一家加重负担;二则是觉得台湾总是异乡客地,不是久留的地方,那时台湾也很落后,振东一家回来说,台湾的马路上都能看见牛车,而振东的老母亲也想叶落归根;三则振东觉得自己一向清清白白做人,本本分分经商,也只是一名领薪水的高级员工,而五姐更是一向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普通百姓。

  于是他们一家在194938日,又全家回来了,据说是搭乘一艘货船返回上海的,船上只有他们一家人。那时,距离上海解放还有两个月。

  我的八妹吴佩珠回来的时间更巧。她是在上海解放的前一天,1949年的526日,从香港回到上海的。因为当时我八妹的丈夫是中纺公司管理局的科级干部。小两口写信交流时,妹夫告诉佩珠,他在上海工作稳定,单位还给分了房子。我妹妹当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办事处工作,联合国粮农组织当时宣布将迁往曼谷,一起去的可以带着家属一起走,不愿去的可以直接辞职。我妹妹带着5岁的儿子,决定乘机回上海与亲人团聚。

  当时因找不到民用客机,她和儿子是坐着运输机回来的,飞机上连椅子都没有。那时候大家都在往台湾、香港、美国这些地方跑,所以飞机上只有她和儿子两个人。

  借房子给宋庆龄办托儿所

  佩珠回到上海的那一天,我和丈夫去机场接他们母子俩。她觉得上海不像外面传言的那么乱,一切都很有序,井井有条,一点都不混乱。

  因为回来的第二天上海就解放了,所以佩珠对那天的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她们家宿舍门口有解放军部队驻扎。解放军士兵穿得很整洁,干干净净的,很友善。有次,解放军士兵还去她家借脸盆、刀子等一些生活工具,后来都很守信地把东西还回来了。

  我对上海解放前印象最深的也是解放军士兵。军队刚开进城来,很多士兵都没有地方住。傍晚,南京路上躺满了解放军。我们所住的弄堂里,有很多人家跑出来邀请解放军到家里住。这些士兵都很和气,礼貌地道谢,很有军纪。我的小儿子允皋才14岁,还是念初中的半大小子。他所在的初中,学校一直照常上课,并没有被打断。他和一些同学放学后骑自行车跑到街上去看,说看见一排排解放军士兵扛着三八枪,往吴淞那边走。

  为了防止国民党的突袭,上海即将解放前有一天全城实施了交通戒严。马路上有一些用沙袋堆成的小碉堡,几乎每个十字路口都有。在家中可以听得见枪炮声。五姐夫振东那天也没法去上班,在家里走来走去的。

  没想到,仅仅第二天,交通戒严就取消了,生活又恢复了秩序。

  八妹吴佩珠自从回到上海后便住在澳门路中纺公司的高级职员宿舍。但因为刚来,认识的朋友不多,就常常来我家。后来在我家,她结识了妇联的人,常常一起去妇联开会。当时街道组织家庭访问,计划把家庭妇女组织起来工作。他们了解到我八妹是大学毕业,有文化知识,便找到我八妹,参加妇联活动。

  当时,宋庆龄女士想要办托儿所,但原有的场所并不大,想扩大。我八妹有一次去参加妇联活动,竟然发现托儿所旁边的伊犁路1号和3号两所房子都是我们家的祖产。因为房子空置,八妹就将房子租给了托儿所。当时签订了7年的合同,后来合同到期正好公私合营。

  1949年时,业余生活还是挺丰富的。我和侄女组建过话剧团,我还记得曾经演过一个叫《甜姐儿》的中文话剧。我八妹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唱歌、跳舞。她1949年来了上海以后,去参加了一个俄国人搞的合唱团。当时合唱团的老师是位苏联人,她就跟着老师学唱苏联歌。合唱团有二三十人,都是中国人。这个经历引发了她对俄文的兴趣,我八妹后来还去夜校念了2年的俄文。

  总的说来,我的1949,既有分离,也有团聚;既有生活的波折,亦有崭新教书生活的开始。

转自《解放日报》2014630

相关新闻

  • 182011.04
  • 132020.08
  • 062020.07

    余悦:高考究竟是不是人生的转折点?

    对于人生来说,重要的不是我有没有考上某个名校,而是我有没有见到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有没有足够的对于世界的包容,对于自己的人生有没有追求,有没有坚持下去....

  • 052021.08

    百岁人生的“美”与“乐”

    在北大畅春园许渊冲先生的书房中,悬挂着一幅墨宝:“译古今诗词,翻世界名著,创三美理论,饮彤霞晓露”。这正是他一生工作的写照。在清朗明媚的初夏,我们再也看不到他在灯下展卷翻译的背影。但是,许渊冲先生毕生追求、创造的“美”与“乐”,将一直烛照着后辈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共同创造更辉煌的翻译事业。

  • 232016.03

    清华大学1949年大事记

    1月10日 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主任钱俊瑞来校宣布接管清华大学。1月31日 人民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3日 本校在大礼堂举行本学期始业式。在校学生1800余人。5月...

  • 192022.09

    百岁杨苡的翻译人生

    刚刚过了 103 岁生日的杨苡(1938-1940外文),曾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是著名翻译家,代表译著《呼啸山庄》畅销数十年。在她看来,翻译是“一种奇妙的文字游戏,它使你夜不能眠,但最后你尝到它的甜味”。“这是一种玩法”是她现在的口头禅女儿赵蘅有时甚至觉得母亲就像一个小女孩,“并不是她样子有多年轻,而是她仍然思维活跃,活力四射,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好奇”杨苡近照。赵蘅供图“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文字游戏,它...

  • 022018.03

    缅怀百岁老人吴匡先生

    先生是浙江宁海人。19岁进清华,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与李诗颖、李鹗鼎、杨式德系同窗。来台后曾应邀赴美麻省理工学院参与NDA计划,与著名....

  • 082009.06
  • 162009.01
  • 302009.10

    “清华校友1949级励学基金”设立

    10月30日上午,清华大学1949级的薛华、陈秉良、尹宏三位学长来到校友总会,就设立助学基金的事宜进行了商谈。